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08日 01:20
国内数字游民社区:从接住流量到共建大家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国数字游民社区与国外社区的差异,指出国外社区多以地理位置吸引人,而国内社区则更注重社群本身的吸引力与粘性。国内社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从单纯的流量承接,到活动策划,再到真正意义上的“万人来百次”的共建共享大家庭。作者强调,国内乡村社区通过营造“漩涡”效应,吸引人们回归熟人社会,找回人情味和归属感,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让乡村变得更好。

🧳 **国内外社区模式差异显著**:国外数字游民社区多以目的地为导向,如巴厘岛、清迈等地,用户选择社区更多是出于对地点的向往,社区本身作为旅居者的“歇脚地”功能性更强,商业模式侧重于“一次性流量”的承接。而国内社区则更注重社群本身的吸引力,用户选择国内社区是奔着社区本身而来,追求的是“万人来百次”的深度连接和归属感。

🏘️ **国内社区模式多元化与“大家庭”愿景**:国内数字游民社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有的是单纯的流量承接,有的是辛苦的活动执行者,但更有的是致力于打造“万人来百次”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将社区视为家。更有甚者,目标是构建去中心化的生态社区,这一切都源于对熟人社会和人情味的回归渴望,让人们在日益疏离的社会中找到归属。

🏡 **乡村社区的“漩涡”效应与情感连接**:文章认为,传统的乡村吸引力不足,而国内社区通过在乡村“造漩涡”,吸引人们聚集。这种吸引力并非来自地理位置,而是源于社区本身所营造的社交氛围和情感支持。通过共同居住、生活、玩耍,社区成员从陌生人变成“家人”,找回了“消失的附近”,实现了从“陌生人社会”到“熟人社会”的转变,让年轻人愿意长期居住,甚至将乡村视为家。

👨‍👩‍👧‍👦 **社区的核心是“大家庭”而非功能集合**:文章明确区分了社区与酒店、青年公寓、社团等概念,强调社区的核心在于“大家庭”的属性,其固定门槛是居住满7天,更重要的是成员的自我认同和对社区文化的归属感。社区成员自发贡献,共享资源,共同维护,形成了共享零食区、调料区等,这种人情味和相互支持是社区区别于其他物理空间的根本所在。

“有人在做流量配套,有人在建设一个大家庭。”

——张远航,于浙江丽水800里瓯江畔

一、流量来了,接住泼天富贵

国内外社区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印尼巴厘岛,到泰国清迈、越南岘港、马来西亚槟城、尼泊尔博卡拉和墨西哥,这些社区往往开在大家天然就愿意前往的地方。

对于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哪怕距离第一波中国数字游民出海已经几年了,小伙伴们回来后都没有带回来那些国外社区的名字。

哪怕你是一个“老游民”,在社区八卦传递如此迅速的情况下,都很少知道几个国外社区的品牌,一只手都数不出来。

大家带回来的,其实是一个个地名。

大家奔赴而去的,其实是那片土地,而非社区本身。

@巴厘岛乌布,数字游民海岛上冲浪和瑜伽

如果这些国际数字游民社区都开在一个陌生城市的陌生小镇上

你还愿意去吗?

住在国内数字游民社区的小伙伴们,经常有人想去巴厘岛,但普遍不知道去巴厘岛的哪家数字游民社区。

国内不一样。

在国内,安吉、丽水、黄山都是数字游民的新晋聚集地,但凡有数字游民说想去这里,他其实想去的是DNA、DN余村,是52赫兹、Cohere,是DN黄山、NCC黄山,而不是在那里找个房子住也行。

随便找个房子住当然不太行,因为大家想住的是社区。

@越南岘港,会员制的共享办公空间

在国外,社区更多是一个数字游民伙伴歇脚的地方,像是一个数字游民配套的专属旅店。

这里有高速的网络,充足的办公桌,共享的会议室。因为适合数字游民宝宝边旅行边工作的体质,所以大家会选择这里。

只是,这样的社区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当你离开这里后,下次就不会再奔着这个它专程回来了。

因为它商业模式的本质依然是——人来了,流量来了,然后把它接住。

做的依然是100万人来一次的生意。

@黄山数字游民公社,人们聚在一起聊天

不过,国内的数字游民社区也是天壤之别,大家的模式都不一样。

有人是做数字游民的,做的是一个数字游民的配套,承接流量的。

有人是做社团的,运营方组织了一场场活动,运营者和社区成员分离,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很辛苦的“活动策划执行公司”。

有人是做社区的,目标要做“一万人来100次”的社区,共建共创共治共享,社区伙伴的粘性和认同度都很强,大家把社区当成家。

有人是做生态社区的,最终目标是建构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一切都是自下而上涌现的,就像这真实社会的缩影。

大家百花齐放。

@大理,扎根这里的老一辈旅居者开生态农场

二、我们在乡村造了一个漩涡

当代的中国乡村是不吸引人的。

这应该是个共识,因为人口净流出才是中国乡村的常态。

如果这里本身就吸引人,那早就天然形成了一群又一群的旅居的聚集地,就如大理、丽江、拉萨、阳朔、景德镇一样。

画家之于画乡,正如陶瓷手艺人之于景德镇。

我一直觉得景德镇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型。

一个地级市,一座景德镇陶瓷大学,一个传承千载的手工艺行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产业、独特城市文化,这里不仅吸引众多游客,还吸引了众多旅居者慕名而来,留在这里。

@景德镇,一场随时随地开启的陶瓷聊天

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在乡村造了一个漩涡。

我们不是承接流量的,而是靠自己去吸引人的。甚至,我不愿意把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称作流量,这抹杀了个体的鲜活。

因为我们做的社区,就是在做社交。

一位位根本不知道小区门对门的邻居该怎么称呼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回了消失的附近,找回大家庭对个体的支持,找回最真挚的人和人之间的温情。

@香港,“城市越来越大,我们却越来越孤独”️

一个是陌生人社会,一个熟人社会。

关系不同,就是一个空间和一个社区最大的不同。

一个是充满博弈的,是作为“上帝”的消费者和商家间关系。另一个是充满人情的,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员,大家一起共创出来这个社区。

@丽水大港头镇,本地小朋友眼中的山水⛰️

就如大家问我社区感是什么?

我常举的例子,就是我亲眼看见过的经典一幕:

“相处久了,大家都太熟络了。站在厨房,大喊三声‘盐盐盐’,就有小伙伴递给你,大喊三声‘油油油’,也有人递给你”。

甚至说,在社区厨房,你什么菜什么调料都没有,都能通过共享区的食材做出一盘菜来,这就是我在社区里见过的真实一幕幕。

而正是因为有这份人情味在,因为有社区里大家的相互看见与支持,因为这份家一般的温暖,所以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来乡村,愿意在这里住得久一些,甚至愿意把家搬进乡村。

我们播种下了一颗种子,调节土壤气候环境,通过将一片冷冰冰的空间建构成社区,靠“社区”本身去吸引人,聚集人,留下人。

我们希望可以因为有我们在,而让中国乡村变得更好一些。

这是我们造的漩涡。

@最好的教育,是年轻人生活在一起

三、社区是一个大家庭

社区是什么?

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共同体,是一个大家庭。每个社区伙伴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对于这个大家庭,ta的固定门槛只有一个:

你是否在这里住了7天。

@丽水52赫兹,小伙伴分别前的合照

7天是这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下,大家自然而然地认识每个社区伙伴的最短时间。

剩下的部分就是每个人的自我认同了,你是否认同这些人,你是否认同社区文化,这都共同决定了你是否认同自己属于这里。

很多小伙伴对“数字游民”这个词是没有身份认同的,但很认同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大家自发在为社区这个大家庭做一点事情。

比如有人给社区买了锅,有人在社区里开设了一个共享零食柜,有人留下了瑜伽垫,有人跑遍邻里只为之后的数字游民伙伴们多谈几个手艺折扣,有人自发在这里发起了一场场活动......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有人会在新伙伴到来时热情欢迎,有人会在其他伙伴违反社区公约时及时提醒,也有人默默把私人物品共享出来,然后,就形成了共享零食区、共享洗衣液区、共享调料区、共享食材区......

“共享”,这是每一个社区伙伴都熟悉的词汇。

社区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文倩的分享会,聊聊黄山、屏南、丽水️

社区和一个单纯住宿和办公功能物理集合的空间是有区别的,社区不是酒店民宿,不是城市里的小区,不是青年公寓,更不是社团。

社区不是酒店民宿青旅,酒店是100万人来一次,社区是1万人来100次。

社区不是青年公寓,青年公寓和当今的小区,大家门对门都是不打招呼的,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社区更不是社团,社团是自上而下的,它要组织,要打造。

社区是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种下种子,保护好适宜的环境,就会长出来的。

@圣诞快闪,小水送给每个人的手绘画

青年共创社区倒是有点像青旅文化的延伸,因为当年酷爱喜欢住青旅的那帮人,他们就是奔着社交去的,奔着认识人,听到不同的故事。

但青旅和社区依然很不一样。

青旅你不会去第二次,但社区是可以吸引人专程回来一次又一次的。开在村里的青旅你不会考虑在这里住上一年,但开在村里的社区是有不少人愿意在这里住上一年半载,把这里当成家的。

52赫兹不坐班社区开放还不到半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小伙伴第四次回来了,他每次回来都要住7天以上,甚至一个多月,这样的例子很多。

社区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家本来就是一个可以随时回来的地方。

@丽水,52赫兹的小伙伴们在一起✌️

异化的起点,就是工业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分离。在社区,我们工作和生活都在一起,我们同吃同住同玩耍,慢慢处成了一家人。

祝福大家在这个充满异化的世界里,早日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数字游民 社区建设 乡村振兴 熟人社会 共享经济 Digital Nomads Community Buil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amiliar Society Sharing Econom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