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由ChatGPT拉开序幕。2022年AI火爆全球,2023年文心一言发布后国内厂商纷纷入局。今年1月深度求索发布DeepSeek-R1,春节期间DeepSeek火遍全国,AI才真正走进国内大众生活。
我之前在知乎和公众号写过关于搜索的文章,花了几年时间更新。到24年底那篇文章里2025年了,搜索引擎还在用百度吗,已经加入了大量的AI搜索和具备搜索能力的大模型。这几年间国内外搜索引擎消失了很多,传统搜索功能基本被AI替代。搜索和语音助手开拓出的对话框和搜索框,现在都是AI的天下。单纯的搜索已经没必要单独写,AI才是未来。
当然AI也有缺点。幻觉、无中生有是常事,同一个问题今天问一遍明天再问,很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不同模型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千差万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I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既能替代重复劳动,又能放大人类思维;既是实用工具,也是数字基础设施。掌握AI使用能力,本质上就是驾驭最先进的生产力——所谓新质生产力,其核心正是AI。
AI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生产关系。 中小企业和个人原本难以企及的顶尖智力资源,如今通过AI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变革正在重构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和竞争格局。
当答案变得唾手可得,问题的价值愈发凸显。AI让信息获取成本大幅降低,挑战变成:你知道该问什么吗?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获取、生成和运用智能的效率与规模。
可以这么说,甲方的审美决定了乙方的天花板。而人类就是那个甲方,AI则是乙方。
英文是现在第一的编程语言,中文则是新的英文。
两种使用思路
付费使用顶尖模型
GPT-5、Claude Opus 4.1、Gemini 2.5 Pro等国际顶尖模型。国内访问受限,但个人用户通过特定渠道仍可使用。付费用户面临降智、封号风险,套壳平台和镜像站稳定性见仁见智。有海外账号可通过App Store或Google Play订阅。
常用聚合平台有Monica、POE、halomate,跨平台客户端有Chatbox AI、Cherry Studio等。使用第三方客户端要注意:API Key严格保护并定期检查使用情况,客户端大多免费但调用API按量付费,使用需提前了解计费规则,部分需要自行配置网络代理。
国产开源方案
智谱GLM4.6、DeepSeek-V3.2、阿里Qwen3系列、月之暗面Kimi K2等国产模型实力不俗。但开源不等于免费,本地部署或API调用均需成本,仅网页版和App提供免费服务。国内API服务成本有优势。建议复杂需求或功能先在先进模型跑通,再切换到价格更具优势的平台。
明智的用户会混合使用不同模型。国产模型进步促使海外厂商提升免费额度与功能。虽与顶尖模型仍有差距,但国产化适配水平持续提升。
从功能维度看,AI主要覆盖五个方向:对话降低使用门槛、搜索解决信息过载、笔记转化结构化认知、生成降低表达成本、编程和智能体实现任务自动化。
实用模型推荐
国内模型使用分两个方向:基础服务体验(免费渠道门槛低)和API调用(替代海外方案)。
日常使用:首选豆包、Kimi,操作简单功能齐全,界面简洁,适合日常搜索查询。中文搜索豆包、kimi效果更好。
下图为豆包的网页版,可以看出功能相当全面,日常使用其实都不用思考模型,默认或选极速模式即可。复杂问题才需要推理模型。

编程开发:推荐Claude Sonnet 4.5以及Claude Code、GPT5-Codex,以及国产智谱GLM4.6。
开源先进模型:智谱GLM4.6、阿里Qwen3、DeepSeek V3.2、月之暗面Kimi K2表现突出。
智谱GLM4.6和阿里Qwen3-235B-A22B 体验最佳。智谱海外版ZAI网页版是国内综合能力最强的产品。Qwen应选国际版而非通义(阿里两个团队的不同产品)。Qwen Max属非推理模型,推荐Qwen3-235B-A22B版本,综合能力更强。网页版还提供全模态和新架构模型。非推理模型中Qwen Max和Kimi K2都不错,但有些问题仍需推理模型解决。
其他场景推荐
写作:Claude Sonnet 4.5综合水平最强、月之暗面K2 创意写作在开源模型里最强。
深度研究:ChatGPT DeepResearch、秘塔AI,国内就秘塔做的最好,信息源可以算是对AI的物理限制了,使得在模型能力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创作出质量更好的报告。其他如kimi、豆包、Qwen基本都提供此功能,但搜索和深度研究能力海外更强,国内搜索网页数量少,信源略差。为什么在日常和搜索不推荐DeepSeek,就是因为搜索能力被限制死了,最多10个网页,而好的联网回答需要几十上百的网页,专业级的能达到数百个网页。
搜索:秘塔搜索、Komo AI、felo.ai、perplexity、thinkany
我个人是秘塔搜索跟felo用得比较多, perplexity 是最近用Comet浏览器才用起来的。
传统Google搜索给你10个链接,你需要逐个点击、阅读、对比。2025年的AI搜索(秘塔搜索、ChatGPT Search)直接阅读数十个来源,综合信息,并提供带引用的直接答案。这可比传统的搜索先进多了。
这是秘塔深度研究引用的网页有数百个,不止中文网页,而一般国内AI联网也就用十个到几十个中文网页的数据回答,质量可想而知。

图像生成:nano-banana、腾讯混元HunyuanImage 3.0、即梦
图生视频:grok、Sora
编程助手:Claude Code、GPT5-Codex、Cursor、Trae(这个对新人更友好些,专业还是全面两个模型官方工具强)
笔记类:Notion AI、get笔记、flomo、Second Me(这个是主打第二自我的产品,输入输出形式其实还是基于笔记的)而get笔记、flomo这两个都是国产应用,get笔记语音输入很方便,flomo更记录更真实各有侧重。
选择技巧
智谱GLM:选海外版ZAI,更专业

阿里Qwen:选国际版专业好用,不要选通义千问,现在也有App。

Claude:推荐使用最新的Sonnet 4.5
ChatGPT:使用人数最多的厂商
省钱技巧
同时注册多个平台的免费账号
简单任务用免费网页版及App(智谱GLM、阿里Qwen)
复杂任务可以用付费版(Claude、GPT)
理性看待AI热潮
2025年GPT5终于面世,但发展节奏放缓让从业者更疲惫:每日海量教程、论文、评测,内容却仍是编程、编故事、做题老三样。
对普通用户而言,AI编程工具尚未解决不会编码就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困境。无代码方案覆盖场景有限,全面落地仍需时日。创作功能对多数人实用价值有限,解题能力虽达高考水平,但距实际应用仍有距离。具身智能依旧在路上,前景未明。
8-9月间海内外模型密集更新,但能力提升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
ChatGPT、DeepSeek、Claude、Gemini、Qwen、Grok、豆包、Kimi K2、GLM4.5……我都保持关注和使用。多数模型存在偏科现象,升级各有侧重仍需打磨,六边形战士依然稀缺。
模型使用心得
常规对话
主力使用GPT与DeepSeek 。建议新手从豆包入手,门槛低功能全,虽然模型能力稍弱,但产品完成度和普适性国内最佳。腾讯元宝在微信场景便捷,但回答质量一般。
作为DeepSeek老用户,体验是不联网时与GPT-5接近(付费版除外)。可能因为使用人数和场景的缘故,其他模型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内容讨论上,没有DeepSeek和GPT深入而全面,工具能力或编程另说。更深入的讨论我现在是用Claude 4.5+GLM4.6
搜索功能
先说最出名的DeepSeek搜索上的问题:有时判断需要补充信息会自动开启搜索,但联网功能从早期50个网页缩减至10个,导致现在联网后输出质量下降明显。因此我现在把豆包、Kimi作为替代传统搜索的日常选择。在联网场景下,Kimi、元宝均有进步,尽管模型能力还差一些。最强的还是秘塔,搜索首先要能搜的到。

搜索需要看场景:海外或英文内容用ChatGPT、Claude优于Gemini,免费的Grok也还行,AI搜索谷歌是不行了Gemini明显落后于ChatGPT、Claude;如果是搜索国内内容还是国内模型效果更好,kimi、智谱GLM4.6、豆包、元宝、秘塔优于海外产品。除了大模型搜索功能,还有专业AI搜索工具:Komo、Felo AI、Perplexity及国内的秘塔。
深度思考
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我目前用Claude 4.5配合智谱GLM4.6,二者与老模型相比都有较大进步。
我在不同阶段的模型组合不一样。R1刚发布时联网功能用得最多,DeepSeek爆火后联网越来越鸡肋。V3出来前主要用Qwen和Grok,现在主力搭配是DeepSeek和ChatGPT,国内的Kimi K2、智谱GLM4.5和海外的Claude、Gemini也会搭配使用。
长期使用下来,我发现Qwen3在稳定性上胜过一些海外模型:不会随意切换语种、不易逻辑跳脱,用久了反而更稳定。当然DeepSeek V3.1出来后又用回去了。不过Qwen我觉得更适合企业或本地部署使用。
智谱GLM-4.6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开源模型,实际体验上超越了探索性质的DeepSeek V3.2。测试下来推理能力和知识水平比4.5提高很多,在网页版ZAI上可以免费使用。官方说编程能力比肩Claude Sonnet 4,大家实际体验就知道行不行,要知道新版Sonnet 4.5已经出来了。
智谱GLM-4.6还上线了深度研究功能,效果一般,这方面还是Kimi做得更好。4.6的思维链也有些不一样,当然DeepSeek思维链最好,但输出结果与思维链有时候差别比较大。
模型使用上不会一劳永逸,时间不同偏好和模型能力也会随之变化。
记忆功能
ChatGPT可自动记忆用户偏好并在回复中应用,用户可在设置中管理这些记忆。Claude、Grok同样支持,目前Qwen正在内测此功能。这里说一下Qwen的设置,个性化里面记忆功能下面还有个定制功能。我刚设置成苏格拉底的风格。

提问的艺术与思考的价值
AI输出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你怎么提问。提问方式决定答案深度,也影响着最终的输出水平。
与AI对话就像与特别的聪明伙伴交流:你一句它一句,一来一往互相启发。其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与反思。
我曾在DeepSeek上常用的提示词是说人话三个字。很多时候不是AI不懂人话,而是我们随意输入的内容本身并不明确,AI容易理解叉了。如今AI会深度思考,反倒是人容易陷入浅层思考,沉迷于AI生成的低质内容、沉迷其中,而忽略深度与反思。
提示词使用技巧
使用优质提示词能显著提升输出质量。同一个对话框里内容应保持关联,避免跳跃。新开窗口与有上下文的窗口讨论同一问题结果往往差别很大,上下文对输出结果有较大影响。
推理模型如资深同事,普通模型像实习生,后者需要更明确的结构化指令。例如使用Markdown和XML格式化消息:
用内部视角解密:假设我不知道任何现成的答案,只凭事实和逻辑从零开始,我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用罗永浩语气,模仿苹果文案给XX写个文案开始深度研究前,我想先问你5个问题,让研究更精准:研究目的 - 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使用场景 - 研究结果用在哪里?关注重点 - 最想了解哪些方面?范围限定 - 有时间/地域/行业限制吗?现有认知 - 你已经了解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的回答将帮助我制定最合适的研究方案。> 请将原文用中文重写,尊重原意的前提下通俗易懂提示词不是就一定要受框架的束缚,要释放你的想象力和潜力。起初我也学过LangGPT的结构化提示,研究过李继刚的Lisp提示词体系,但越用AI越发现:具体的提示词可以让AI写个框架,再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而问什么讨论什么,这些绝对不能交给AI。把思考外包给AI,就要警惕思维窄化、创造力衰退、判断力钝化。要做到:反思而不反刍,自省而不自虐。
AI演进的四个层次
从工具到伙伴,AI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工具阶段:通过对话和搜索帮我做事。人主导AI辅助,本质是降低门槛、提升效率。
协作阶段:通过笔记总结,不同形式的内容之间的转化,比如说从博客转成文字稿,和生成功能如视频创作。AI逐渐成为伙伴和助理,从使用走向协作。
代理阶段:通过编程和智能体替我去完成任务。AI获得一定自主性,可执行任务、调用工具、跑完整流程。人从操作转向监督与战略,AI代行具体事务。
伙伴阶段:AI不仅执行任务,还能长期理解、陪伴、塑造个人或组织的思维与成长。人与AI的关系从代理走向共生,AI成为人的伙伴。
回归人的价值
人类需要的不是更多创作,而是更自由的创作。AI工具的爆发,恰恰证明了人类对表达自我、连接他人、解决问题的渴望是无穷的。它没有创造虚假需求,而是打破原有桎梏,让创作回归本质这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回应方式。
但AI再强大,也需要落在人类的欲望、需求和价值观上。无视人性的产品,注定成为昙花一现;顺应人性的结合,才能真正释放生产力。
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毁于随,放到AI时代可以改为:业精于勤,荒于浅,毁于随。盲目、重复的勤可能会被AI替代,但战略性、思考性的勤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浅薄的使用会荒废能力,随波逐流则会彻底迷失方向。AI时代奖励的不再是勤奋的体力,而是勤奋的头脑和独特的灵魂。古话强调的自律、专注和独立思考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机器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珍贵和关键。
AI协作的定位
生成式AI就像猜你喜欢,缩短从想法到初稿的路径;推理模型则像思你所想,延展从表象到本质的范围。
AI擅长执行和优化已知问题,但提出原创问题、进行新的创造,仍是人类的领域。这关乎想象力、审美、批判性思维、直觉,目前还很难复制。
在未来,最危险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保持对工具的清醒,就像匠人对待手中的凿与锤。
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当信息获取成本趋近于零,提出关键问题的能力和消化信息的思想力,才是人的核心竞争力。
AI是员工,人类则是领导。领导力的本质,是让每个AI员工各展所长、协同作战。最终极的优势,不在于你拥有多强大的AI,而在于你能用它们提出并解决哪些独一无二的问题。
在技术日趋同质化的未来,定义正确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已从锦上添花变成生死攸关。
最重要的投资,不再是外部资产,而是持续投入自身的学习能力、心智和素养。
工具的价值
AI擅长解决已知问题,但发现问题、重构问题的能力,仍属于人类。
最后,我希望中国的AI和中国人的价值都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