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长序列高效处理是大模型应用的关键瓶颈。清华与OpenBMB提出的InfLLM-V2框架,采用零额外参数的原生稀疏注意力机制,解决了传统稠密注意力在长文本场景下的计算开销问题。该框架在短文本场景保持高效,长文本场景则自动切换至稀疏模式,实现端到端显著加速。InfLLM-V2仅需5B长文本词元即可完成稀疏注意力训练,训练成本低,适配周期短。相比稠密注意力,它在长文本理解任务上性能损失仅1.9%,深思考任务上性能损失仅0.3%,同时实现4倍算子加速和2倍以上端到端加速。
💡 InfLLM-V2框架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零额外参数、训练高效的原生稀疏注意力”。它巧妙地在短文本场景保持原生高效率,而在长文本场景下自动切换至稀疏模式,从而在端到端层面实现显著的加速效果。这使得模型在处理海量信息时,计算开销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极大地提升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成本可控性。
🚀 该框架在训练效率上表现突出,仅需5B的长文本词元即可完成稀疏注意力的训练,相较于DeepSeek-V3.2-Exp需要近1T词元的数据量,其训练成本大幅降低,适配周期也大大缩短。这种低成本训练的特性,使得更多研究者和开发者能够更便捷地应用和研究稀疏注意力机制。
✨ InfLLM-V2实现了短到长序列的无缝切换和效率双优。它不引入任何额外的参数,能够与主流的“短序列预训练-长序列后训练”范式完全对齐,确保了训练的稳定性和快速收敛。在短文本场景下,它直接使用稠密注意力机制,零额外开销且性能无损;而在长文本场景下,它统一采用稀疏范式,实现了prefill与decode全链路提速。
⚙️ 为了克服稀疏注意力在“选择相关上下文”过程中的时间瓶颈,InfLLM-V2提出了面向硬件的高效实现。通过优化块选择操作,显著降低了HBM I/O和计算开销,从而充分释放了稀疏注意力的全部潜能。这种硬件友好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推理速度和效率。
让你更懂AI的 2025-10-10 13:17 北京

让长上下文既快又强
引言
长序列高效处理已成为大模型应用的关键。传统稠密注意力在序列变长时计算开销极速增长,直接限制了产品可用性与成本可控性。为解决这一痛点,清华与 OpenBMB 提出 InfLLM-V2:一种零额外参数、训练高效的原生稀疏注意力框架。
它在短文本场景保持原生高效率,在长文本场景则切换为稀疏模式,带来端到端的显著加速。该方法仅用 5B 的长文本词元,即可完成稀疏注意力的训练(而 DeepSeek-V3.2-Exp 训练了近 1T 词元的数据,才完成稀疏注意力的训练)。具体而言,InfLLM-V2 相比于稠密注意力机制可以实现 4 倍的速度提升,在长文本理解任务上保持 98.1% 的稠密模型性能,在深思考任务上保持 99.7% 的稠密模型性能。核心优势 低成本训练:仅需 5B 长文本数据即可完成稀疏注意力能力的训练,训练成本低,适配周期短。 短到长无缝切换、效率双优:零新增参数,短序列用稠密、长序列切换为稀疏,完全对齐“短序列预训练-长序列后训练”的主流范式,训练稳定、收敛快。 高效算子实现:针对稀疏注意力“选择相关上下文”(块选择)的时间瓶颈进行系统优化,提出面向硬件的高效实现,显著降低 HBM I/O 与计算开销,释放稀疏注意力的全部潜能。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9.24663模型链接(基于InfLLM-V2训练的首个开源原生稀疏注意力模型MiniCPM4.1):https://huggingface.co/openbmb/MiniCPM4.1-8BInfLLM-V2如何做到既“强”又“快”
在标准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中,每个查询词元 (Q[t]) 需与全部历史词元 (K[:t]) 计算相似度并参与注意力计算。这在长上下文(动辄数十万词元)时造成难以承受的时延与成本。经验上,长序列中绝大多数远距离注意力计算并非同等重要,注意力矩阵呈现显著的“稀疏性”(多数注意力得分接近零)。如果能仅对“少量相关上下文”进行计算,就能显著降低模型注意力计算开销。 稀疏注意力将“每个查询词元都与所有键值交互”的稠密范式,替换为“每个查询词元只与一个选定子集交互”的稀疏范式。核心是两个步骤:块选择:将上下文拆分为键值块,并为每个查询确定需要参与注意力计算的键值子集;稀疏注意力计算:仅在被选中的子集上进行注意力计算。
可训练的稀疏注意力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即引入稀疏机制,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模型在长文本场景下的效率与质量。然而,现有代表性方法主要为 DeepSeek 提出的 NSA 架构。NSA 虽然采用了成熟的块稀疏结构并配套专用 CUDA 内核,但其架构与主流的“短序列预训练—长序列微调”范式存在明显错配:引入三套独立的 KV 缓存与三种注意力分支,在“长序列微调”中将使得模型收敛不稳,并且对短序列场景增加了大量的额外开销。
针对上述痛点,InfLLM-V2提出“零额外参数、长短无缝切换”的可训练稀疏路径,在不改变原有注意力参数的前提下,完成从稠密到稀疏的平滑切换。无缝短长切换:仅用一套共享键值缓存(零额外参数),把 NSA 多分支并为单一分支;与稠密注意力在参数与计算方式上完全对齐,按序列长度动态切换稠密/稀疏,训练更稳。长短序列效率双优:短文本直接使用稠密注意力机制,零额外开销与性能回退;长文本用统一的稀疏范式,prefill 与 decode 全链路提速。硬件友好的块选择:基于 MLP 的块压缩操作修改为无参数池化操作;压缩注意力(图中Compressed Attetntion)修改为仅生成选择分数,计算 Top-K;配合 GQA 组内共享 Top-K,实现了更优的计算 Kernel 融合,避免块选择代替稀疏注意力成为效率瓶颈。
在以上技术的支持下,InfLLM-V2 仅需使用 5B 词元即可实现稀疏注意力模型的训练!与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在 9 月 29 日,DeepSeek-V3.2-Exp 中提出了 NSA 的升级版 —— 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DSA)。DSA 抛弃了 NSA 中三套独立 KV 缓存与三种注意力分支的设计,并在后训练阶段引入稀疏注意力算法。该设计与我们在 6 月份使用 InfLLM-V2 训练的 MiniCPM4 思路不谋而合。实验结论
我们基于 MiniCPM4 的基座模型,在长文本理解与深思考任务上对比了不同稀疏注意力算法的效果。3.1 长文本理解任务在长文本理解任务 RULER、LongBench 与 LongPPL 评测中,InfLLM-V2 实现了与稠密注意力模型完全可比的性能,展现了 InfLLM-V2 的优越性。其他稀疏注意力方法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模型性能下降。NSA 方法新增了大量参数,在少量的长文本训练后,无法让模型捕捉到长上下文中的前后语义关联。
3.2 深思考任务在数学、代码深思考任务中,InfLLM-V2 能够实现与稠密注意力可比的性能,而 NSA 方法却对模型效果有着较大的损害。随着愈来愈多的任务要求模型进行更深入的推理与分析,“如何高效加速模型的思考过程”已成为当下的重要研究方向。InfLLM-V2 充分展现了稀疏注意力在深思考场景下的潜力。
3.3 效率评测我们在 A100 与 4090 两款芯片上对 InfLLM-V2 进行了推理效率评测。结果表明,InfLLM‑V2 相对稠密注意力可获得显著加速,在 128K 长文本中,InfLLM-V2 可实现 4-9 倍算子加速比。分解分析与消融实验表明,我们的高效块选择设计是关键加速来源。端到端评测中,InfLLM‑V2 在 prefill 与 decode 分别实现约 2.1× 与 2.3× 加速。
▲ 算子速度测评
▲ 端到端速度测评
首个开源原生稀疏注意力模型:MiniCPM4/MiniCPM4.1
在今年 6 月,OpenBMB 联合清华提出了 InfLLM-V2 架构,并基于该架构共同发布了首个开源的原生稀疏注意力模型 MiniCPM4,并在 9 月初开源了混合思考版本 MiniCPM4.1。MiniCPM4.1 在众多深思考任务上取得综合平均分同尺寸模型第一。MiniCPM4.1 充分利用稀疏注意力、投机采样等高效算法,在 LiveCodeBench、AIME 等代码、数学推理的测试中,推理速度比 Qwen3-8B 等同尺寸开源模型快 3 倍以上。
在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 InfLLM-V2 的训练算子与推理算子,将 InfLLM-V2 集成至 SGLang 等主流推理框架中。同时,为了促进稀疏注意力机制的研究,我们也将陆续开源论文中使用到的基座模型(Base 模型)与长文本训练数据。🔍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
![]()
![]()
![]()
![]()
![]()
![]()
![]()
![]()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