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0月10日 22:30
性别平等:男性不可或缺的参与力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纪念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的“北京+30”系列活动中,男性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议题中的声音尤为缺失。文章强调,父权文化千百年来对女性造成压迫,而男性作为父权文化的主导者,其积极参与对实现性别平等至关重要。作者认为,男性并非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女性主义者,社会性别角色是文化建构的。文章回顾了中国在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方面的公益实践,包括“男性解放学术沙龙”、“白丝带男性终止性别暴力热线”以及“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等,这些实践活动在倡导、教育和矫正施暴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指出,公众对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态度已发生显著转变。最后,作者提出,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好长期准备,反思并改变支配性男性气质,从男性自身诉求出发,并强调公共政策和立法的重要作用,呼吁将仍有父权思维的男性视为可改变的对象,而非敌人。

💪 **男性参与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关键动力**:文章指出,父权文化对女性造成了长期的压迫,而男性作为父权文化的主导者,其积极参与是打破这一局面的重要力量。作者反对将男性视为父权文化的既得利益者而无法成为女性主义者,强调社会性别角色是文化建构的,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性别平等主义者。

🌱 **中国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实践探索**: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方面的多项公益实践,包括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学术沙龙、为家暴男性提供咨询的热线,以及由联合国人口基金支持的“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宣传倡导、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积极引导男性承担性别平等的责任。

📈 **社会认知与态度的转变**:文章通过对比2015年和2022年“男性参与工作坊”启动时媒体和网民的反应,揭示了中国社会对男性参与性别平等态度的显著积极转变。这表明大众在男性气质和男性角色认知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 **推动性别平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者强调,改变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是一项需要几代人努力的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需要做好长期准备,反思并改变支配性男性气质,从男性自身的诉求出发,认识到父权文化对男性自身的伤害,同时公共政策和立法也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2025-10-10 22:00:00

2025年是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30周年。在“北京+30”的系列活动中,极少见到男性的参与,男性在关于促进性别平等、妇女发展中的讨论也极为缺失。而男性对于促进性别平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不应被忽视的。

男性能够,也必须成为性别平等主义者

几千年的父权文化,使得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而男性,是父权文化的主导。假设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女性在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中挑战、颠覆父权文化,而世界上所有的男性都在努力捍卫、维护父权文化,结果必将导致一场旷日持久,几乎注定永远不可能有胜负的战争,甚至变成性别对决。所以,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只有当绝大多数的男性也认识到父权文化对女性的不公正,选择和女性站在一起,性别平等、妇女发展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展。

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波高潮,到了八九十年代,对在性别平等中男性角色的思考普遍出现。许多女性主义者开始认识到,实现性别平等,需要男性共同参与。但是对于男性是否能够成为推进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发展的同盟者,是否能够成为反对父权文化的力量等观点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持否定观点的认为,男性是父权文化的受益者,男性的生物学属性和既得利益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不过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这实质上是生物本质主义的观念,而社会性别角色是被文化建构的,性别属性不能单一地决定了性别立场。

男性能够,也必须成为性别平等主义者。这在当今性别学界和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主流声音。200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成立了“终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全球男性领导人网络”,这个网络的目的便是推动男性在性别平等中承担责任。笔者受邀成为这个网络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中国成员。2009年、2014年、2020年,先后召开三次全球“男性参与”大会,也显示了全世界范围内对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重视。

行动,在中国推动男性参与的公益实践

其实,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便有男性学者倡导男性参与性别平等、妇女发展。那之后,一直不缺少男性推动性别平等的声音和实践。笔者在此分享的,只是本人参与并熟悉的部分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倡导性质,而倡导,正是改变男性参与的重要步骤。

2005年,“男性解放学术沙龙”成立,倡导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百余家媒体参与报道,引起广泛讨论。2010年,“白丝带男性终止性别暴力热线”开通,主要是男性心理咨询师为男性家暴当事人提供咨询服务,特别是针对男性施暴者的矫正工作,这条热线今天仍然在工作中。2011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家庭暴力中的男性气质”的调研项目启动,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从男性气质视角研究家庭暴力的项目。

2013年,在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的支持下,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简称“白丝带”)启动,项目旨在推动男性参与、促进性别平等。最多时拥有4000多名志愿者,先后在80多个城市成立了地方服务站,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倡导、青少年教育、家暴当事人心理辅导等工作。

随后的十年里,“白丝带”陆续开展原生家庭受暴者团体辅导项目;创办“好伴侣好父亲:全参与男性工作坊”;推出话剧《男人独白》,向女性主义的名剧《阴道独白》致敬,发出男性反对性别暴力的声音。2019年,“白丝带”承接全国妇联权益部的项目,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颁布后的第一个家庭暴力施暴男性团体辅导小组,探索对男性施暴者的矫正。

这些年,“白丝带”还将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理念,推进到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培训、性教育、儿童阅读、儿童文学写作中。笔者主编的“猫头鹰幼儿性教育绘本”共13册,其中有2册就是关于男性参与的。每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猫头鹰青春期性教育营,其中均包括男性参与的内容,比如鼓励男性未来在伴侣生产的时候进产房,鼓励男性承担家庭责任。这些工作将男性参与的种子从小植入到孩子们的心中。

当前,中国社会对于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15年“好伴侣好父亲:男性参与工作坊”启动时,媒体报道毁誉参半,网民评论则充满了讥笑和嘲讽。时隔七年重启的时候,媒体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赏之声,网民的评论也是赞赏远多于嘲笑了。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已经有很多讨论男性参与促进性别平等的声音出现,可见大众关于男性气质、男性角色的态度,已然发生变化。

长期、艰辛的变革之路

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工作。在过去20多年从事男性参与的实践中,笔者得出以下思考和结论:

做好长期的、艰难反复工作的准备。性别平等是一项改变整个社会价值观、改变社会文化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从来不可能易如反掌、速战速决。有时一点进步,紧跟着还可能是倒退。只有在无数人长期的积水成渊、积沙成滩的努力中,文化才可能一点点改变。这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急不得,急也没有用。性别学者、教育者、媒体工作者、政策制定者……需要我们所有人做长期的努力。

反思、改变支配性男性气质。父权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推崇和维护。阳刚、主宰、成功、富有、暴力、性强大……这些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表现都可能成为针对女性的暴力和控制,有些直接就是对女性的暴力。所以,性别平等运动中,要认清并且致力于改变这样的男性气质。从推动男性参与促进性别平等的角度,我们就应该改变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话语体系,推动多样化的、非支配的男性气质的产生。

从男性自身的诉求做起,推动男性反思父权文化对女性和自身的压迫。帮助男性认识到,父权文化在伤害女性的同时也在伤害男性,在制造压迫者男性的过程也在制造受害者男性,每个男性自身都在承受父权文化的伤害,比如父权文化倡导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便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从而导致男性普遍的“男性气质焦虑”。我们要帮助男性看清这种伤害,这样才有可能促使男性挑战父权文化。

公共政策、立法的推动将起到关键作用。一些西方 “男性参与”程度高的国家,无不是出台了大量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法律,如对性别暴力行为的法律制裁,实行“男性侍产假”制度,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体系中加入性别平等的内容等等。这些公共政策和法律的出台,直接推动男性改变。但通常是在社会主流性别观念改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样的公共政策和立法才成为可能,而这些公共政策和立法,本身也是一种倡导。

总之,推进性别平等,不能忽视男性的力量,不能放弃改变男性的工作。我们要将目前仍然有父权思维或行为的男性视作可以改变的对象,而不能将他们视为不如我们的“堕落者”或“敌人”看待,仇恨与敌视只会令可能的伙伴感到挫折与无助,同时将原本的摇摆者推到敌对阵营。

(作者方刚系社会学博士,性与性别研究专家,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发起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性别平等 男性参与 父权文化 妇女发展 中国白丝带 Gender Equality Male Participation Patriarchy Women's Development China White Ribb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