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一个同事讨论职业发展,谈到长板和短板的问题。他觉得还是要提升长板,而不是补齐短板。我觉得这可能不唯一,还是取决于环境和需要,但当时没有想的特别清楚,也没有展开讲。
直到这几天读苏东坡新传,刚读到第二章,苏轼在凤翔任职的时候,不喜欢参加官员之间的聚会,还因此受到了惩戒。维护官场关系应该是作为官员实现政治抱负的必要手段,但这想必是苏轼不愿做的事情,是他的短板,但他也没有意愿去改变。
作为苏轼对手的王安石,受宋仁宗赏识开启变法,在书中被比喻为是秦孝公见商鞅、齐桓公见管仲的君臣关系。王安石是比较有想法的,他变法的思路也是正确的,但他的错处在于行事过于专断,执行过于激进,以至于树立了很多政敌,引起了极大的反弹。王安石的谋略是他的长板,为人处事是他的短板,如果他能够懂得如何理解人、维护人、驾驭人,也许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就不会是一次失败的变法。
不过我并不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表明补齐短板更重要。因为独具特色而成功,因为致命缺陷而失败,因为均衡发展而成功,因为没有亮点而失败,每一种其实都可以举出很多的名人事例。没有绝对的更重要,而是取决于我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我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我追求理想生活的道路上,究竟是短板过短限制了我的发挥,还是长板不长隔断了我的脚步?
苏轼和王安石想要怎样的人生呢?如果让他们从头活过,苏轼会为了实现政治抱负而学会维护官场关系吗?王安石会为了变法成功而学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吗?也许我看完全书后会有一些自己猜想的答案。
所以究竟该补齐短板还是提升长板,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想象自己行将就木时回首人生,更可能因为某个长板不够长明珠蒙尘而后悔?还是因为某个短板过于短错失良机而后悔?
但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我还没想清楚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呢?
一个前辈的临行赠言,跟我说职场中可以外向一些,尝试不同的人设,不然还是容易吃亏。我自己其实也能察觉到自己有内敛的倾向,也收到过别人类似的建议。笑死,那天正好同时看到有人问黄仁勋会对30岁的自己说什么,他说30岁的自己不会听任何人的话,这样很好,继续保持下去。所以我其实挺纠结,一直没有想的特别清楚。
做自己当然很好,但有时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的自己来成全另一部分自己。我要不要做这样的牺牲呢?这可能仍然取决于我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一种理想的人生机遇是,我专注提升长板,然后遇到另一些其他地方是长板的人,彼此信赖,人生盟友。但等待际遇就是在赌自己的人生了,我不好赌。
我要如何摆脱因为没想清楚而无法做出选择的处境呢?答案是,接纳它,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我今天想清楚了,明天也会再次迷茫的,曲折前进本来就是我人生的常态。最重要的是,我的每一种选择造就的每一种人生都不会差的!(但我也不要洗脑自己这就是最好的)差的不是我当初的选择,而是我行在路上的纠结,是我妄图集合所有选择的好处的贪婪。我选了,我认了,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