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10月13日
AirPods Pro 3:不只听歌,更能感知你的身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AirPods Pro 3 带来了革命性的心率监测功能,其精度甚至能与专业的胸带相媲美,解决了过去十年心率耳机精度不足的痛点。苹果通过深入研究耳道生理结构,利用红外光 PPG 结合 IMU 数据,实现了在运动中精准捕捉心跳。这项技术融合了苹果在 Apple Watch 上积累的十年算法经验,并借鉴大语言模型训练思路,使其能够识别超过 50 种运动类型。AirPods Pro 3 不仅是音乐的出口,更成为了身体的入口,标志着苹果技术回归人的感知,将声学设备升级为双向感知界面。

🎧 **突破性的心率监测精度:** AirPods Pro 3 搭载的心率传感器,在与专业胸带(如 Garmin HRM600)的对比测试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度,其心率曲线几乎与胸带数据重合,尤其在稳态跑和间歇跑等高精度要求的场景下表现出色,解决了过去心率耳机难以企及的精准度难题。

👂 **耳道:比手腕更理想的生理信号采集点:** 苹果选择耳道作为心率监测的“黄金地带”,是因为其靠近颞浅动脉,血流灌注稳定,且不易受外界光线干扰。相较于易受运动、汗液、毛发和肤色影响的手腕,耳道的封闭环境提供了更干净、更稳定的生理信号采集基础,通过红外光 PPG 技术捕捉更深层、更清晰的血流信号。

🧠 **融合多模态数据,理解复杂运动:** AirPods Pro 3 的心率精度并非依赖单一传感器,而是通过光学信号与动态数据(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融合的算法实现。此外,它借鉴大语言模型训练思路,基于海量运动数据训练的动作基础模型,能够实时识别超过 50 种运动类型,并理解运动的阻力、肌群参与度、身体姿态等信息,实现对用户身体状态的深度感知。

🔄 **Apple Watch 与 AirPods Pro 3 的协同:** 苹果并未将 AirPods Pro 3 定位为 Apple Watch 的替代品,而是其有益的补充。当两者同时佩戴时,系统会滚动比较最近 5 分钟的信号,自动选择更可靠的数据来源。例如,在需要抓握的训练中,系统会优先选用 AirPods Pro 3 的耳道心率信号,共同构建用户身体更完整、更真实的数字镜像。

🎶 **从“听世界”到“听身体”的转变:** AirPods Pro 3 的演进体现了苹果技术回归人的感知这一核心哲学。从单纯的音乐播放器,它蜕变为身体的入口和自我认知的传感器。当技术能够理解心跳、节奏和身体语言时,它才真正实现了对人的倾听,将声学设备升级为双向感知界面。

音乐的出口

身体的入口

带心率监测的耳机,并非苹果首创。

过去十年,Jabra、Sennheiser、Beats 都在这条赛道上尝试,但这些锦上添花的功能都让没能打动 Nick Harris-Fry,作为资深跑者、Tom’s Guide 的健身编辑,他几乎试遍了所有品牌的心率耳机,结论却始终一致:没有一副耳机能与胸带的精度相提并论。

胸带,那条勒在胸口略显不便的装置,至今仍是普通消费者能买到的最可靠的心率监测设备。

直到 AirPods Pro 3 的出现。

Nick Harris-Fry 以 Garmin HRM600 胸带(电信号级精度)作为对照,结果发现 AirPods Pro 3 的心率曲线几乎与胸带重合,尤其在稳态跑与间歇跑这种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下,两条曲线如同镜像般贴合。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能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感知你的心跳频率、判断步伐节奏,并实时识别超过 50 种运动类型。

AirPods Pro 3 是如何实现的?

为了找到答案,爱范儿专访了苹果感知与连接副总裁 Ron Huang 与健康感知总监 Steve Waydo,在这场对话中,我们试图理解的不仅是一项新技术的工作原理,更是苹果如何思考「身体」这个终极界面。

耳道,也许比手腕更懂你

从生理结构上看,耳道是一块天然的传感「黄金地带」。它靠近颞浅动脉,血流灌注稳定,又被外耳包裹,几乎没有外界光线干扰。

这些特性,让耳道成为比手腕更理想的生理信号采集点。

美国一篇论文《可穿戴光电容积脉搏波分析原理及其在生理监测中的应用》[1]明确指出:

耳道 PPG(光电容积描记)信号在血管分布、抗运动干扰和环境光抑制方面,优于腕部与指端。

相比之下,手腕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测量场域。肌肉频繁运动,摆臂幅度剧烈,汗液、毛发乃至肤色都会干扰光信号的传播。

苹果健康感知总监 Steve Waydo 在实验中反复验证了这一点:在力量训练、划船等需要握紧器械的场景下,腕部设备往往难以稳定测心率,而耳机测到的血流信号更加连贯。

在耳道这个暗箱式环境中,AirPods Pro 3 采用了红外光 PPG(IR PPG) 方案——有别于市面上大多数设备使用的绿色 LED 光源。

Steve Waydo 解释说,红外光的能耗更低,也避免了「耳朵冒绿光」的尴尬。

更重要的考量是,红外波长更深,穿透力更强,能够深入血管密集的耳道组织,捕捉到更干净、更稳定的脉冲信号。

AirPods Pro 3 的传感器每秒脉冲约 250–256 次红外光,同时结合 IMU(加速度计与陀螺仪) 数据,用来消除运动伪影——比如跑步时脚步触地带来的节奏性震动,或者转头时产生的加速度变化。

这种光学信号与动态数据融合的算法,是 AirPods Pro 3 能在运动中保持心率精度的关键。它不是单一传感器的胜利,而是多模态数据协同的结果。

苹果感知与连接副总裁 Ron Huang 补充说:

当用户同时佩戴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Pro 3 时,系统会在最近 5 分钟的信号里滚动比较,并自动选择更可靠的来源。

例如在力量训练中,手部抓握动作较多,腕部设备的数据会受到干扰,系统就会更多优先选择来自耳道的心率信号。

从这个角度看,Apple Watch 和 AirPods Pro 并不是为了相互取代,而是为了在不同场景下互为补充,共同在为同一个身体建立更完整更真实的数字镜像。

十年算法的缩小成果

Waydo 的团队从 Apple Watch 诞生之初就开始积累算法。那套神经网络原本是为手腕设计的,针对的是腕部血管的光学特性、手臂摆动的运动模式、皮肤组织的光散射规律。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十年的积累并未因平台切换而作废——它们成为了 AirPods 心率传感器开发的基础。

由于耳机的空间极为有限,AirPods Pro 3 使用的是 Apple Watch 心率算法的「小型化版本」。

他们从原型耳机中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一步微调模型,使其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准确追踪心率。测试包括不同肤色、耳型、温湿度和运动强度,甚至在寒冷气候中仍保持稳定。

「贴合度」是在采访中被反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它不仅关乎声学体验——主动降噪的效果、空间音频的沉浸感,更直接决定了生理数据的准确性。

当耳塞贴合良好时,双耳协同的心率读数非常精准。

Steve Waydo 说。

这也是苹果在 AirPods Pro 3 上重新设计入耳结构、优化硅胶耳塞形状、升级自适应调音算法的隐性原因——那些看似为了声音的改进,同时也在为生理监测铺路。

像大语言模型那样:如何让耳机理解 50 种动作?

准确的心率监测只是起点。

苹果的目标是:让 AirPods Prio 具备与 Apple Watch 相当的运动体验——不仅要知道你的心跳快慢,还要理解你正在做什么运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跑了多远的距离。

这意味着,苹果必须榨干「所能利用的每一个传感器。」

AirPods Pro 3 在感知系统上其实是像个「小生态系统」。在耳机侧,它部署了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心率传感器,在 iPhone 侧,则贡献了 GPS 与气压计。这些传感器产生的数据流,需要被实时整合、解析、转化为有意义的运动指标。

Ron Huang 提到,Apple Watch 上已积累了大量动作信号的经验,比如跑步时手臂的摆动、划船机训练的动作模式等。把这套能力迁移到 AirPods 后,需要把原来针对手腕的动作观测「翻译」为对头部运动的观测。

为此,团队借鉴了大语言模型(LLM)的训练思路——通过海量数据学习通用的「动作语法」,而非为每种运动硬编码规则。

他们基于 Apple Heart and Movement Study(心脏与运动研究)中约 5000 万小时的真实运动数据,训练了一个全新的动作基础模型(Motion Foundation Model)。

那是一项苹果几年前面向公众发起的开放研究,参与者自愿捐献来自 Apple Watch 与 iPhone 的运动数据。

它本质上是一个回归模型,能理解你在做哪些活动、是否在对抗阻力、动用大肌群还是小肌群、运动平面与身体姿态等。

为了确保算法能覆盖普拉提、HIIT、椭圆机等不同类型的锻炼,苹果邀请了不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参与者进行测试与校准。

在实验室中:在他们采用了被认为是「黄金标准」的方式——佩戴氧气面罩,用代谢面罩(Metabolic Cart)观测真实氧气交换率,以验证卡路里模型的准确性。

在步数与距离的追踪上,团队开发了全新的行人运动神经网络。他们邀请数百人进入生物力学实验室,使用标定跑步机记录距离,在鞋底放置压力传感器标记落脚与离地时刻,并用摄像机捕捉完整步态。

最终,他们得以在 AirPods 上「一次性推出超过 50 种运动类型」的追踪能力,而这在 Apple Watch 时代花了几年才达成。

从声学到身体:技术的终极归宿

作为一种时刻贴近身体的设备,AirPods 天然地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它既面向外部世界,放大声音、过滤噪音、重构空间,又面向内在自我,感知呼吸、追踪脉搏。

当一个声学器件开始理解心跳的起伏、步伐的韵律、身体的语言,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输出设备,而是一个双向的感知界面。

从「听世界的声音」到「听身体的声音」,这条路径延续了苹果一贯的产品哲学——技术最终要回归人的感知。

耳机曾经只是音乐的出口,内容的播放器。而现在,它正成为身体的入口,自我认知的传感器。当技术学会倾听身体,它才真正学会了倾听人。

[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3840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作者:乔纳森何,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rPods Pro 3 心率监测 运动追踪 苹果 可穿戴设备 AI 健康科技 AirPods Pro 3 Heart Rate Monitoring Fitness Tracking Apple Wearable Devices AI Health Tech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