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享了两次日本旅行共计20天的经历,期间与当地人进行了友好沟通,感受到了日本人的友善。特别提及了在京都知恩院参观时,偶遇一位74岁的老和尚在布道,尽管语言不通,作者通过板书和简单的英文交流,体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布道结束后,一位日本老人主动与作者交流,询问其国籍和家乡,并友善地告别。作者强调,这两次旅程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日本人都非常友好,打消了其出发前对可能遭遇歧视的担忧。
🇯🇵 **广泛的友好互动体验**: 作者在两次日本旅行中,总共停留了20天,在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了日本人的友善态度。这种积极的互动经历贯穿了整个旅程,消除了其出发前对可能遭遇歧视的顾虑。
🏯 **知恩院的文化沉浸**: 在京都知恩院参观时,作者偶遇一位74岁的老和尚正在布道。作者克服语言障碍,通过板书和简单的英文交流,近距离体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和僧侣的日常。这种意外的文化接触是旅程中的一个亮点。
🤝 **跨越语言的交流与温暖**: 布道结束后,一位日本老人主动与作者攀谈,询问其听懂程度和家乡。尽管语言不通,通过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词汇,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接和温暖。
🗺️ **地理知识的分享与理解**: 作者在向日本老人介绍自己的家乡福建时,通过笔画和地图概念(北京-上海-福建,在台湾旁边)来帮助对方理解,展现了在语言不便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分享信息。
今年去了两次日本一共待了 20 天吧,全程有和日本人沟通的情况下大家都很友善印象最深的是这次国庆去了知恩院,在参观御影堂时正好碰到和尚在布道,后来听他说他今年 74 ,就也坐下来旁听(不会日语但是能听懂一些单词,加上板书能大概知道说什么)
期间和尚开始讲的时候可能注意到我是外国人,(我背着相机,背着包),就问在场的有外国人吗,然后目光看向我
我示意他我是中国人,他面带笑意的用很简单英文说,抱歉,自己太老了只会日语,我也就笑笑示意他没事
在场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十几个人吧,最后结束后,我在庭院逛的时候碰到之前一起听的日本老人,他很热情的给我打招呼,用日语问我是否听懂了,我说听懂了一点点,他又继续问我们来自哪里,我说福建,他视乎没听过,我就给他笔画了下,从上到下北京 - 上海 - 福建,在台湾旁边,后面也很友好的告别
在日本旅游的这两次基本上所有遇到的日本人态度都很友好,去之前还很担心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