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10月13日 08:53
AI竞争进入生态时代:软硬件协同与自主可控成关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人工智能的竞争已从芯片和模型的单打独斗,升级为产业链的生态较量。国际巨头通过资本与技术深度绑定构筑优势,而中国企业则在自主可控需求下,以系统思维推动国产算力与模型融合。全球科技巨头正从技术竞争转向生态联盟,如OpenAI与英伟达、Oracle的巨额合作。中国则通过成立“模芯生态创新联盟”,联合华为昇腾、沐曦等企业,构建从硬件到模型的完整生态,减少碎片化。国产AI芯片在多元化技术路线和集群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如华为的超节点架构,以系统创新弥补单卡性能差距。软硬件协同适配是关键一步,如阶跃星辰主动服务国产芯片特性,大幅提升推理效率。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速国产AI芯片适配。然而,训练环节和开发生态仍是挑战,国产芯片集群规模和工具链开发仍需突破。

💡 AI竞争范式转变: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未来的竞争焦点将是软硬件一体化的生态构建能力,而非单纯的芯片或模型技术比拼。国际巨头通过巨额资本和技术绑定构建护城河,而中国则聚焦自主可控,以系统思维整合国产算力与模型。

🚀 中国AI生态建设加速:在“模芯生态创新联盟”等倡议下,中国正积极构建从芯片、模型到基础设施的完整创新生态,旨在解决AI生态碎片化问题。华为昇腾、沐曦等国产芯片企业与模型公司协同,推动国产算力与模型的深度融合,确保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 国产AI芯片多路突围与技术创新:国产AI芯片在技术路线上实现多元化,华为、阿里平头哥、沐曦等企业在GPGPU、存算一体等方向上取得进展。通过超节点架构和集群技术,中国企业正以系统创新弥补单卡性能差距,实现规模化应用和生态培育。

🤝 软硬件协同适配提升效率:国产算力的发展瓶颈之一是软硬件适配。通过模型开发阶段主动服务国产芯片特性,如阶跃星辰采用多矩阵分解注意力机制,大幅降低推理缓存用量,显著提升了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

🌐 互联网巨头战略转向与生态共赢: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正加速适配国产AI芯片,与多家国产芯片厂商合作,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芯片配置需求。这种“技术突破驱动场景验证,场景验证反哺资本投入”的模式,正在推动国产芯片在垂直领域形成市场优势,实现生态共赢。

未来的AI竞争,将不再是芯片与模型的简单比拼,而是生态协同能力的全面较量。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突围,人工智能的竞争正从芯片与模型的单打独斗,升级为产业链的生态较量。

OpenAI与英伟达、Oracle的千亿美元级合作震动全球科技界,几乎同时,当DeepSeek新版大模型发布的余音未落,华为便迅速宣布昇腾硬件完成适配;中国的阶跃星辰联合华为昇腾、沐曦等近十家芯片企业成立“模芯生态创新联盟”。这两大事件揭示了一个共同趋势:AI产业正从以往的技术单点突破,转向软硬件协同的生态竞争。

国际巨头通过资本与技术的强绑定构筑护城河,而中国企业在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下,正以系统思维推动国产算力与模型深度融合。这种不约而同的战略转向,标志着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已进入生态时代。

全球联盟:软硬件一体化成为核心战略

科技巨头正在经历从技术竞争到生态联盟的范式转变。在美国,OpenAI与英伟达、Oracle的合作规模令人惊叹。

OpenAI已承诺在未来五年向Oracle云服务投入3000亿美元,而英伟达则计划逐步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以部署至少10GW的AI算力集群。

这一合作远超普通的商业采购,涉及从芯片、系统到AI工厂的全方位协同。英伟达CEO黄仁勋甚至公开宣称,OpenAI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超大规模公司”。

这些合作背后是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据透露,OpenAI计划部署的算力基础设施可能容纳500万至1000万枚英伟达下一代Rubin系列芯片,其规模之大,足以重塑整个产业链的格局。

中国路径: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态

在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中国AI产业选择了一条以自主可控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之路。今年以来,多家中国大模型公司宣布其训练硬件已全面转向国产算力,而“模芯生态创新联盟”的成立更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

这一联盟横跨模型、芯片和平台全链路,首批成员包括华为昇腾、沐曦、天数智芯、燧原科技等国产芯片企业。

联盟的目标十分明确:打造从硬件、AI模型到基础设施的完整创新生态系统,减少中国AI生态系统的碎片化问题。

系统思维一直是中国产业从后发地位迈向先进水平的宝贵经验,如今在AI领域正得到充分体现。随着英伟达H20面临“断供”风险,国产算力已从备选项升级为必选项,推动着“国芯”与“国模”的深度融合。

技术突破:国产芯片多路突围

国产AI芯片已突破单点技术瓶颈,进入规模化应用与生态培育阶段。

伯恩斯坦发布的报告预计,中国国产AI芯片销售额将从去年的60亿美元猛增至160亿美元,市场份额从29%提升至42%,增速达112%。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是中国芯片突围的显著特征。华为通过昇腾系列产品及超节点架构,在系统级设计上弥补单卡性能的不足。

阿里平头哥的PPU芯片在能效比上实现对英伟达部分产品的超越。沐曦、壁仞、燧原等企业则分别在GPGPU、存算一体等技术方向展开探索。

华为近期公布的AI芯片三年迭代路线图,首次将晶圆级芯片、存算一体架构等前沿技术纳入量产路径,显示出中国企业与英伟达形成代际竞争的决心。

集群创新:超节点架构弥补单卡性能差距

在单卡性能短期内难以超越的情况下,中国AI产业选择了以系统架构创新弥补组件差距的路径。

超节点和集群技术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方向。

华为CloudMatrix 384超节点整合384颗最新的昇腾910C芯片,已累计部署300多套。

阿里云推出的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单柜支持128个AI计算芯片,同等机房空间内可部署的算力规模较传统方案提升了3倍以上。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只有依靠超节点和集群,才会规避中国的芯片制造工艺受限,能够为中国的AI算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算力支持和供给。”

这种超节点架构突破传统互联瓶颈与共享协议限制,正成为多样化算力集群技术未来演进的必然趋势。

协同适配: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

软硬件适配曾是国产算力发展的最大瓶颈。过去,芯片开发周期需要两年以上,而模型迭代速度只有半年到一年,如果让芯片厂商去适配模型,必然导致低效。

阶跃星辰在Step 3模型的开发阶段,就主动服务国产芯片特性,跳出单纯的大模型企业视角,将模型和硬件视为相互协同的系统。

其采用的多矩阵分解注意力机制,能够把推理过程中的键值缓存用量大幅降低93.7%,对国产芯片更加友好。

结果显示,Step 3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达DeepSeek-R1的300%。沐曦创始人陈维良评价:“阶跃星辰对于国产芯片的了解深度,已经不亚于芯片企业本身。”

生态共赢:互联网巨头的战略转向

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近期也纷纷表态加速国产AI芯片的适配工作,这种大厂联动态正重塑国产AI芯片产业的发展逻辑。

腾讯集团汤道生表示:“我们正与多家国产芯片厂商合作适配各种AI模型,因为模型规模有大有小,从数十亿到上百、上千亿参数,不同场景所需的芯片配置不同。”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则在财报会议上透露,阿里已采取“后备方案”,与多家合作伙伴携手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储备。

互联网巨头的适配决策,证明国产芯片已通过“训练—推理”混合架构满足实际业务需求。

这种“技术突破驱动场景验证,场景验证反哺资本投入”的模式,正在推动国产芯片在垂直领域形成市场优势。

挑战仍存:训练环节与开发生态待突破

尽管国产AI芯片在推理侧取得显著进展,但基于国产芯片的训练仍是行业难题。

大模型的“大”主要体现在训练阶段数据和参数量的庞大。目前,美国大模型公司在训练环节使用的芯片集群规模已达到10万卡,而国内大模型往往使用以英伟达芯片为主的万卡集群。

目前明确使用全国产算力的芯片集群是科大讯飞与华为共建的“飞星二号”,能够达到万卡级别,但考虑到华为单卡算力的劣势,其在总算力上仍然难以同英伟达集群媲美。

除了芯片集群的困难,大模型企业想要在国产芯片上进行训练,也需要根据芯片不同的架构去重新构建底层工具链,其难度同样巨大。

工具链的开发人才由于要掌握硬件知识,往往比大模型的人才更加稀缺。

全球AI竞争已进入生态对生态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单一技术或产品的优势,正在被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力量所取代。

中国AI产业依靠“系统思维”和“集群式突围”策略,在短短几年内构建起从芯片、模型到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

而美国科技巨头则通过资本与技术的深度绑定,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未来的AI竞争,将不再是芯片与模型的简单比拼,而是生态协同能力的全面较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竞合人工智能”,作者:竞合,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竞争 生态系统 软硬件协同 自主可控 国产AI芯片 昇腾 超节点架构 AI算力 模型适配 AI competition ecosystem soft-hardware synergy self-control domestic AI chips Ascend super-node architecture AI computing power model adapt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