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作者因父亲在母亲生病住院期间,不信任医护人员、固执己见地干预治疗,以及对医院检查的猜疑,导致家庭矛盾的事件。父亲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母亲的治疗,也让作者感到无奈和痛苦。文章借此引申出对人际关系中付出与回报、恩怨循环的思考,以及面对固执己见者时的自我保护策略。
👨⚕️ **不信任医疗专业判断,固执己见干扰治疗:** 作者的父亲在母亲重病住院期间,对医生护士的专业意见持怀疑态度,并频繁通过网络搜索(如“豆包”)来验证其专业性,一旦发现任何药物副作用信息,便以此为由质疑医生的专业能力。即使在营养补充方面,也拒绝医生的建议,坚持选择他认为“有营养”的粗粮,全然不顾母亲的身体状况,导致治疗方案的执行受阻,增加了家人的担忧和无力感。
💰 **猜疑医院收费和检查行为,加剧家庭不信任感:** 父亲不仅对治疗方案提出质疑,还将矛头指向医院的收费和检查流程,认为抽血检查是医院“骗钱”的手段,甚至臆想血液会被二次利用或贩卖。这种不信任感蔓延到对整个医疗体系的怀疑,使得原本就充满压力的就医环境更加紧张,也反映出父亲内心深处的焦虑和对亲人的过度保护(尽管方式不当)。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宿命论与自我保护:** 文章最后作者引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表达一种对人生际遇的无奈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为还债,或为报恩。面对父亲的专横和不讲道理,作者选择了不再去争辩,认识到强行介入不属于自己的事情只会让自己难受。这种“不争”的态度,是作者在长期沟通无效后的自我保护机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争吵和情感消耗,也暗示了对某些亲密关系中固有模式的接受与疏离。
🗣️ **沟通困境与专制家庭模式:** 作者提及,过去尝试提出不同意见时,父亲会将其视为“对着干”和“找事”,并会记恨在心,伺机报复。这种专横独断的家庭沟通模式,使得作者在面对父亲时感到无力改变,即使有更好的建议也难以被采纳。因此,选择“不争”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避免激化矛盾,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情感伤害。
今天有感而发,想到了这个标题
缘由是一个群友的父亲,不知是为了讨好还是好面子,经常给自家亲戚花钱买东西充排场,还总被亲戚看不起。
1. 我妈妈病了,脑梗,情况很严重,现在还在住院。可我爸爸,既不相信医生,也不信护士,总觉得他们狗屁不懂、不够专业。医生说的话、开的药,他第一件事就是用豆包查有没有副作用,只要查到,就说医生不专业——可实际上,任何一种药物都存在副作用。医生建议补充营养,我劝他去买些鱼虾之类的食材,他又去问豆包,得到“鱼虾性温,而我妈妈常发热,不适合吃,适合吃红豆、绿豆、苦荞麦等去火食物”的说法后,便固执己见。我、医生,还有营养科的医生都跟他说,那些粗粮不适合妈妈当前的身体状况,可谁劝都没用,他始终坚持认为这类粗粮最有营养。
2. 医院安排抽血检查,他却觉得医院是在骗钱,还臆想医院会把收集的病人血液二次利用、拿去卖钱。
…………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或许,这就是我妈妈欠他的债吧,遇上这样的丈夫,大概就是她的命。
总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债要还,无论是孽债还是恩情。人和人之间,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子女儿孙,有的是来还债,有的是来报恩。不是自己的事,别强行掺和进去,不然难受的只会是自己。
为什么不去争?他在家里专横独断了几十年,我以前跟他提过不同意见,他就觉得我在跟他对着干,是故意找事儿想吵架。之后他还会把这事记在心里,一找到机会就拿出来刺你几句,直到你低头认错才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