近期,一则关于小米SU7的事故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作者借此契机,回顾了小米初创时期“工程师文化”的鲜明特征,以及当年小米手机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不断创新的产品,在中国科技圈的黄金时代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小米的发展壮大,作者观察到其产品技术命名和宣传方式发生了转变,例如“龙晶陶瓷”、“Ultra Space”、“风味手打碳纤维”等概念,在作者看来,这些术语已脱离了其应有的技术含义,更像是一种包装和营销话术。作者认为,尽管雷军的形象和口号未变,但小米已从一家强调工程师文化的科技公司,蜕变成一家更侧重宗教式狂热的公司。
✨ **小米的早期形象与工程师文化:** 文章追溯了小米初创时期,以小米1手机为代表,凭借1999元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以及在Android手机市场打破三星、HTC垄断的创新精神,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作者认为,那时的小米拥有浓厚的工程师文化,产品线不断拓展至手环、智能家居等领域,为用户提供了优质的科技体验。
🚀 **中国科技圈的黄金年代与小米的崛起:** 作者将小米发展的早期视为中国科技圈的黄金时代,国产手机日新月异,科技产品国产化趋势明显。雷军当时被塑造成一位踏实的理工男形象,而小米则以手机为先锋,在整个科技界占据重要地位。
💡 **技术概念的“变味”与营销包装:** 作者指出,当前小米在产品宣传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技术词汇,如“龙晶陶瓷”、“Ultra Space”(实际为取消预留空间)、“风味手打碳纤维”以及“9100t大压铸机”。作者认为,这些词汇已与真实技术脱钩,更像是为了营造科技感而进行的包装和营销,并不能真正体现技术上的突破。
⛪ **从工程师文化到“宗教公司”的转变:** 文章的核心论点在于,尽管小米的掌舵人雷军依然保持着相似的形象和言辞,但作者感受到小米已不再是当初那家纯粹的工程师文化公司。相反,它似乎演变成了一家更像“宗教公司”,通过口号和概念的堆砌,营造一种狂热的氛围,而忽略了实质的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本质。
观成都 su7u 事故有感;网上视频、照片很多,非常惨烈;在我常玩的 B 站、雪球等论坛上大家也是吵成一团;是非功过等官方公布,这我就不讨论了;
我只是在想曾几何时,小米在我心中是一家工程师文化很浓的公司;当年小米 1 手机横空出世,1999 的价格给我刚上大学的我很大的震撼;那时候 Android 手机还被三星、htc 垄断,中兴、华为终端还在靠运营商补贴出一些垃圾苦苦维持;后面小米 2 、2s 、3 等等,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玩意;再接着涉足手环、充电宝、智能家居,总是感觉给当时财力不足的我很好的科技体验;
现在回想,那时候真是个中国科技圈的黄金年代;国产手机日新月异,各类科技产品都在国产化,王自如这样手机测评自媒体全面兴起;而雷军作为当时小米的掌舵人,也给人一种很踏实理工男的形象;整个小米以手机为前锋,在整个科技界举足轻重;
然后,突然来到现在,军儿还是穿着衬衫牛仔裤,嘴里也还是那些科技的词;但是我却突然觉得变了味:
名为龙晶陶瓷的陶瓷风味玻璃名为 Ultra Space ,实则只是把预留空间取消了的扩容技术su7u 上那个风味手打碳纤维和风味挖空还有那个扯淡的 9100t 大压铸机
现在的小米还在讲着一些技术的词,台下的观众人头攒动连连叫好;可从我这看来这些技术的词却和技术都没啥关联了;
小米已经成长成了一家披着工程师文化的宗教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