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0月08日 22:30
学生因台风放假而欢呼,引发对共情与责任的思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当台风来临时,高中生因放假而欢呼,而非担忧灾害的现象。作者引用张爱玲的经历,指出距离和生活琐事会削弱人们对灾难的实感。文章认为,学生将台风与放假联系是基于自身体验的正常反应,不代表缺乏同情心。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共情的局限性,指出情感的亲疏远近会影响共情效果,并提出“责任叙事”比“共情叙事”更为可靠,强调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灾难。

📍 学生因台风放假而欢呼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其下意识反应往往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联结。对于广东的高中生而言,台风与放假常常是高度绑定的体验,因此他们的喜悦并非全然缺乏对灾难的敬畏,而是将有限的注意力聚焦于自身能感知到的直接利益。

🤔 共情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在面对灾难时能够促使人们换位思考,产生“恻隐之心”。然而,共情并非总是可靠,它受到个体体验、情感亲疏以及利益关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个体境遇或利益不同时,共情的深度和广度会打折扣,例如放假的学生难以完全共情仍在加班的白领或工作人员。

⚖️ 相较于依赖情感的“共情叙事”,作者认为“责任叙事”是更为稳定和可靠的应对灾难的方式。这包括每个人做好自己职分内的事情,承担各自行业内的责任,依靠社会机制驱动的共同目标,以及全社会各尽其能、勠力同心,共同为防灾减灾而努力。

🌍 距离和时间的过滤作用会削弱人们对灾难的实感。作者通过张爱玲的经历和对台风的观察,说明了灾难的冲击力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普通人对灾难的“担忧”和“敬畏”更多是基于同情心而非高瞻远瞩的理性考量。因此,单纯指望共情来解决问题可能面临不稳定因素的冲击。

2025-10-08 22:00:00

“我记得香港陷落后我们怎样满街的找寻冰淇淋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淇淋。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我们第二天步行十来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淇淋,里面吱格吱格全是冰屑子。”

想起张爱玲在《烬余录》里的这段话,是源于前几天台风中一封高中生写给大学教授的信:我是一个广东的高三生,近期我注意到一种不好的现象。我们广东最近刮台风,昨天我们就因为这个放假了,同学们对于台风的到来,更多的是欢呼“可以放假”,而不是对灾害来到的担忧和敬畏。言外之意,是批评这些同学缺乏对可能因台风受灾的民众的共情和同理心。

不论是台风还是战争,离得越远越没实感。不过有时候,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关信息被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过滤掉,看台风也如同看史书,离得越远便越觉其可怖。换句话说,以台风的登陆地为圆心,最近处是直面灾害的冲击,最远处是遥想历史的震撼,而中间所接触到的,也许只是漫长生活中每年夏秋季节几个短暂的日子,漫长灾害中被生活琐事分割开来的几个平凡的瞬息。

当军队在直面战争时,张爱玲写自己所见只是“饮食男女”。当大人在应对疫情时,孩子们最深刻的记忆只剩下了居家学习。那么当台风来临时,学生们第一反应是放假,其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总会从自己的过往里调动经验,台风对广东学生来说也许未尝不是和放假高度绑定。一个人的下意识反应来源于情感,而情感大多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因为放假而喜悦,并不意味着你的同伴们缺乏对灾难的担忧和敬畏,他们可能只是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而无暇去联想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画面。

在不涉及太多个体利益(或者是尚未察觉到个体利益)的情况下,身处台风冲击核心区的学生会直接感受到台风的可怖,身在内陆的我们会感受到台风的可怖,外在原因是互联网的即时信息传输带给我们强烈的冲击,而内在原因是由“所见”产生的心理触动,由“所感”产生的换位思考和由“所思”产生的后果预料。置身事外的普通人面对灾难的“担忧”“敬畏”,大多不是高瞻远瞩的理性考量,而是源于同情心理的共情感受,很有古时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味在其中,当然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人们通常强调情感的超越性,强调超越个体境遇推己及人再到无穷远方和无数人们的广阔大爱,比如超越自身获得的“放假福利”,联想到家人防灾减灾的辛苦,再联想到千千万万受灾群众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也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情感的超越性和局限性实际上可能是共存的,因此共情并不是一种太可靠的心理品质。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便能共情和自己境遇相同的人:我身为内陆的放假学生,自可以共情沿海的放假学生;若是让放假学生共情加班白领,效果便要打折扣;而若是让放假居民共情电力、网络等行业的工作人员,效果只怕更差。境况不同,体验便不同,如若利益不同,看法更加不同。

本人上初三时恰逢化学老师怀孕,把此事转告同为教师的家母后,她对此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偏偏现在怀孕”。当然,化学课只在初三开,不在这个时候还能在什么时候呢?一个人也有多重不同的身份,在作为老师共情同行和作为家长担忧教学质量这两种出发点上,她选择了后一种。情感毕竟有亲疏远近之分,所以共情实质上并不可靠。一方面如果仅仅寄希望于共情来解决问题,势必会面临交错社会关系网中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冲击,个体“个性”消解共情“共性”;另一方面如果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共情能力,在面对各自为政的现实时也只会觉得失望。

对灾难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固然是我们想要追求的道德素养,但它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路径。或许比起指望被保护得很好的学生主动共情,指望学生们成长起来承担社会责任是更加可靠的方法。在迷恋共情叙事的同时不要忘了另一种更加稳定、靠谱的“责任叙事”,让每个人做好自己职分之内的事,承担自己行业内的责任,这样我们可以依靠的除了情感的“共性”,还有社会机制驱动下的防灾减灾的共同目标,全社会各尽其能发挥所长的勠力同心。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学生,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台风 共情 责任 灾难 学生 社会心理 Typhoon Empathy Responsibility Disaster Students Social Psycholo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