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7 18:24 浙江
Datawhale分享
公示:诺贝尔奖,编辑:Datawhale
Datawhale分享
公示:诺贝尔奖,编辑:Datawhale

⚛️ 宏观量子隧穿效应的发现:该奖项表彰了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特和约翰·M·马丁尼斯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隧穿效应。这意味着量子世界中的粒子能够“穿过”能量壁垒的现象,在人眼可见的尺度上得以实现和观测,这颠覆了人们对宏观物体行为的传统认知。
💡 能量量子化现象的证明:研究团队还证明了该系统能够以量子力学预言的特定、离散的能量单位吸收和释放能量。这一发现证实了能量在微观层面的量子化特性,即便是在宏观的超导电路系统中也同样适用。
🔬 开创性实验与技术基础:三位科学家利用超导电路,通过数十亿电子形成的库珀对,设计了一个开创性的实验。他们的装置使得量子效应在约一厘米大小的芯片上整个超导体范围内显现,成功地将量子现象的可观测性扩展到了宏观尺度,为后续的量子信息科学和量子计算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和技术基础。
🚀 对量子计算发展的推动:这项研究的成功表明,曾经被认为只存在于微观粒子的量子现象,实际上也能在更大尺度的宏观系统中被操控和利用。这不仅弥合了微观与宏观世界的差距,更极大地推动了现代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在先前被认为不可能的尺度上实现量子计算成为可能。
2025-10-07 18:24 浙江
Datawhale分享
公示:诺贝尔奖,编辑:Datawhale
就在刚刚,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 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和约翰·M·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发现了宏观量子隧穿效应及能量量子化现象”。
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6万元人民币)奖金。
获奖原因:证明量子世界可在宏观尺度被观测
据诺贝尔官方推文所说,这三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量子世界的奇异现象可以在一个足够大、拿在手里也能看到的系统中实现。他们的超导电路能够从一个状态隧穿到另一个状态,仿佛能直接穿过一堵墙;他们还证明了该系统正如量子力学所预言的那样,以特定的、离散的能量单位吸收和释放能量。
他们设计了一个开创性实验,使用超导电路——在这种系统中,数十亿电子成对形成所谓的库珀对。不同于以往只研究少数粒子的量子隧穿,他们的装置使这些量子效应能够在约一厘米大小的芯片上整个超导体范围内显现。
官网地址: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5
而这个实验成功的表明,那些曾被认为只存在于微观粒子的量子现象,实际上也能在更大尺度的宏观系统中被观测到。
这项研究弥合了微观与宏观世界的差距,为超导量子电路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关键技术推动了现代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在此前被认为不可能的尺度上操控和利用量子效应成为可能。
回顾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方面的奠基性发现和发明。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勒惠利尔,以表彰他们在“产生用于研究物质中电子动力学的阿秒光脉冲实验方法”中所做的突出贡献。
2022年——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因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名科学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因“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获奖,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因“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获奖。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位获奖者,因为“他们发现了宇宙中最奇异的现象之一——黑洞”。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因证明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而获奖;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因在银河系中央发现超大质量天体而获奖。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个领域的科学家。其中,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的获奖理由是他在物理宇宙学领域的理论性发现;而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与瑞士科学家迪迪埃·奎洛兹则因“发现了围绕其他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获奖。
2018年——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因其在激光物理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贡献而获奖。
2017年——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瑞斯和吉普索恩因引力波探测研究获奖。
2016年——英国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而荣获该奖项。
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亚瑟·麦克唐纳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因发现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而获奖。
诺奖得主,点赞三连↓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