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08日
长假出行记:一场意外的“慢”旅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今年的双节假期,作者携家人前往连云港探亲,原本565公里的路程,却因多起交通事故和充电问题,耗时近十小时。作者观察到高速上辅助驾驶提示增多,但管理方似乎仍对其持谨慎态度。文章也提到了充电站的运营问题,例如部分充电桩的标识不清,以及充电至80%后自动停止,给用户带来了不便,作者认为这反映了运营方在服务意识上的不足。

🚗 **意外频发的交通事故与辅助驾驶的争议:** 作者在长途驾驶过程中遭遇了多起交通事故,并注意到部分驾驶员在拥堵时利用应急车道抄近道。尽管高速上“智能驾驶”提示增多,但多为警告性内容,显示出管理方对辅助驾驶系统的不信任。作者以自身使用特斯拉的经验为例,认为辅助驾驶在某些方面比人工驾驶更稳健,但其严格的限速和谨慎的变道策略也可能延长了行程时间。

🔌 **充电设施运营的不足与用户体验:** 在充电环节,作者遇到了服务区充电桩标识不清的问题,将“快充”误认为所有车辆可用,导致不必要的挪动。此外,理想汽车的充电站部分桩仅供自家车型使用,且充电至80%即停止,迫使作者不得不另寻充电点,这被作者认为反映了运营方在服务意识上的欠缺,未能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便利性。

⏳ **行程延误的多重因素分析:** 综合来看,此次长途旅行耗时远超预期,其主要原因包括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导致的拥堵,以及充电过程中遇到的不便。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对辅助驾驶系统的实际应用、管理方的态度以及充电设施的运营效率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了其中可以改进的空间,以提升长途出行的整体体验。

双节假期出游,携妻女去丈人家小聚。旅行内容没什么可说的,不是去迪拜或巴厘岛,可以晒朋友圈;无非最传统的走亲访友,看山看海,以及看人山人海。

单说行程本身,从杭州到连云港,单程565公里,正常用时大约6小时。

这次却花了十个小时过去,九个小时回来,而且还是避开高峰的。

一、事故和辅助驾驶

耽误时间的首要原因,是一路上的事故。

来回遭遇不少于六起。每次一堵车,总有一些“大聪明”在应急车道上抄捷径,甚至直接跟着警车、拖车走。不得不说,这方面的惩治仍显无力。

这一路,发现高速上的“智能驾驶”提示比以往多了许多,但都是警告:

“前方道路施工,禁止使用辅助驾驶”;

“前方拥堵,请勿使用辅助驾驶”;

“谨慎使用智能驾驶”。

老实讲,如果没有辅助驾驶,我真未必能独自撑完五六百公里的高速。

可从管理方的态度来看,他们显然对这些系统仍然不信任——宁可相信疲惫的人,也不敢信任“人工智能”。

我不知道,路途所见的那些事故,有多少是真人驾驶造成的,有多少是滥用辅助驾驶,或者是技术不灵造成的。

但至少从我使用的特斯拉来说,打开辅助驾驶后,变道必须打灯,车速有限制,不可以超过120km/h。虽然有时驾驶策略偏激进,但整体上看,比起大多数人,它更稳健。

当我想自己操控的时候,往往不是因为它太快,而是我嫌它变道过于谨慎犹豫。

现在回想,用时长了,很可能也因为它——始终老老实实地限速行驶。

二、充电与运营意识

第二个耗时原因,是充电。

上次假期出行,我怕服务区排队,特地下了高速去找特斯拉充电站,很快就补能完毕。

这次,在服务区找充电桩倒是容易,高德地图一路都有提示。

到了服务区,看到“快充”区还剩一个空位,立刻驶入。

下车几步才发现旁边标着“超充”,只好再挪过去。

原来这里并没有“慢充”,只有快充和超充——就像星巴克只有“中杯”和“大杯”。

可多数司机误以为“快充”更快,纷纷抢着往那边开。

如果运营方有一点运营意识,把“超充”区安排在入口处,那大家都方便很多;或者有一点点运营意识,在醒目位置写一句“超充在前方”,这种误会就不会发生。

回程时,我在理想的超充站充电,部分桩仅供理想自家车型,部分对外开放。速度不错,但充到80%就自动停下,怎么也充不进了。

因为那20%的电量,让我不得不再找一处桩补足,否则还是到不了家。

不得不说,理想的运营意识,又多了那么“一点点”聪明。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长假出行 交通事故 辅助驾驶 充电 运营意识 用户体验 Holiday Travel Traffic Accidents Assisted Driving Charging Operational Awareness User Experien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