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07日 07:45
从“听话”理发师到“实在”鸡排哥:网红现象的轮回与对“真实”的追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聚焦于“晓华理发店”和“鸡排哥”两位曾引发网络热潮的普通人,探讨了网红现象的快速兴衰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情绪。从去年火爆的“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到如今排队购买的“鸡排哥”,这种“寻宝式消费”和对“真实”的集体饥渴,揭示了大众对标准化、冷漠化服务的不满。文章指出,当“正常”变成“稀缺”,平凡被捧为“英雄”,这反映了日常消费生态存在问题。网红的“速朽”基因源于情绪驱动和短暂的稀缺感,而这种追捧也可能给当事人带来负担。文章呼吁,真正的改变在于将“晓华”的朴素和“鸡排哥”的实在变成行业常态,而非依赖流量制造短暂的热点,最终实现平淡、可靠的生活。

🌟 **网红现象的轮回与“真实”的追寻:** 文章通过“晓华理发店”和“鸡排哥”的案例,揭示了大众对“真实”和“正常”服务的集体渴望。当一个普通人因其朴实、真诚和实在而被推上“网红”神坛,这恰恰反映了当前消费环境中,这些品质已成为稀缺,普通的服务反而需要被特殊化才能获得关注。

💡 **“网红”标签的速朽性与流量绑架:** 文章深入分析了网红现象的短暂性,指出其依赖情绪点燃、反差出圈和稀缺感维持的特质,一旦被复制和常态化,光环便会消失。同时,流量的追捧可能对当事人造成负担,如晓华曾面临的超负荷工作,这是一种被流量绑架的困境,讽刺的是,普通人的“自由”反而成了流量退潮后的奖赏。

📈 **消费生态的深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文章认为,这种“一阵风”式的追捧,以及地方政府的“收割式”短期运营,未能将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社区生态。真正的改变在于将“晓华”的朴素和“鸡排哥”的实在内化为行业底线,让每一个服务者都能做到货真价实、明码标价,从而无需再通过“打卡”一个“好人”来寻求安心,实现真正平淡、可靠的生活。

🤝 **集体情绪的释放与根本问题的忽视:** 文章将网红经济视为集体情绪的集中释放,是人们对工业化、标准化、冷漠化服务的一种不满表达。然而,这种情绪的释放是短暂的,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如理发行业沟通障碍、小吃摊诚信问题等依然存在。因此,人们只能不断追逐下一个“网红”,以满足对“安心”的长期需求。

2025年10月4日上午九点,湖南怀化长泥坡新村的晓华理发店门口,三十四号排队号已经叫到,三十多位顾客坐在店内或站或等,手里攥着纸质号码,安静得像一个寻常街角的社区理发铺。

没人喧哗,没人直播,没有去年11月那种人头攒动、道路拥堵、小吃摊林立的热闹场面。

记者来时,晓华老师还没到店,甚至不确定今天会不会来。

店员说,现在经营已经回归正常。

墙上的价目表没变,女士洗剪吹四十五,男士三十,和去年媒体爆火时一模一样。

只是,那个曾因“听得懂话”“剪得好”“价格实在”而被全网追捧的理发店,热度像退潮一样,悄无声息地落了。

一年前,这里还是全网焦点。

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让晓华老师剪一次头发。

她成了“听得懂话的理发师”,也是对抗“剪头五分钟、聊天两小时”的行业痛点的符号。

晓华大姐的朴素、真诚、手艺,被无限放大,成为一种反讽都市消费主义的集体情绪出口。

可如今,潮水退去,留下的是一个回归日常的理发店,和一群依然在排队的顾客。

他们或许不再是为了“打卡”,而是真的需要剪头发了。

而就在这个国庆假期,另一个“晓华”正在升起。

不是理发的晓华,而是卖鸡排的“鸡排哥”。

社交媒体上,他的摊位前排起长龙,镜头对准他熟练翻炸的双手,对准他朴实的笑容,对准他“不加价”“分量足”的承诺。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块鸡排。

和一年前的晓华理发店如出一辙。

一样的场景,一样的情绪,一样的“寻宝式消费”。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总在不停地寻找下一个“晓华”?

为什么一个普通的理发师、一个普通的小吃摊主,一旦被推上“网红”的神坛,就注定难以长红?

表面看,是流量来了又走,是大众注意力的短暂性。

但更深的,是我们对“真实”的集体饥渴,和对“正常”的不信任。

晓华理发店最火的时候,人们夸她“不坑人”“听得懂”,听起来是赞美,实则是对整个服务行业的控诉。

什么时候开始,一个理发师好好剪头发、明码标价,竟成了稀缺品质?

当“正常”变成了“稀有”,“平凡”被捧为“英雄”,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日常消费生态出了问题。

大家不是真的需要晓华剪头发,而是需要一个证明“世界上还有好人”的证据。

于是,她被推上神坛,成为某种精神图腾。

可图腾终究不能天天祭拜。

当人们发现,晓华也只是个普通人,也会累,也需要休息,也会不在店里,那份被神化的期待就破灭了。

她剪的头再好,也不可能每次都完美。

她的价格再低,也不可能无限承受客流。

于是,热度退去,人们转身去找下一个“真实”的象征——鸡排哥。

鸡排哥今天有多红,未来就可能有多冷。

他的命运,几乎可以预见:先是全网追捧,接着是同行模仿,然后是质疑“是不是营销”“味道没那么好”,最后是排队的人越来越少,摊位前恢复平静。

这不是他做得不好,而是“网红”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速朽的基因。

网红,尤其是依靠短视频和直播出位的网红,靠情绪点燃,反差出圈,“稀缺感”维持。

可一旦被复制、被常态化,光环就消失了。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一阵风”式的追捧,对当事人未必是福。

去年最忙时,晓华三天只睡一个半小时,连下班都没人顶替。

这何尝不是被流量绑架。

这位大姐如今感慨“现在比以前自由”,自由本该是常态,可对她来说,竟成了流量退潮后的奖赏,何其讽刺?

我们一边呼唤真实,一边用流量把她架在火上烤;一边赞美她的朴素,一边逼她透支健康去满足我们的期待。

而当地在最火时摆出二十多个小吃摊、组织非遗展示,看似是借势发展,实则是一种短视的“收割”。

显然,当地没有把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社区生态,而是当成一次性节日集市来运营。

如今道路畅通,摊位不见,居民生活悠闲,看似恢复宁静,但也意味着,那波热潮带来的可能性,已经随风而逝。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一场集体情绪的集中释放。

我们通过追捧某个普通人,来表达对工业化、标准化、冷漠化服务的不满。

可这种释放是短暂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理发行业依然存在沟通障碍,小吃摊依然可能缺斤短两,消费者依然缺乏信任。

于是,我们只能不断寻找下一个“晓华”,下一个“鸡排哥”,像流浪者一样,在互联网的旷野上追逐一个个移动的绿洲。

真正的长红,不是靠流量维持,而是让“晓华”变成常态,让“鸡排哥”的实在成为行业底线。

当每个理发师都能听懂顾客需求,每个小吃摊都明码标价、货真价实,我们就不需要再千里迢迢去打卡一个“好人”了。

到那时,人们剪完头发,顺手买块鸡排,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因为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平淡、可靠、无需证明。

可现在,去年剪完头发的人,已经奔向了鸡排摊。

他们寻找的,从来不是一块鸡排,而是一种久违的安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网红 真实性 消费主义 流量经济 社区生态 Internet Fame Authenticity Consumerism Traffic Economy Community Ecosyste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