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偏远地区使用网约车后,因司机急加速、急减速和频繁过减速带而产生的强烈晕车体验。作者推测这种驾驶风格可能与平台时间限制或接单效率有关。同时,作者分享了自己开车时注重平稳驾驶,通过预判和柔和加减速来避免家人朋友晕车,并认为电车的动能回收和电机特性也可能影响驾驶平顺性。最后,作者对是否需要选择更高级别的专车来获得更好体验提出疑问。
🚗 作者在一次网约车体验中,因司机急加速、急减速和频繁通过减速带,导致了严重的晕车不适,甚至有呕吐感,即使是平时不晕车的人也难以承受。
🤔 作者推测网约车司机可能存在两种驾驶风格驱动因素:一是平台规定时间内送达的压力,二是追求单位时间内接单数量最大化。这两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司机采用较为激进的驾驶方式。
💡 作者对比了自己开私家车时的驾驶习惯,强调通过提前预判、松开油门/电门来替代大部分刹车,并避免非紧急情况下的猛踩油/电门,从而实现平稳的加减速,有效避免了家人的晕车情况,认为这与网约车司机的驾驶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 作者提到电车动能回收的明显感以及电机特性可能导致即使关闭动能回收也存在轻微拉扯感,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了部分乘客的晕车体验,尤其是在频繁的加减速过程中。
❓ 作者最后抛出疑问,是否通过支付更高的费用选择专车或更高级别的服务,才能获得更平稳、更舒适的乘坐体验,以规避当前网约车普遍存在的驾驶风格问题。
刚贴完砖,地方比较偏,有券,打了个网约车回去,那急加速急减速,路过炮弹坑直接把我抛起来,我这个本来不晕车的人,都差点没扛住,差点没给我整吐
======================================
网约车大部分是不是都是这个风格,原因我猜:
1. 系统规定时间内送达,不开快完不成?
2. 没规定,但是开得慢就代表接单频率慢,接单频率慢,就代表单位时间内接单数就少了?
======================================
就晕车这个点,我觉得大概率还是和司机驾驶风格有关,油车电车感觉差别不是很大,只不过电车多了动能回收更明显了。我开自己车拉家人朋友都说不晕车,可能开车比较柔和吧,非紧急情况的刹车,都是通过提前预判松油/电门来替代大部分刹车,我的电车动能回收也是拉倒 0 了的(但是仍然可以感觉到些许拉扯感,电机特性导致无法完全取消?),非超车情况也不会猛踩油/电门,整体的加减速就比较线性了
======================================
是不是要打个专车及以上付费更多的车,体验才能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