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Crossing 10月10日 19:32
云启资本专项计划聚焦98后AI创业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云启资本启动“Y Transformers”计划,投入一亿元专项资金,专门支持“98后”的年轻AI创业者。该计划旨在降低技术门槛,为AI原生一代提供快速决策、友好条款及早期资源支持。通过“Y Transformers”,云启希望发掘那些具备AI-first思维、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年轻创业者,与他们并肩探索AI领域的无限可能,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

💡 **专项资金与目标群体:** 云启资本推出“Y Transformers”计划,设立一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明确聚焦于“98后”的年轻AI创业者。该计划旨在为这一代被视为“AI原住民”的创业者提供早期启动资金,支持他们在AI领域进行创新探索。

🚀 **核心支持与机制优势:** 该计划承诺提供“快、真、全、轻”的支持,包括两周内快速决策、真金白银的投资、全面的资源(如算力、模型接口、办公场地、人才招聘等)以及友好的投资条款。这些机制旨在帮助年轻创业者轻装上阵,快速迭代产品和验证想法。

🧠 **创业者特质与云启价值:** 云启资本看重“98后”创业者身上“AI-first”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执行力以及“快、轻”的特质,即快速学习迭代和无历史包袱。云启资本强调与创业者“一起”做难事,提供的不只是资金,更是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和协同网络,帮助他们应对AI领域的激烈竞争和复杂挑战。

🌟 **投资理念与未来展望:** “Y Transformers”计划是云启资本理念的延续和外化,强调在产业大势与创业团队优势之间寻找交汇点,并特别关注“人”的层面。通过支持新一代创变者,云启资本希望与他们共同用好奇心和行动力,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探索AI应用软件和AI原生硬件的创新机会。

原创 十字路口 2025-10-10 10:01 四川

云启拿出专项资金,目标明确地投向 98 后的 AI 创业者。

云启拿出一亿元的专项资金,目标明确地投向 98 后的 AI 创业者。

👦🏻 采访: Koji

🥷 编辑: Belulo

🧑‍🎨 排版: NCon

2025 年的中国 AI 创投圈,喧嚣与分化并行。随着基础模型的进化,无数资本与创业者涌入应用层,试图在这场技术浪潮中寻找下一个超级入口。

在这样一个所有 VC 都在高喊“All in AI”的时刻,云启资本宣布了一项颇为具体的行动:启动“Y Transformers”计划。该计划拿出一亿元的专项资金,目标明确地投向“98后”的年轻 AI 创业者,并承诺提供快速决策、友好条款以及一系列早期资源支持。

“Y Transformers”计划是什么?为什么值得创业者关注?又为什么瞄准了“98 后”们?带着这些问题,十字路口与云启董事总经理 Linda 展开了对话,试图了解“Y Transformers”计划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判断。  

在访谈的后面,我们也附上了“Y Transformers”计划的完整介绍,欢迎感兴趣的创业者了解。

Y Transformers: 致新一代创变者👦🏻 Koji (十字路口创始人)

首先请给 AI 创业者们安利一下云启 Y Transformers 计划?

👩🏻 Linda (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

Y Transformers 是云启专门面向 “98后” AI 创业者发起的一个专项投资计划。我们带着 1 个亿的真金白银,和包括算力、办公场地等一系列实实在在适合创业初期起步阶段的“创业工具包”,去寻找在 AI 这条路上的高潜年轻创业者。

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正在做一件和 AI 有关、足够酷的事情,那我们希望第一个站在你身边的就是云启。

👦🏻 Koji

Y Transformers 计划的预算有一亿元,你们打算投多少个项目?在多长时间内投完?

👩🏻 Linda

大约 20-25 个项目,计划用未来 6-12 个月的时间投完。

👦🏻 Koji

今年所有 VC 都在积极投 AI,在这样一个“全民总动员”的时刻,云启为什么觉得有必要专门发起一个面向年轻创业者的 Y Transformers 计划?它和云启主基金过去直接进行投资有什么区别?

👩🏻 Linda

的确,今天几乎所有 VC 都在谈 AI。但如果把镜头拉近一些,你会发现大家更多还是聚焦在“确定性更高”的项目:模型已经跑出来了,商业化路径比较清晰了,再去下注。

而我们在和大量 20 多岁的年轻创业者接触时发现,大模型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他们是这波 AI 创业浪潮里最积极、也最有行动力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太多传统的思想包袱,天然具备 AI-first 的思维方式,做 AI 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本能反应”。

同时,这样的尝试对我们团队也有激励作用。年轻的投资同事天然更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能与这群创业者形成更强的共振。我们也希望通过 Y Transformers,为新生代投资人创造更多成长空间。

从市场环境来看,自去年起 AI 应用就进入了加速期。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科技巨头,都在“性价比日益攀升”的基模能力之上探索应用创新;而在需求端,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愿意为 AI 应用付费。这意味着,这是一个真正适合年轻创业者切入的时机。

需要澄清的是,Y Transformers 并不是一支全新的基金,而是我们理念的延续和外化。在云启的大逻辑里,我们一直强调在产业大势和创业团队优势之间寻找交汇点。而 Y Transformers 更强调“人”的层面:我们希望在 idea 阶段就去支持那些年轻、高潜的创变者。所以也想通过这个计划,态度鲜明地告诉大家:

我们相信年轻人在 AI 方向上创造魔法世界的可能性。

👦🏻 Koji

这个计划的名字“Y Transformers”也很有意思,它背后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 Linda

Y,既是云启(Yunqi)英文名首字母,也是 Young(年轻)的首字母,同时还是 Why(代表好奇)的谐音,Transformers ,一方面致敬 AI  核心技术架构 Transformer,也寓意变革与重塑。

最直接的理解——变形金刚就叫Transformers 。

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想传递的信息就是:我们希望能和新一代 AI 创变者一起,用好奇心和行动力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 Koji

你们最希望 Y Transformers 计划投资什么样的 AI 创业者?

👩🏻 Linda

我们最希望投资的,是一群“快”、“轻”、年纪在“98后”的创业者。

,体现在他们的执行力和学习曲线。大模型降低了技术门槛,他们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把想法落地,快速迭代。

,意味着没有路径依赖,也没有太多历史包袱。他们敢用新的方式组队、开发、协作。

98后,不单单是年龄,而是一种世代特质。他们成长于 AI 已经无处不在的环境,是名副其实的 “AI 原住民”,天然把 AI 当作生产力工具。这一代的创业者在「定义 AI」,而非「适应 AI」。

快、轻、98 后: 第一张支票,第一批伙伴👦🏻 Koji

Y Transformers 计划提到“单个项目 2-3 周快速决策”,为了实现这一速度,团队内部做了哪些具体的流程再造或授权设计?

👩🏻 Linda

在 Y Transformers 的机制下,整个内部讨论和决策流程会被大大缩短。大的角度来说,投资往往要同时在“看人”和“看事”两个维度做判断:人靠不靠谱、事有没有跑出来。

但我们所关注的这批 98 后创业者,很多时候可能还没有清晰的产品形态,甚至只是一个想法或者初代 demo。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核心判断就聚焦在人:是不是具备 AI-first 的思维方式、是不是行动力特别强、是不是我们愿意 bet 的对象。加上我们内部长期的研究和投资积累,使得我们在遇到新的团队和新的细分方向时能够立刻进入验证,而不是从零开始。

因此流程能够很快。但这并不意味着质量控制就放松。基金层面的把关流程依然存在,只是把最核心的决策逻辑前置和聚焦,让团队可以在 2–3 周内给出明确的答案。

👦🏻 Koji

这是否意味着在风险管理上有所妥协?

👩🏻 Linda

在内部机制上,我们确实会给予一定的灵活度:对 Y Transformers 的项目,流程会更快、更轻,但在金额规模、合伙人共识等方面仍然有边界,确保基本的风险管理。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核心判断始终回到“人”。如果我们认定一个年轻创业者具备我们看重的特质,那么我们愿意给出足够的空间和信任;风险管理层面,也会通过投资组合、阶段分布、以及基金整体配置来平衡。

👦🏻 Koji

云启内部参与 Y Transformers 的团队成员是怎样的画像?他们的年龄、背景是不是也和创业者代际接近?

👩🏻 Linda

这次主力参与的投资团队同事大多是 90 后、 95 后,他们在专业背景上既有海内外一流院校理工科专业,也有在海外市场、产品岗位磨炼过的。和 98 后的创业者一样,他们的社会性成长是伴随着大模型成长起来的出现而快速拥抱变化的一代人,天然懂得用 AI 工具工作,也更容易用同龄人的方式去理解创业者的想法。

所以这不只是投资人和被投的关系,更像是peer-to-peer ,同代人之间的对话。

👦🏻 Koji

计划中另一个对创始人极具吸引力的点是“轻”:为初创企业设计了更友好的投资条款。这具体是什么呢?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一点对当下的年轻创业者如此重要?

👩🏻 Linda

我们所说的“轻”主要是投资条款能够尽可能多地给予这些创业者试错的速度和探索的自由度。

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 98 后创始人可能刚从学校或实验室出来,他们需要这样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当下环境下,不少创业者由于背负了太多与条款压力,从而挤占了大量本该放在产品和用户上的精力。

所以在不违背基金核心流程和投资纪律的前提下,我们会以“创新优先”为第一导向,在条款架构、项目主导权等多个维度做友好的设计。

👦🏻 Koji

能否举个例子,比如 SAFE、估值锚定、董事会席位安排?

👩🏻 Linda

条款设计还是会根据具体项目来定,毕竟作为基金我们也有基本的风险控制要求。但核心的理念很清晰:在平衡风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束缚,让创业者能够轻装上阵。

比如估值问题上,我们不会要求过早锁定不合理的锚点,而是留出空间让团队在产品和用户上快速试错。总的来说,就是在保障基金合理风控的基础上,让创业者可以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产品的快速迭代和用户的快速反馈上。

👦🏻 Koji

有没有明确的“不做什么”,比如不要求过早的对赌或不设置沉重的清算优先权?

👩🏻 Linda

对,你说的这些点也和我刚刚说到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不要求过早的业绩对赌,不设置清算优先权,这些都有助于避免让年轻创业者一开始就背上过重的包袱。我们希望的是,这些年轻的创始人们能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和用户的快速迭代上,而不是花太多时间精力在条款博弈上。真正的价值是一起把事情做出来。

👦🏻 Koji

我注意到你们专门提出了“98后”,它非常精确,比常见的“95后”或“Z世代”更具体。为什么会专门提出“98后”呢?

👩🏻 Linda

因为 “98后”这个群体的成长轨迹或者说职业轨迹恰好和这一轮 Gen-AI 浪潮的关键节点重合。

2017 年 Transformer 架构提出,彻底改变了深度学习的范式;2020 年 GPT-3 横空出世,大模型真正走入公众视野。而那时,“98后”们正好在大学读书或刚刚毕业。换句话说,他们开始独立求学、工作的成长阶段,与 AI 的范式跃迁几乎同步。

这意味着,他们从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一个 “AI-first” 的环境里,而不需要像上一代创业者那样“转身去学习 AI”。他们是天生把 AI 当作生产力工具的一代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标签,强调我们最看好的,就是这一代真正的“AI 原住民”。

👦🏻 Koji

你们已经接触(或投资)过哪些 98 后团队?他们在沟通方式、产品思维上跟前几代人有哪些不同?

👩🏻 Linda

我们观察到这样几点特质:

他们在新兴领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常常由兴趣驱动去做极致的探索;动手能力强,能快速把想法变成原型。

他们 think out of the box,不拘一格、敢想敢做。我们也观察到,新一代的 AI 创业者更偏好小团队甚至 solo founder 的形态,把“AI 员工”用到极致。

同时,作为社交媒体和 AI 的原住民,他们天然懂得如何利用传播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工具,让自己的优势被更快、更多地看到。

👦🏻 Koji

除了“98后”这个代际特征,当你们在评估一个非常早期的 AI 项目时,最看重创始人的哪些特质?

👩🏻 Linda

我们在评估非常早期的 AI 项目时,最看重的其实是创始人的 idea 和特质

技术门槛快速降低今天的,“怎么做”已经不是最难的,“做什么”才是分水岭所在。真正重要的,是创始人能不能提出独特的 idea,找到足够有想象力、又能切中痛点的方向,并且快速行动。

所以我们更看重三点:

AI-first 的思维方式,本能地把 AI 当工具箱和一种思考方式,而只是一项额外技能。

创造力与执念,有持续打磨一个方向的热情和耐力。

快速试错和行动力,能短时间内把 idea 变成原型,并不断迭代。

👦🏻 Koji

有没有你们“绝不会投”的特质?

👩🏻 Linda

我们不会要求创始人一开始就有成熟的产品或清晰的盈利模式,但有几种特质是“绝不会投”的:

投机心态,只是蹭热点,缺乏真正的技术或产品思考;

缺乏执行力,有想法但迟迟不动手落地;

缺乏长期感,遇到困难就轻易转向,无法在一个模糊的正确的大方向上坚持。

云启:一家机构和它的价值主张👦🏻 Koji

在今年因 DeepSeek 和 Manus 而起势的 AI 应用创业热潮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被市场主流声音所忽略或覆盖的特定机会点吗?

👩🏻 Linda

主流声音可能对通用 Agent 讨论比较多,在焦点之外,简单举例几个我们认为的一些机会点:

冰山下的 AI Infra:政策驱动 + 算力需求 + 企业投入驱动AI基建增长的机会;

应用层的深水区:不是做下一个“通用助手”,而是在一些特定的垂直行业等行业深挖构建 AI-native  的行业性和基于行业的工作流;

Agent 带来的组织重构:很多人把 Agent 当工具,但可能更大的机会在于,它会改变企业运行方式、甚至催生全新组织形态。

👦🏻 Koji

云启如何看待AI应用软件和AI原生硬件这两条路线?对 Y Transformers 来说,会更侧重哪一类创业者?

👩🏻 Linda

我们认为,AI 应用软件和 AI 原生硬件是两条相辅相成的路径,并不存在对立。

在技术门槛迅速降低的今天,软件端可能更适合年轻创业者用小团队去快速试错;而硬件端则需要更长的周期和更重的投入,因为除了技术可行性和 PMF,供应链能力往往也是决定硬件能否跑出来的关键因素。

但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回到源头,“产品定义”才是那个 make things different 的起点

对 Y Transformers 来说,我们不会人为设限。我们更关注的是创业者的思维方式和独特想法:如果是在软件方向,我们希望看到他们能跳出同质化,把 AI 真正融入工作流和用户场景;如果是在硬件方向,我们希望他们能以 AI-first 的逻辑重新思考产品,而不是简单把传统硬件叠加 AI。

👦🏻 Koji 

云启曾经投资的哪些项目,符合  Y Transformers 的主张?

👩🏻 Linda

过去十几年其实已经有不少案例和 Y Transformers 的主张相呼应。举两个例子:

比如 群核科技。2013 年,创始团队只有一个 demo,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都没有定型的时候,我们的创始合伙人看到了他们在家居设计的潜力,于是成为第一家机构投资人。今天,群核不仅成长为智能家居设计行业的头部企业,也在具身智能这一波浪潮里打开了“具身数据训练道场”的新机遇,而且也接近 IPO 上市。

再比如 MiniMax。2021 年我们遇见他们的时候,GPT 还没有出圈,“大模型创业”甚至还是一个非共识话题。但团队提出了明确的 AGI 愿景,并展现出对技术和产品的极强执念。我们当时就决定下注,而事实证明,他们很快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基础模型公司,也是商业化程度最深的AI创业公司之一。

👦🏻 Koji

在你们看来,当下年轻的 AI 创业者最需要什么?与云启早期投资群核的黄晓煌和 MiniMax 的闫俊杰相比,如今这些创业者在状态和需求上有哪些相同点和差异?

👩🏻 Linda

在我们看来,当下年轻的 AI 创业者和十年前的群核、几年前的 MiniMax 有一个最大的共性:都有那股敢开荒的劲头。今天的 98 后创始人,同样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开辟新的可能。

但差异也很明显:

首先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全民 AI”的环境里,今天的年轻人要面对比以往更拥挤的赛道;

 idea 的落地空间也更大,因为大模型和开源工具降低了门槛,让想法更容易快速变成产品;

同时拥有更高的全球化起点,如今的 98 后天然就有全球协作和出海的基因;

此外在节奏与心理挑战上,今天的节奏要更快,年轻创业者既要能快速试错,也要能在长期赛道里保持耐力和定力。

所以可以说,当下的年轻AI创业者可以跑得更快,但赛道也更拥挤;工具更丰富,但差异化更难;全球化机会更多,但挑战也更复杂。

👦🏻 Koji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一位优秀的 AI 创业者同时拿到了多张 TS,你希望他们因为哪些原因而选择云启(和 Y Transformers)?

👩🏻 Linda

对云启来说,这 11 年来有一个很最重要的出发点是 “一起”。云启的拼音缩写是 YQ,这同时也是“一起”的缩写。而过去 11 年,我们和创业者一直强调的也是 一起去做难的事

在这种 peer-to-peer 的关系下,我们会在条款上充分尊重创业者,让他们轻装上阵;在资源上你也可以看得到我们的诚意满满,提供实实在在的初创期被投企业所需的资源支持;同时,我们被投矩阵中的“云启伙伴”横跨从大模型到硬件的多个方向,他们也会成为Y Transformers 的伙伴,形成真实的协同网络。

所以如果要说为什么选择云启,我觉得答案就是:

在这里,你得到的不是一笔钱,而是一群真心实意和你“一起”奔跑的伙伴。

🚥

Y Transformers 是云启资本发起的面向新一代 AI 创变者的专项计划,聚焦支持 98 后“AI 原住民”早期创业者。计划由云启联合 10+ 长期陪伴年轻创业者的合作伙伴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 1 亿元资金池,在未来 6-12 个月里支持 25 组 98 后 AI 创业团队。

Y Transformers 将为创业者提供:

第一笔投资:真金白银的早期启动资金;

第一批资源:涵盖算力、模型接口、办公场地、人才招聘等关键支持;

第一群伙伴:来自头部 VC、AI 创业者与行业生态的同行网络。 机制上强调“快、真、全、轻”——两周内快速决策、真金投入、资源全面、条款友好。 Y Transformers 希望成为新一代 AI 创变者的第一束光,一起把问号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无论你刚刚启动项目、还没有融资,还是正在打磨 Demo修 Bug——只要你正用 AI 改变世界的方式,我们都期待 Y Transformers 能与你同行。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达参与通道。

🚥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云启资本 Y Transformers AI创业 98后 风险投资 人工智能 Yunqi Capital AI Entrepreneurship Post-98 Venture Capit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