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11日 02:25
科技与文化:解析中国式“假期加班”现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打工人在假期难以获得完整休息的原因。作者首先通过个人经历引出话题,指出微信等工具的普及和“强制提醒”特性,以及国内普遍存在的“同步沟通”文化,是导致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假期被打扰的关键因素。与此相对,作者对比了国外以Slack、Teams、Email为代表的“异步沟通”工具和文化,后者能有效保护员工的休息时间。此外,文章还触及了社会和法律环境的差异,如欧洲的“断联权”和美国科技公司的带薪休假制度。最后,作者提出了重塑公司管理、采用分离式工具、建立异步沟通流程、以及推行结果导向的管理哲学等建议,旨在帮助员工真正实现“非商品化”的休息时间,回归“人”而非“人力资源”的尊严。

📱 **微信等工具的“侵染式”融合与强制提醒:** 国内工作场景高度依赖微信等集成式App,将社交、生活与工作混为一体,其“强制提醒”功能(消息推送、响铃、电话)制造了“立刻回复”的紧迫感,使得员工在假期难以真正放下工作,即使是简单的消息回复也可能被判定为加班。

🤝 **同步沟通文化 vs. 异步沟通文化:** 国内职场普遍推崇“同步沟通”,要求即时响应,而欧美职场更习惯“异步沟通”,允许员工在方便时进行思考后回复。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假期中工作打扰的程度,前者使得员工难以拒绝即时请求,后者则允许通过“勿扰模式”等方式管理通知。

⚖️ **法律与社会环境的差异:** 欧洲多国的“断联权”法律保障了员工在非工作时间的休息权,美国科技公司则鼓励甚至强制员工休假。这些法律和社会共识的差异,与国内普遍存在的“加班文化”形成对比,使得中国打工人在假期中更容易受到工作干扰。

💡 **重塑管理以实现真正休息:** 文章提出,要让员工拥有真正的假期,需要从技术(如减少微信依赖,使用邮件)、流程(建立异步沟通)和管理(不将工作时长与态度等同,信奉授权、信任和结果导向)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重塑,并强调将工作与生活严格分开是社会普遍认知,是保障个体尊严的关键。

刚刚一个朋友发了我一张不知道谁偷拍的我的“工作照”。

前景是几个朋友在打台球,远景是我抱着电脑,埋头打字。

我回忆了一下,虽然这个假期我时常掏出来电脑处理个事情,但这张台球厅的场景,应该是10月3号拍的。因为除了公众号,公司还有公关服务的业务,那天恰逢周五,需要给客户交周报了。

“感觉这个假期,全世界都在加班。”她说。她是某4A公司的,因为服务的一家手机厂商10号和13号分别在深圳和上海有两场活动,所以虽然在旅游途中,也得随身带着电脑,时不时就要更新下某位老师的行程变更。

在我的记忆里,干我们这行的,几乎没有过完整的假期,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其实不仅自媒体和公关行业,互联网、金融、城市服务、销售等诸多行业,都是一样的情况。

所以前两天有个新闻,有人中秋国庆用微信处理工作,法院判定这属于加班,裁定单位要给他补偿加班费,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网友表示:微信回个工作消息这也能算加班?这不是发财了。

我看了下各方报道,这还真算。加班还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坐在办公室,通过微信等线上工具,在休息时间处理工作,绝对属于加班。

如此说来,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又有几个人没有过“加班”?

那问题来了:同样都是牛马,对比国外,中国的打工人为什么就没有福气享受完完整整的假期呢?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除了“奋斗精神”和“传统服从式职场文化”这些比较虚的原因外,首先从技术层面,最大的因素就是微信。

就工作工具而言,国内用得最多的就是微信,而微信作为全能型工具,集成了社交、支付、生活、工作全部功能。

这就导致了,工作与生活的场景在同一个App里“侵染式”地融合了:你打开微信是想看看家人的动态,却不得不先处理工作群里的@。

而国外习惯的工作工具,主流的比如Slack、Teams、Email等,就是工作没有生活,同时也是“分而治之”的,专用工具用于专业的工作场景。

此外,微信包括钉钉,是“强制提醒”的:消息会推送、会响铃、能拨打语音电话,制造了一种“立刻回复”的紧迫感。虽然在假期不想打开它,但App上的红点,会不断给你制造焦虑。

而Slack、Teams、Email这些,是“可管理”的,通过“勿扰模式”,使用者可以在休假时,直接关闭所有非紧急通知。

而上面这些工具差异的背后,其实暴露了我们假期被打扰更深层的原因:国内公司的管理,绝大多数都要求“同步沟通”,即要求对方立刻响应。

而欧美职场,更习惯于“异步沟通”。即:“我提出问题或任务,并不期待你立刻回复。我希望你在自己方便的时候,经过思考后给我一个高质量的回复。”

正是这种不同的公司管理和沟通方式,导致了不同打工人使用工具的不同表现。

国内的牛马:在假期面对领导或者客户微信中发来的“在吗?”,基本不可能保持无动于衷。

国外的牛马:假期根本不打开工作相关的软件,在假期结束时,再回复邮件或者Slack频道里的留言,在项目管理工具中更新任务状态和注释。

除了沟通的时效性,沟通的习惯也不一样,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沟通方式。

就拿自媒体约稿来说,一些国际大厂,会让你发邮件,然后在文档中详细地批注每一处改动,批注里不仅告诉你修改意见,甚至将这段需要参考的链接都给附上。

而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约稿,都是微信上传来传去,有的企业对接人,每一次修改就说一个意见,我曾经见过一位同行改过十七八个版本的稿件。

就说这次假期,有个朋友手头有个企业约稿要写,每次改完,还得抱着手机等待下一次意见。“感觉休了一个假十一,午休也不敢,出门也要时不时看眼手机,休得七零八落的。”

碎片化的工作沟通,割裂出了碎片化的假期。

比起管理和沟通文化的异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社会和法律环境。

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断联权”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尊重员工在下班后的“断联”权利,不得在非工作时间发送工作邮件。美国很多科技大厂,有完整的带薪休假制度,而且鼓励甚至强制员工休完。不休假反而会被经理约谈。

比法条更重要的是,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开,已经成为欧美社会的普遍认知。而国内,虽然法律上有上述的判例,但“加班文化”还是主流环境。

那么,如果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才能让公司员工真正拥有一段“非商品化”的时间、一种可以对工作说“不”的休憩自由呢?

这应该是一个重塑公司管理的系统结果。

第一,技术层面,可以尝试使用为分离而设计的工具,比如邮件,尽量降低微信的比重。

第二,流程层面,建立并习惯于异步沟通的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实时干扰。

第三,管理层面,不再把“工作时长”与“工作态度”等同于“工作效率”,信奉授权、信任和结果导向的管理哲学,并做好员工休假期间的工作规划。

一些小公司,可以考虑在一些项目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方面,部分沟通流程从微信上挪到邮件。有条件的,还可以考虑试行一下AB岗,这样哪怕是对接客户的岗位,也有一半的小伙伴可以休个无人打扰的年假。

既然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成为工作的附属品,那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假期,一个不受侵犯的心境时间,一个可以坦然放下工作手机、不被莫名的焦虑所绑架、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生活中的神圣空间。

往大了说,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是“人”而非“人力资源”的尊严。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假期加班 工作与生活平衡 微信 沟通方式 职场文化 断联权 加班费 Holiday Overtime Work-Life Balance WeChat Communication Style Workplace Culture Right to Disconnect Overtime Pa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