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0月13日 10:25
中国儿童电影百年发展回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儿童电影自1922年《顽童》问世以来,已走过百年历程,与中国电影史发展同步。早期影片如《迷途的羔羊》和《压岁钱》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儿童的生存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三毛流浪记》、《鸡毛信》等作品涌现,动画片也开始崭露头角。改革开放后,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儿童电影迎来黄金发展期,涌现出《我的九月》等佳作。进入新世纪,儿童电影面临产业化冲击,独立阵地逐渐削弱,但仍保持着稳定的创作数量和质量,并呈现出体育励志、关注儿童身心发展及艺术化等新趋势,尽管在市场化和院线推广上面临挑战,但其公益性和教育意义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呵护。

🌟 **百年历史与时代印记**:中国儿童电影自1922年《顽童》开启,与中国电影史一同发展。早期作品如《迷途的羔羊》和《压岁钱》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儿童形象,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毛流浪记》则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乐观精神成为经典,并被誉为百年百部经典之首。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往往承载着反映国家命运、呼唤救赎的时代使命。

🎬 **创作机构与黄金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儿童题材影片被纳入电影制片厂的任务,涌现了《鸡毛信》、《小兵张嘎》等小英雄叙事,以及《罗小林的决心》等现实主义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也独树一帜。改革开放后,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的成立标志着儿童电影进入高峰期,伴随评奖、研究和展映机构的相继出现,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被认为是儿童电影的“黄金发展期”,涌现出《我的九月》等代表作。

📉 **市场化冲击与艺术化趋势**: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转型,儿童电影面临冲击,独立阵地减弱。尽管如此,儿童电影创作数量和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并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体育题材励志片的增多,二是关注儿童与自然、动物关系的影片,唤起环保意识,三是部分作品走向艺术片路径,导演追求艺术表达,屡获国内外奖项。然而,儿童片在院线推广和市场化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其公益属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呵护。

🎯 **年龄细分与尊重儿童**:儿童电影的核心在于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而非成人视角强加。专家呼吁应根据发展心理学细分儿童电影的年龄段,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更精准、更合适的作品。影片是否为儿童准备,应以儿童视角和接受度为标准,而非简单地看是否有儿童角色。例如,《顽童》被认为是第一部纯粹的儿童片,而《孤儿救祖记》则因其伦理和犯罪元素不属于儿童片范畴。

2025-10-13 10:00:00
中国儿童片的创作和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1922年,上海影戏公司创始人但杜宇拍摄了短片《顽童》,以他的侄曾孙但二春为主角,表现孩童的天真可爱,这被认为是中国儿童电影的开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进入第一个高潮期,儿童片也没有缺席。蔡楚生执导的《迷途的羔羊》、张石川执导的《压岁钱》等,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儿童在电影里代表着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形象,是被迫害的,等待拯救的,又肩负着国家兴亡的使命。”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会长李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949年,由赵明、严恭执导的《三毛流浪记》展现了儿童片创作的极高水平,也是观众最熟悉的儿童片之一。影片塑造了三毛淳朴乐观的形象,也通过他的视角记录了社会的现实。2022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评选“儿童电影百年百部经典”,《三毛流浪记》高居榜首。

电影《三毛流浪记》(1949年)剧照。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儿童题材影片创作被纳入各大电影制片厂的任务,诞生了《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小英雄叙事作品,同时也不乏关注儿童身心特征的现实主义影片,比如《罗小林的决心》《兰兰和冬冬》《小铃铛》等。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后,创作了一系列颇具童趣、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并在其中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风格,引起世界关注。

改革开放后,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两次召开儿童和少年工作座谈会,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儿童和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同年6月1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由于蓝担任厂长。儿童片有了专门的创作单位,逐渐走向一个高峰。当时李镇正上小学,在他的记忆中,“儿童电影基本都看全了,每年学校都会发一个小本的电影票,全班去影院看。”

与此同时,围绕儿童片的评奖、研究和展映机构也相继出现。1984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正式成立,1989年开始主办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推动儿童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985年,面向儿童片的“中国电影童牛奖”设立。“那是儿童电影的黄金发展期。”李镇说。

1990年,由尹力执导的《我的九月》代表着新时期儿童片创作的最高成就。影片以北京亚运会为背景,讲述儿童战胜怯懦、走向勇敢的经历,抓住了儿童真实的心理特征,并对片中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获得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电影《我的九月》(1990年)剧照。资料图

新世纪前后,随着中国电影向产业化转型,儿童电影也被推向市场,情况开始发生变化。1999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入中影集团,2005年童牛奖并入华表奖,儿童电影失去了独立的阵地。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变为“影展”方式,还在坚持举办,但举步维艰,为了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有时候一届要由多个城市合办。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2025年10月12日-24日在成都、济南、湖州举行,共有20部中国儿童电影新片、9部中国经典儿童电影和来自19个国家的13部长片、18部短片进行展映。

每年中国会有四五十部儿童电影面世,能进入影院的寥寥无几,创作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动画形式儿童片需要吸引成人受众,走向了合家欢模式;真人儿童片则趋向艺术化,对创作者来说,反正没有机会上院线,不如更纯粹地表达自己。

在李镇看来,尽管处境艰难,但中国儿童片其实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数量和质量,几乎每年都有优秀的作品诞生,屡获奖项,只是不被更多人知道,“都说‘孩子的事无小事’,但是在儿童电影这一块确实重视很不够”。围绕儿童片在创作、放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李镇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不应该批评国产动画片‘很低龄’”

南方周末:很多电影中都有重要的儿童角色,动画片的受众也主要是儿童,那么儿童片的定义范畴到底是什么?相比其他电影类别,儿童片有什么特殊性?

李镇:这个事儿每年都有讨论,仍有不同的意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0到18岁的未成年人都属于儿童。但这个阶段人的变化太大了,6岁跟12岁的孩子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一直在呼吁儿童电影要按照发展心理学来划分,学龄前算一大块,7到12岁可以作为一个阶段,初中一个阶段,高中一个阶段。细分之后,我们针对不同对象的创作就会更准确一些。

如果你让一个高中生去看一部适合小孩的电影,他会觉得很幼稚;让一个六岁小孩去看讲述高中生活的《红衣少女》,也不合适。有的人经常说国产动画片做得很幼稚、很低龄,其实不应该去批评,因为低龄孩子确实需要照顾。儿童电影亟须年龄细分。

儿童电影是为孩子准备的,不是说影片中有儿童角色或者主角是儿童,就是儿童电影。拿中国早期电影《孤儿救祖记》来说,虽然围绕儿童叙事,但它其实是一部家庭伦理片,带有犯罪元素,不是给儿童准备的。相反,《顽童》就是纯粹的孩子视角,所以我们认定1922年的《顽童》是第一部儿童片。

儿童电影最核心的就是要尊重他们的身心特点,不是从成年人的立场塞给他们,而是要放低身段,去想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能接受什么。

南方周末: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到当下票房大卖的“哪吒”系列,动画片是否属于儿童电影的范畴?

李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后,它做的动画有一个特点:故事内容是偏向低幼的,是为儿童准备的,但是它的艺术水准是殿堂级的,国家最顶尖的画家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剪纸等艺术融入到动画里边,在全世界独树一帜。

进入新时期后,随着西方动画片引入,中国动画有个痛苦的转型期。为了有更多的受众,开始做成人向,因为迪士尼、皮克斯动画就是做全年龄段的。对于产业的发展来说,如果没有更广泛的受众,收不回资金,产业就流动不起来,这是一个客观的要求。但是从更科学的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动画市场是可以实现细分的。比如《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等电视动画,是针对小孩和少年的,但是这两个系列做的大电影,也可以满足上班族了。他们小时候看过,长大了也能看。所以,动画片可以跟着人的成长来发展。

南方周末:在中国电影史上,儿童片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有没有专门拍摄儿童片的导演?

李镇:中国儿童片创作历史上,吸纳了一批优秀导演。比如“第三代”的石挥执导的《鸡毛信》、崔嵬拍的《小兵张嘎》;“第四代”导演,郑洞天拍过《人之初》、吴贻弓有《城南旧事》;“第五代”导演中,田壮壮拍过《红象》、张艺谋拍过《一个都不能少》、陈凯歌拍过《和你在一起》……每一代里面最优秀的导演,几乎都拍过儿童片。

电影《小兵张嘎》(1963年)剧照(上色版)。资料图

《三毛流浪记》的导演严恭,一辈子拍了好多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罗小林的决心》都是他的作品。他拍儿童电影有个特点,不教孩子怎么演,只告诉孩子故事是什么样的,让孩子自己发挥。他让孩子们先做游戏,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天性释放的时候,乐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马上开机,让孩子的那个状态一直保持着。对于儿童电影怎么拍,他有很多经验留下来。

让儿童看到儿童电影要过两道关

南方周末:新世纪前后,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转型中,儿童电影遭到冲击。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高压,观众也在呼唤纯真,儿童片似乎又开始受到关注,在创作上有哪些新趋势?

李镇:我发现这几年体育题材的儿童电影特别多,比如《旋风女队》《屋顶足球》等,针对孩子的励志表达,格调积极向上。天山电影制片厂拍的《小马鞭》,讲一个孩子特别喜欢骑马,最后圆了骑手的梦,拍得也特别精彩。还有不少讲述孩子和动物的电影。心理学家认为孩童是人类一个非常宝贵的时期,他们能够和万物相通,能够去理解大自然,通过这些电影也能唤起成年人对于环境的保护。

电影《小马鞭》(2023年)剧照。资料图

同时,儿童电影走向了一个艺术片的路径。《屋顶足球》的镜头意识很强,导演在艺术上有追求,这个片子在国内外获了好几个奖。还有《小马鞭》《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等,也都得了很多奖。每年咱们的儿童片只要拿出去,几乎都能得奖。做儿童片的人,可能已经准备好不挣钱了,那就尽量把它做好,带着一种情怀创作,心态更纯粹。

南方周末:陕西导演张忠华从大学时期便用DV进行创作,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拍摄儿童片。他的《河边有个好地方》也被选为“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参展影片。你如何看待他的影片风格和创作追求?

李镇:我和忠华见过几面,跟他也挺投缘的,他这个人挺纯粹的。他拍儿童电影,首先对儿童是充分尊重的。他的电影里面,孩子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能够把孩子率真的状态充分挖掘出来,这是一个最大特点,也是他的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他拍的都是他熟悉的环境,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很好地融合进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所以,他的电影是比较纯正的儿童片,而参与他作品的这些孩子也得到了美的教育,生活的教育。他的创作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案例来研究。

南方周末:但张忠华创作这么多年,一直没有真正上院线。儿童片似乎天生与市场存在矛盾,很难进入院线放映,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镇:儿童电影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因为孩子是没有消费能力的,必须要家长带他去。家长是真正掏钱的人,他有决定权。现在升学压力大,(许多)家长就自己做主,不带孩子看了。

儿童电影要完全交给市场的话,就死掉了,全世界都是这样。因为儿童电影具有公益性,不能完全交给市场,由丛林法则决定。儿童电影需要全社会各界来呵护,不要完全扔给市场,(得)让它有一个更好的环境,让它成长起来。要尊重孩子,尊重给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的电影艺术家。

张忠华执导的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2019年)剧照。资料图

南方周末:中国在扶持儿童电影方面有没有什么政策?还存在什么问题?

李镇: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每年都会把当年的国产优秀儿童电影列一个片单给教育部,教育部经过审看后,再推给全国的学校,并且有专门的观影经费。但学校愿不愿意让孩子们去看,是有自主权的。很多学校并没有组织去看,那么这笔钱就没有流向电影院,没有流向片方。

现在学校的黑板基本变成了LED屏,孩子们在教室里就能看到电影,看一部可能只要很少的费用,而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应该免费。但如果没有资金回流,片方就没有积极性,创作没法再运转。我们一直也在通过论坛等方式,向全社会、向教育部门说明这个情况,需要尊重这样的一个经济运行的法则。

我们现在的儿童观影主要集中在暑期和寒假,家长带孩子去看那些商业做的比较好的动画片。但商业大片数量有限,一年没有几部。其实还有更多优秀的儿童电影(值得看),但怎么能过学校和家长的这两关,让孩子们看到,还需要更多的呼吁和努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儿童电影 电影史 动画电影 市场化 艺术发展 儿童心理 Children's Films Film History Animation Marketization Artistic Development Child Psycholo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