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10月09日 08:45
AI耳机普及迅速,技术降本与用户需求驱动市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AI耳机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无线耳机市场的主流,尤其是在500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报告显示,该价位段的AI耳机销量占比已超过60%。AI耳机的快速普及得益于两大核心因素:AI大模型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用户对智能化、便捷化交互需求的旺盛。AI技术不仅能通过更自然的语音交互提升信息查询、翻译、日程提醒等通用功能体验,还能在主动降噪、自适应音效等方面实现超越传统耳机的表现。例如,AI算法能够根据环境噪声自动调整降噪模式,并根据音乐类型优化音效。翻译耳机更是借助AI实现了高效率的多语种实时交流,甚至支持自适应翻译,极大地提升了跨语言沟通的便捷性。AI耳机的兴起是AI硬件普及的缩影,未来有望成为无线耳机的标配。

🚀 AI耳机凭借自然语音交互和AI大模型技术,正快速渗透并主导中低端无线耳机市场,销量占比已超过60%。这得益于AI大模型成本的显著下降,使得AI功能得以集成到更广泛的产品中,满足用户对智能化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

🔊 AI技术显著提升了耳机体验的边界。在通用功能上,AI耳机支持更自然的语音交互,实现信息查询、翻译、日程提醒等。在核心功能上,如主动降噪,AI能够根据环境自动调节;AI自适应音效则能根据音乐类型优化听感,提供个性化体验。

🗣️ 翻译耳机因AI大模型而体验飞跃,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多语种实时交流,甚至支持面对面互译和自适应翻译,极大地便利了跨语言沟通场景,其效果已能媲美专业翻译人员。

💡 AI耳机通过与手机App的AI接入,实现了AI功能的低成本普及。这种方案避免了在耳机本体增加昂贵AI芯片,从而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有效控制了耳机在佩戴舒适度、续航和价格上的敏感因素,是AI硬件普及的智慧之选。

🤔 尽管AI耳机体验优于传统耳机,但早期产品在复杂环境下可能存在识别不准、数据安全等问题。未来的市场将呈现分化趋势:入门级产品继续以性价比普及,中高端市场则将聚焦差异化,如商务翻译、运动健康监测、教育辅助等场景化应用。

AI耳机正在无线耳机市场中成为主流。洛图科技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500元以下的AI耳机销量占比已经超60%,看来当其他行业不少还在借AI来炒作概念“用AI给产品带货”时,AI耳机已开始向着低端市场俯冲。

图源:洛图科技

AI耳机的普及速度甚至比几年前TWS真无线耳机普及潮还要快。AI耳机到底是如何快速降低成本,并且抓住用户需求的?研究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AI耳机后,小雷或许找到了答案。

真无线耳机+真AI,能带来什么?

在雷科技看来,AI与真无线耳机的契合度本就很高,无线耳机的语音交互、降噪以及翻译等功能,都可以通过AI来实现体验的跃升,这也让AI耳机所涵盖的耳机品类非常广。

毕竟过去几年时间里,真无线耳机早已将降噪、语音交互等功能逐渐“卷”成标配。特别是在倍思等品牌入场后,你甚至可以看到一百元出头的耳机就具备主动降噪等智能化的功能。

不过若是用了AI(哪怕只是机器学习技术)就算AI耳机,那么AI耳机在耳机市场的覆盖率估计就轻松超过95%了,所以目前统计AI耳机主要还是看是否真的应用了AI:接入AI大模型,并且提供特定的AI功能。打开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不难发现500元以内的真无线耳机,很多都已经搭载了智能语音助手、AI翻译等功能。

图源:京东

在AI大模型的支持下,AI耳机可以轻松实现通过语音来进行信息查询、翻译以及日程提醒等功能,与传统智能耳机相比,最大的改变就是可以用更自然的语音交互来实现这些操作,不需要用户死记硬背操作指令。

小米、华为等主流手机品牌的耳机则将AI深度融入到耳机生态里,借助AI让耳机可对手机的部分功能进行操控,进一步强化了耳机与手机生态的绑定。

除了在通用功能上实现场景的突破,在核心功能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以主动降噪功能为例,虽然大多数降噪耳机都有普通、降噪和通透三种模式,但是基本都需要用户手动切换,无法做到像AirPods那样的主动切换。

而在AI大模型优化过的AI算法支持下,可以轻松实现根据环境噪声来调整降噪的功能,甚至还支持AI自适应音效,能够根据用户目前在听的音乐类型,调整耳机的音效设置,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听歌体验。

除此之外,AI大模型也让翻译耳机的体验得到显著提升,雷科技IFA、CES、MWC等海外报道团在参加海外展会时,均会给团队成员配置时空壶的耳机,让小伙伴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多语种交流,英语、德语、法语、西语等各种语言都可以轻松适应,翻译效率与效果跟专业翻译人员不相上下。

就拿小雷在IFA2025上刚用过的时空壶W4 Pro来说,其不仅支持面对面互译和现场收听翻译,还支持自适应翻译,也就是无需提前选定翻译语言,耳机会自动检测对方说的语言类型,然后自动切换,非常适合初次见面,无法确定对方国籍的场景。

可以说,AI极大的提高了真无线耳机的产品价值边界和使用体验上限,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抛下定论:不支持AI的真无线耳机,必然会被淘汰。

AI耳机普及全靠大模型降本?

作为AI硬件的重要品类之一,AI耳机是如何快速完成普及,并且将产品铺到500元以下价位的?雷科技认为,背后的核心原因其实就两个:应用生态需求旺盛和AI成本大幅度下降。

其中,应用生态需求旺盛小雷在前文解读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叙述,而AI成本的下降,其实并不只是让耳机受益,最近一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种AI硬件,都是因为AI适配成本已经降得非常低。

以文心一言为例,在2024年的年初率先启动AI降本计划,将最新的文心一言3.5的tokens成本降低到3.0版本的1%。而在2025年的3月,文心一言4.5Tuebo则进一步将每百万token输入价格降到0.8元,输出价格仅为3.2元。

不只是文心一言,通义、讯飞星火等主流AI大模型的tokens价格都下降了非常多,这也让真无线耳机的AI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真无线耳机往往都会搭配手机使用,只需要完成手机app的AI接入,就可以借助手机完成AI接入,使得AI化的硬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源:百度云

或许有的读者会吐槽:借手机实现AI功能,是否有些投机取巧?其实不然,小雷认为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案,虽然NPU等AI算力芯片的成本已经下降了许多,理论上想让耳机具有本地AI功能并不难,但是我们必须考虑耳机本身的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

首先在99%的情况下,无线耳机都是搭配手机使用的,耳机本身的NPU芯片可以说是多余的,其算力与手机的NPU相比只能用“微不足道”来形容。其次,用户对于耳机的佩戴体验(重量)、续航以及价格都非常敏感,在耳机上部署NPU等AI算力芯片必然会对以上三点造成影响,以至于很难说服用户为了极少数的单独使用场景而牺牲如此多的日常体验。

正因如此,AI耳机与传统智能耳机相比,主要的成本增长都集中在软件开发上,只要完成了app的适配和功能开发,那么就可以几乎零成本的把AI功能普及到旗下的多数耳机上。

AI耳机崛起堪称AI硬件发展的缩影

虽然从产品角度来说,AI耳机的体验是必然优于传统耳机的,但是用户的实际体验又如何呢?作为重度耳机使用者,小雷倒是有些发言权。以AI耳机最常见的实时翻译功能来说,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却对耳机的性能有着很高要求。

此前小雷就买过一款某手机品牌的旗舰耳机,声称具备多种AI功能,包括实时翻译和实时会议转录等,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就会发现体验十分一般,就拿翻译功能来说,只要周围的声音嘈杂一些,那么整个翻译内容就会错乱,几乎无法正常使用。

作为对比,如时空壶等专业的AI翻译耳机,就会借助骨传导、定向拾音等技术,确保耳机只会接收使用者的声音,让实时翻译功能在展会等场景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行。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讯飞AI耳机的语音识别准确度较高,用于会议记录比手机APP更自然流畅,而时空壶AI耳机则真正改变了跨语言交流的方式,让人感觉像是“随身翻译器”。

图源:雷科技

不过,相对来说专业的AI耳机的售价就明显高于普通AI耳机了。所以,现阶段的入门级AI耳机其实处于一个颇为尴尬的位置,多数产品的体验都十分趋同,并且均基于app实现,随着AI app生态趋于完善,多数AI耳机的官方app可能还不如腾讯、豆包等头部AI企业的官方app好用。

而且,虽然从体验来说AI耳机确实解决了不少日常使用时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一些杂牌AI耳机提供的翻译、转录等功能时基本都需要联网运行,本质上就是将数据传到云服务器处理后再转回本地,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方又是否已经做好数据加密和保护措施呢?

对于AI耳机的隐私泄露顾虑并不少,甚至进一步的说,ChatGPT等头部AI企业也一直面临隐私泄露的问题,不止一次被行业和用户质疑。当下的AI行业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许多安全性的问题其实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AI与越来越多的硬件、软件结合,这个问题也将摆在更多人的面前。

不过,AI作为近年来最大的技术进步,其普及的浪潮也是不可阻挡的,随着AI的进一步扩张,AI耳机的功能、体验和隐私保护自然也会变得更加完善,如果大家对AI耳机的安全有所顾虑,也可以选择不下载官方app,将其当做普通耳机来使用。

雷科技认为,目前的AI耳机市场其实还处于跟风阶段,只有少数品牌在真正思考如何做好耳机的AI功能。正因为如此,小雷觉得AI耳机的未来走向也会逐渐分化。

500元以下的入门级产品会继续普及,在功能体验上逐步接近成熟,同时以价格优势迅速扩大用户群体。而中高端市场则会涌现出更多差异化竞争,厂商会通过更精准的场景化设计来拉开距离,比如针对商务人群的实时会议翻译与转写,针对运动人群的健康监测与数据分析,甚至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习辅助与口语练习,开辟教育赛道。

在雷科技看来,AI耳机的崛起并不仅仅是耳机市场的一次简单迭代,更像是AI硬件普及的一次缩影。它背后所依托的,是AI大模型成本的快速下降,是中国供应链的快速迭代能力,也是用户对智能化、便捷化交互需求的不断增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会单独去区分“耳机”和“AI耳机”,就像今天没人会特意去说“智能手机”一样。AI将成为无线耳机的标配,而无线耳机也会成为我们与AI世界最自然的接口之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作者: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耳机 无线耳机 人工智能 降噪 翻译 成本下降 用户需求 AI硬件 AI耳机的未来 AI Earbuds Wireless Earbu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ranslation Cost Reduction User Demand AI Hardware Future of AI Earbud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