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各地文旅市场火爆,音乐节遍地开花。蓝鲸新闻的数据显示,仅10月2日当天国内就有27场音乐节上演,票房收入过亿。而在行业迎来旺季的同时,也有不大和谐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都市快报》报道,10月6日,山东日照新青年音乐节出现大量无票人员推翻围栏进入场内的情况,有网友戏称“从下午逃到晚上”“卖了1000张票,来了50000人”。
10月7日,日照文旅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安保工作确实存在不足,但没冲进去几个人,很快就拦住了,不像网上传的那样,目前事件正在处理中。现场多则视频显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大量无票人员推翻围栏进入场内,安保人员难以阻拦,现场爆发出大量尖叫声,场面非常混乱。
大量无票人员入场,等于损害了多方利益:主办方与演出方损失了收益,对正常买票入场的观众不公平,而更重要的是人员密集冲卡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这都是当地政府需要解答并处理的,否则恐怕会形成负面激励的示范效应,所谓“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就会演化为实质上的“自私的人享受他人的世界”, 让今后的音乐节变得越来越难办,也拷问着地方政府对大型演出活动的管理能力。
除此之外,长假期间扎堆出现的音乐节还出现了其他一些负面新闻。根据极目新闻报道,10月4日晚有女观众在参加常州太湖湾银河左岸音乐节被工作人员强制脱衣,当天也有明星粉丝后援会发文声讨主办方不合规,称违规安检侵犯他人权益,检查过程中出现过度检查、触碰隐私部位、暴力收缴物品,等等。10月2日,扬州枣林湾音乐节主办方公开发声,直指某表演嘉宾在官宣前不足十小时突然“坐地起价”,最终单方面毁约,引发业内与乐迷的广泛声讨。与此同时,主办方“超售超载”这样的负面事件也屡屡出现。
这些不和谐事件,给当下的“音乐节热”泼了一盆冷水,折射出许多留待解决的问题。
一场音乐节要想成功举办,需要各个主体的协调合作:主办方、演出方、当地政府、观众等等。而他们的利益诉求与行事方式是不大一样的。演出方“坐地起价”当然有违契约精神,观众“冲卡”则是不折不扣的触法行为,主办方是不是专业也影响成败。当地政府的运营管理能力同样重要,可以说是决定一场音乐节能否顺利举办的最大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各地政府在“文旅经济”的吸引下大办特办音乐节,四五线城市、地方景区、县城乡镇都在争相举办音乐节以刺激文旅消费。然而,各地基础设施、运营能力可谓千差万别,不可能每一座城市与每一块地方都适合办音乐节。2024年“多地音乐节延期或者取消”的新闻已是前车之鉴,“高票价低体验”“复制粘贴艺人名单”“赔本赚吆喝”“公款追星”的问题在今年恐怕也没有完全解决。
蓝鲸新闻的报道引述业内人士的表态称,仅仅一成音乐节主办方能回本。如果一个音乐节既不能拉动文旅消费,也无法满足乐迷要求,当地的运营管理能力又无法有效保障人员密集区域公共安全的话,如此一哄而上的音乐节恐将沦为一地鸡毛的结果,收获不了经济效益,也带不来社会效益。
音乐节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属性,回到成熟的法治轨道上来。各地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也应当回归“公共秩序守夜人”的应有定位,这就叩问着他们的基础设施标准、公共服务能力。办音乐节还是应当量力而行,以法治化的商业环境保障与平衡各方利益,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规模,没能力就不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