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0月10日 15:46
医保基金的“公地悲剧”与治理之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国家医保局近期公布的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再次引发对医保基金安全问题的关注。倒卖药品、冒名就医购药、伪造票据病历等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医保基金损失巨大。文章深入分析了医保基金为何成为“唐僧肉”,指出其“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模式存在“公地悲剧”的风险,即个人拥有使用权但缺乏阻止他人过度使用的动力,导致资源被过度消耗。医疗机构、药企与参保人之间的共谋也加剧了骗保现象。尽管医保局已采取多种控费和监管措施,但“猫鼠游戏”仍在持续。文章借鉴“医疗不可能三角”理论,并对比不同医疗支付方式,提出应从顶层逻辑入手,例如将医保基金部分转化为个人强制储蓄账户,并探索AI精准医疗和大数据监管等新方向,以期遏制骗保,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 **医保基金的“公地悲剧”现象**:医保基金的统筹账户本质上是一种转移支付,形成了“年轻就业者向老年人”、“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健康者向体弱者”的支付模式。这种模式下,参保人、医疗机构和药企都有动力“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导致医保基金易被过度使用和滥用,如同“公地悲剧”般资源枯竭,骗保行为由此滋生。

🤝 **骗保行为的多样性与共谋**:文章列举的案例显示,骗保行为包括倒卖医保药品、冒名就医购药、伪造票据病历等,其中倒卖药品占比较高。更值得关注的是,骗保行为已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出现了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与参保人之间的共谋,医院追求“客单价”,药企追求销量,医药销售人员追求倒卖“回流药”的利润,共同侵蚀医保基金。

⚖️ **监管与反监管的博弈**:国家医保局已出台按病种付费、控制医院医保额度、鼓励内部举报、大数据监管等多种措施来防范和打击骗保。然而,这些措施与骗保行为之间逐渐演变成一场“协同进化”的猫鼠游戏,控费与反控费、监管与逃避监管的斗争仍在持续,尤其是在强制性医保和第三方付费的模式下,问题难以根治。

💡 **优化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的建议**:文章提出,要从顶层逻辑上解决医保基金被骗取的问题。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将医保基金的大部分转化为个人账户,作为只能用于医疗用途的强制储蓄,小部分用于转移支付大病支出,从而让参保者更有动力精打细算地使用基金。此外,大力发展“AI精准医疗”和“大数据监管”也是值得尝试的政策方向,以期更有效地管理和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

2025-10-10 15:01:02

近日,国家医保局公众号发布了第二期共十一起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医保局在文章里提到,此次公布典型案例,是为了进一步彰显对欺诈骗保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强化法治宣传与警示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

纵观这十一起个人骗保案例,倒卖医保药品就占到了七起,并伴随着冒名就医、冒名购药甚至冒用死亡人员开药的情节;除此之外尚有包括冒用脱贫人员身份就医、将本人社保卡交由他人冒名就医、伪造票据、伪造病历材料的四起骗保案。这些人造成的医保基金损失从上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也都受到了刑事追责、全额退款、资格暂停的严惩,但也给外界再次投下震撼弹:医保基金为何屡遭骗取?

国家医保局2025年初对外公布,2024年全国医保系统共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查实欺诈骗保机构2008家,联合公安机关侦办医保案件30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741名。损失数字与涉案规模居高不下,显示骗保现象仍然犹如附骨之疽,长期构成对医保基金使用的挑战。

医保基金为何成了人人觊觎的唐僧肉?为何“米虫”“肥猫”乃至“监守自盗”层出不穷?这还要从医保基金的顶层逻辑说起。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医保局掌管的医保基金本质上都属于医疗保障的统筹资金池。一旦参保者需要就医,扣除自付部分的其他大部分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支付。

在“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部分,医保基金就成为一种转移支付:年轻就业人员向退休老年人的代际转移支付,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健康无病少病者向体弱多病者的转移支付。“吃到嘴里的才是自己的”,这部分医保基金就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公地”,也就随之产生了“公地悲剧”(Tragedy of Commons)。

在这十一起案例里,没病装病者有之,小病装大病者有之,“李代桃僵”式的代人看病并从中抽成者有之,这都反映了“公地悲剧”的冷酷现实:一项资源或财产,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权,同时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这就导致每个人都想获得更多使用份额,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骗保者利用寻租空间最大化地榨取医保基金这块“公地”的价值,乃至不惜将公共利益踢成碎片,置诚信原则与契约精神于不顾。

更进一步,在近年来医保基金损失的案例里,还存在医疗机构人员与骗保人共谋,甚至是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与参保人共谋骗保的情形。这一点不难理解:既然医保基金成了人人觊觎的唐僧肉,那么医院有“客单价”的需求,药企也有提高销量的KPI,医药销售人员有倒卖“回流药”的利益驱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医保局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为医保基金把关,比如按病种付费、控制医院医保额度这样的“控费手段”,或是鼓励内部人员“吹哨举报”、利用大数据进行综合监管,等等。只不过,控费与反控费也逐渐变成了“协同进化”的猫鼠游戏,吹哨举报与大数据监管也只能在事前防范与事后追惩。只要现状仍然是强制性医保与第三方付费的话,监管与逃避监管的战争恐怕还将持续下去。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基西克提出的“医疗不可能三角”理论认为,患者期待的“时间效率高、医疗技术好、医药费用低”形成了“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的矛盾”的不可能三角。近年来英国NHS面临“要么改革,要么消亡”的严重危机已说明这一点:病人都想用上最好的诊疗手段,在最快时间内享受免费医疗,结果是数百万人等待床位、资金难以为继、人手设备不足。无限需求的多吃多占,会让有限资源难以为继。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对比其他医疗支付方法,个人自费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因此会努力平衡治疗方案与医疗费用;商业保险则有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与医疗专家把关,他们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也会尽力提高费效比;而在医保基金统筹账户里,参保者、医疗机构乃至药企都有动力“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造成浪费与不负责任。

因此,要想打击骗保行为,进而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遏制“公地悲剧”,还是应从顶层逻辑思考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或是将医保基金的大头做成个人账户、变成只能用于医疗用途的强制储蓄,小头再用于转移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大病支出,让参保者有意愿与动力去精打细算使用好医保基金。当然,近年来呼声颇高的“AI精准医疗”与“大数据监管”,也是值得尝试的政策方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医保基金 骗保 公地悲剧 医疗保障 监管 Medical Insurance Funds Fraud Tragedy of the Commons Healthcare Security Regul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