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们目前对 AI 对自由的摧毁,可能都过于缺乏现象力。
实际上,任何让你意识到自由减少的操控,都说明它并没有达到实际目标。
文章
我觉得并不是环境越来越坏,而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及少生优育思维的影响,现在所有的孩子在“身价”上客观都变得更高了。
在 80 年代,中小学假期死了孩子,似乎都不是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如果孩子走了,父母虽然也会悲痛万分,但至少不会像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那样,仿佛失去了一切。因为还有其他孩子需要照顾,反而也更容易从伤痛中走出来。
研究显示,作弊行为在高中和大学本身就已经很严重了。
AI 的使用可能会改变作弊的方式,但并未显著增加作弊行为。
本文存在付费墙,我提供了一个 AI TLDR
纽约公立高中高年级学生阿香蒂・罗萨里奥在文中指出,AI 正严重冲击她的教育体验:课堂上同学频繁用 ChatGPT 生成《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平叙事》的讨论注释、拍摄代数作业获取解题步骤,作弊已逐渐常态化;AI 弱化了拖延的后果,让作业截止日期失去意义,不仅瓦解了学生间共同的学术体验,还导致大家忽视内在成长、只追求分数,连她曾热爱的辩论队也出现用 AI 查资料、构建论点的情况,使辩论失去原有的思辨价值。
尽管美国学校通过 AI 检测工具、屏幕监控软件防作弊,但学生可通过 “AI 人性化工具” 改写文本或手动调整内容规避,效果有限。作者承认 AI 有辅助学习(如西班牙语词汇测试)、激发好奇心的正面作用,但担忧长期依赖 AI 会让学生丧失毅力、批判性思维、抗压能力等关键生存技能。
她建议改革评估方式,转向口头考试(让学生阐述思考过程)、个性化写作、作品集或展示型评分,而非传统考试 / 突击测验,以营造重视诚信、创造力和原创思维的学术环境,并强调需尽快行动,避免培养出无法独立思考与行动的 “永久新手” 一代。
看了之后我倒是反而乐观了一些,因为这个学生担心的是 AI 的引入会毁掉高中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高中教育里就从来没有批判性思维……但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对话形式的 AI 确实会让我们的选择变得更少,原本在搜索的时候,你起码能自主选择看到第几页。在信息流的时候,你还能选择多刷一会儿。但到了对话,你就很难反复根据一个问题重复提问了。
但相对而言,我觉得对信息提供方来说,盈利的方式也变难了——以前他们可以在你的每一页内容或每一屏内容里加入广告。然而,如果AI 一共只给出2~3 个候选答案,那么广告混入其中就会让用户感到警惕。
前段时间在和 @OrangeCLK 聊天的时候想到。在这一轮大模型内卷到瓶颈期的时候,主流的模型供应商可能会提供免费的最高性能模型,但在其中插入 Fine-Tuning 广告。
比如说,ChatGPT 会提供一个和 Plus 会员功能和配额相同的免费版本,模型也是最先进的 GPT-5。但这个 GPT-5 由 200 个广告赞助商联合赞助微调。
它不是那种,在你问到某个购物决策问题的时候,才给你插入链接的广告形式。而是在你的对话中,会全方位的引导(操控)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不是说,当你搜机票的时候,会默认选择携程或飞猪的链接。而是当你说你太累的时候,它会引导你休个假去旅个游来放松自己。然后再给你推某个旅行 OTA 赞助商的信息。
只有这种全方位,嵌入上下文中的包裹体验,才能超越现有的 CPS 广告体现出大模型在商业侧的价值。
而这,确实会减少我们的自由。
已收藏,还没看。
看起来高铁的盈利压力确实蛮大的,但这个是真喜欢。
其实是一本全新的中国威胁论新书的作者访谈,核心观点不太方便总结,但我觉得这篇访谈是值得一看的。书可能也是值得一看的。
作者虽然是中国黑,但颇有法新社照片在网上流传的那种“黑红也是黑”的感觉,可能部分中国读者(包括我)看了之后会觉得“黑到心坎里”了,就应该真么黑(夸)。
短视频
阿里山的姑娘(PHONK 版)
记录一段神曲 BGM 的诞生。
音乐博主@羊音乐 在 8 月 21 日做了这个 PHONK 版本的阿里山的姑娘,之后又发布了 PHONK 版本的弥渡山歌。当时关于这两个片段的评价还是两极分化的,一部分认为太天才了,简直就像是第一个把可乐倒进鸡翅里的人那样天才。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什么鬼,过于难听和亵渎经典了。
但到了 9 月 3 日,阅兵之后,大量的阅兵剪辑视频开始使用这个 BGM。前一种认为“太天才”了的评论,压倒性的盖过了后者,现在羊音乐已被封为新世纪红歌战士。
论文
AI TLDR
一、核心元信息
项目 | 内容 |
论文标题 | 年轻人心理健康下降与全球范围内年龄相关不适感“驼峰型”分布的消失 |
作者 | David G. Blanchflower(达特茅斯学院等)、Alex Bryson(伦敦大学学院)、Xiaowei Xu(伦敦财政研究所) |
发表信息 | 2025年8月27日发表于PLOS One,DOI:10.1371/journal.pone.0327858 |
研究性质 | 同行评审、开放获取研究论文 |
资金支持 | 联合国(United Nations) |
核心数据来源 | 1. 美国: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1993-2024,年样本超40万);2. 英国:英国家庭纵向调查(UKHLS,2009-2023)、年度人口调查(APS,2012-2021);3. 全球:Global Minds项目(2020-2025,44国170万样本) |
二、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传统学术共识
- 幸福感随年龄呈“U型”分布:中年(约50岁)前下降,之后回升;不适感(焦虑、压力、抑郁)则呈“驼峰型”(中年达峰),该规律已在600+研究中验证,覆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 2015年前,中年不适感峰值还与“绝望死亡”(自杀、药物过量、酒精中毒)、精神科入院率、抗抑郁药使用量的中年峰值一致。
- 研究核心问题
近年多国(澳、加、新、英、美等)发现年轻人幸福感下降,但未明确该趋势是否改变“驼峰型”不适感分布。本文首次验证:年轻人心理健康绝对/相对恶化,导致全球范围内“驼峰型”不适感消失,代之以“随年龄单调下降”的新规律。
三、关键研究结果
1. 美国:不适感“驼峰型”消失,年轻人成高风险群体
- 绝望率趋势:1993-2023年,整体绝望率(过去30天心理健康全差)从3.7%升至6.7%,25岁以下群体从2.9%升至8%(增幅超170%)。
- 年龄分布变化:2009-2018年仍呈“驼峰型”(中年绝望率最高),2019-2024年转为“随年龄下降”——25岁以下女性绝望率(9.3%)超中年(8.5%),男性中25岁以下与中年绝望率持平(均约6.6%),45岁以上群体绝望率基本稳定。
- 疫情影响:疫情期间(2020-2021),中年女性(25-44岁)绝望率增幅最显著。
2. 英国:与美国趋势一致,年轻女性恶化更突出
- 绝望率趋势:2009-2023年,25岁以下男性绝望率从2.3%升至6.4%(翻2.8倍),女性从4.4%升至12.7%(翻2.9倍,2016年后增幅加速)。
- 焦虑分布变化:2012-2017年焦虑呈“驼峰型”,2018-2021年转为“随年龄下降”,25岁以下女性焦虑得分增幅最大。
- 疫情影响:疫情期间,25岁以下群体绝望率增幅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3. 全球44国:普遍呈现“不适感随年龄下降”
- 覆盖范围:含中东(3国)、非洲(10国)、拉美(15国)、亚洲(5国)、英语国家(6国)、欧洲(5国)。
- 核心发现:所有44国中,“痛苦感”(MHQ得分<-50)均随年龄线性下降,无“驼峰型”迹象;25岁以下群体中,女性痛苦感(53%)、自杀意念发生率均高于男性(41%),且该性别差异在所有国家一致。
- 指标验证:无论用“心理健康商数(MHQ)”“悲伤/绝望感”“恐惧焦虑”“自杀意念”等指标,均显示“不适感随年龄下降”。
四、年轻人心理健康恶化的负面影响
- 生理健康关联:焦虑、抑郁会延缓伤口愈合(HADS量表前50%人群愈合延迟风险是后50%的4倍),幸福感低者寿命更短。
- 医疗负担加重:美国2016-2019年,0-17岁精神健康相关急诊率从784.1/10万升至869.3/10万;英2005-2017年,12-17岁抗抑郁药处方量翻倍。
- 自杀风险上升:美国15-29岁自杀是第四大死因,2008-2020年12-17岁自杀率升70%(3.7→6.3/10万);欧盟12国2011-2022年15-19岁自杀率上升。
- 教育与人力资本受损:美国慢性缺勤率(缺课≥10%)从2017年17.6%升至2021年29.6%;英8-16岁有精神障碍者缺课15天以上的概率是无障碍者的7倍。
- 劳动力市场参与下降:英国2019-2022年,16-24岁经济不活跃人口增29%,25-34岁增42%,其中24%归因于精神疾病。
五、可能成因分析
- 经济“疤痕效应”:2008年大衰退后,年轻人就业前景、薪资增长受长期冲击(“疤痕”而非临时影响),虽影响所有年龄组,但年轻人受冲击最持久。
- 医疗资源不足:大衰退后公共医疗预算紧缩,精神健康服务资金短缺,治疗延迟导致年轻人心理问题“存量累积”。
- 疫情加剧作用:疫情并非唯一原因(恶化趋势早于2020年),但显著加速年轻人心理健康恶化(尤其英国)。
- 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核心假说):
- 相关性:智能手机普及(2012年后)与年轻人不适感上升时间高度重合。
- 因果证据:自然实验显示——Facebook在美大学校园扩散、宽带在欧洲区域覆盖,均与当地年轻人心理健康恶化(尤其女性)呈因果关联;限制智能手机使用可显著提升幸福感。
- 机制:社交媒体中“同辈完美形象”引发自我不满,类似“薪资差距导致薪酬不满”的逻辑。
六、结论与启示
- 核心结论:全球范围内,年龄相关不适感的“驼峰型”分布已消失,代之以“随年龄单调下降”,根源是年轻人心理健康持续恶化,且该趋势无减缓迹象。
- 政策意义:需针对性干预年轻人心理健康——如优化精神健康服务资源、规范社交媒体内容、限制未成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缓解年轻人就业与住房压力等。
- 研究价值:首次揭示全球尺度的心理健康年龄分布新规律,为跨国家、跨年龄的心理健康政策制定提供实证基础。
一项关于全球年轻人幸福感下降的文章,其中一些关键性的启示有,看下 TLDR 基本就是全部核心信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