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了浙江台州的一个冷门山区, 回来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技术对商业来说,真的是必需品吗?
先说说这次旅行。
这里的风景绝不是我去过的景区里最好的,但是体验出乎意料的棒——
我可以坐在一条小溪边无人打扰地冥想,成群的小鱼在脚边游弋,白鹭不时飞过,身旁的石头上还有一只蓝色的蝴蝶久久陪伴。
我们住在山顶的木屋民宿,条件简单,但清晨五点躺在床上就能看日出,五分钟走到观景平台上可以眺望远处连绵的群山和云海。
晚上吃完农家乐有篝火晚会,男女老少的游客们争相上台一展歌喉,完全不管跑没跑调,奔放且快乐。
景区的工作人员淳朴热情毫无班味儿,山上的农家菜地道好吃,价格还不贵。打卡点的拍照小哥热情到我误以为要收费,山顶矿泉水3块一瓶,烤豆腐5元串。整体感觉这是一个努力想商业化,但又保持着某种原始质朴的地方。
最令我震惊的是整个景区的运营方式。
这个景区是一个私营的旅游景点,老板花了9年的时间,把它打造成现在这个样子。
景区本身的底子实话说,普通,但是山里有电瓶车缆车也有步道,70岁老人也能上得了山顶;有刻意迎合拍照打卡的人造景点,也有原生态的小溪和云海。
在这里住的几天里,我几乎看不到任何"信息化"的影子:纸质门票手动检票,入住前台是小卖部老板兼职、用纸质表格手写登记,木屋是只能插钥匙的老式门锁,我两天里见过的最数字化的东西除了山上的通讯信号塔就是支付宝收款码。
但它完全不影响我的满意度。十一期间能找到这样一个人不多,景色不错,还能住在山顶的景点,已经完美符合我的需求了。
(下山那天,山里的人显著变多了些,证明景点其实也小有名气,只是我运气较好罢了。)
回来后我就对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了更多感触。
这个景区的成功,核心在于什么?在于他们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凿山、修路、造景,完善必要的设施,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够登上山顶,让我在山顶也能吃到不贵且好吃的农家菜。这些东西和信息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把资源投入到了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景区把钱花在开发小程序、搞会员系统、做智能推荐,但景色一般、出行不便、服务冷漠、定价过高,饭菜难吃——那些信息系统和AI能救它吗?帮游客在打卡点生成一张AI PS的照片或视频能提高满意度吗?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思维陷阱:把技术手段当成了目的本身。
大家之前谈数字化,现在谈AI,创业公司无论软的硬的也非要和AI挂上钩。
但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我的业务核心价值是什么?技术能帮我强化这个价值吗?
## 技术的价值边界在哪里?
不是说信息技术没用。对于很多商业场景,它确实是刚需:
- **规模化运营**:当你管理上千个门店、几十万订单时,没有系统就是灾难
- **复杂协同**:跨地域、跨部门的协作,信息化能极大提升效率
- **数据驱动**:需要精细化运营、个性化推荐的业务,技术是核心能力
- **标准化服务**:连锁品牌需要保证每个触点的体验一致性
但这个小景区呢?极小规模的团队,面对面的服务,每天可控的游客量。过度的信息化反而会增加成本、降低灵活性。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先进,而在于它是否匹配你的业务需求。
但我们真的需要问问自己:
- 我的客户真正在意什么?
- 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 技术能解决我最痛的那个问题吗?
很多时候,商业的本质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一家餐厅生意不好,可能不是因为没有用AI分析客户画像,而是菜做得不好吃。
一个内容平台留不住用户,可能不是推荐算法不够智能,而是内容本身不够优质。
当我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技术上,往往是在逃避更根本、更困难的问题。
## 那么,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
- 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技术会进步,工具会更新,但商业的本质不会变——
创造真实的价值,解决真实的问题,给人带来真实的美好体验。
至于用什么工具来实现这些,答案也许并不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