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你更懂AI的 2025-10-09 23:49 北京
从信息压缩到可解释智能
在神经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深度学习就是堆结构、调参数”的经验主义时代。但在这一切的背后,一个根本问题始终没有被系统回答——深度网络究竟在学什么?为什么它们能从数据中生长出强大的表征能力?马毅教授(UC Berkeley & 香港大学)团队联合芝加哥 TTIC 与密歇根大学的多位青年学者,正式发布了新书《Learning Deep Representations of Data Distributions》。这是一本从根基处重新定义“表示学习(Representation Learning)”的教材:它不以经验总结为主,而是试图从数学原理出发,给出深度表征学习的统一理论。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核心主张——现代神经网络的本质,是一连串“渐进式压缩算子(progressive compression operators)”。每一层都在让输入特征更易编码、更稀疏、更线性化,最终形成可解释、可压缩的低维分布结构。卷积、注意力、自编码器,这些看似不同的模块,其实都可以被归入同一个压缩框架下。这一观点让人重新理解了“网络架构设计”的意义:我们不再需要盲目地 ablate(消融)寻找最优结构,而是可以从原理中直接推导出性能优异、可解释的“白盒”网络。在书籍主页与 GitHub 上,读者不仅可以免费阅读全书内容,还能直接访问与教材配套的 AI 助教模型——它基于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持续预训练,可在网页上即时对话、答疑。这种“AI × 教材”的结合,也体现了马毅教授的理念:让智能系统既成为研究对象,也成为学习工具。全书概要:从分布学习到可解释深度架构这本书聚焦的核心问题非常清晰:如何在高维空间中学习低维分布结构,并将其转化为可用、可解释的表征。作者团队认为,深度学习的强大并非源自网络的“复杂形态”,而是来自其隐含的信息压缩与表示机制。每一层网络都在进行“编码率最小化”与“结构化重构”,从而把复杂数据投射到低维可线性分离的流形上。这种思想贯穿全书八章内容——从早期的统计信号模型与降维假设出发,逐步过渡到 MCR²(Maximal Coding Rate Reduction)理论、白盒网络 CRATE 架构、闭环自一致学习(i-CTRL),并延伸至对比学习、MAE、扩散模型与高效 Transformer(ToST)的统一解释。从智能、控制论到现代 AI 的思想演变,提出“智能 = 学习可预测规律”的核心命题。Chapter 2–3:Compression & Representation
系统讲解低维流形、稀疏表示与 MCR² 理论,奠定“压缩即表征”的数学基础。Chapter 4:CRATE:从优化到白盒网络
通过展开优化(unrolled optimization)推导出可解释的深度架构。Chapter 5:闭环转录(Closed-loop Transcription)
用 Stackelberg 博弈刻画持续学习与记忆保持。Chapter 6:条件生成与推断
统一解释 MAE 与扩散模型的关系。Chapter 7:对比学习与高效 Transformer(ToST)
将线性时间复杂度注意力机制纳入同一原理框架。Chapter 8:走向科学智能
讨论未来 AI 的闭环演化与原理化前景。从原理到架构:五个关键思想MCR²:表征的可压缩性准则在传统信息论中,我们追求编码最短、误差最小;而在 MCR² 框架下,表征的目标是“在压缩的同时保持类间可分性”。MCR² 的思想可以概括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