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作者在母亲重病期间,面对父亲在医疗、营养选择上的固执己见,以及对医院的不信任,所面临的家庭困境。父亲不信专业意见,依赖网络信息做出错误判断,甚至怀疑医院的动机,给家属带来巨大压力。作者反思了这种沟通障碍和父辈的观念,并结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哲学观点,探讨了人际关系中“还债”与“报恩”的循环,以及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亲情关系。
👨⚕️ **医疗观念的冲突与不信任**:作者的父亲在母亲脑梗住院期间,对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意见持怀疑态度,过度依赖网络搜索药物副作用,并基于片面的信息拒绝医生的治疗建议。例如,即使医生和营养师建议补充营养,他仍固执地选择了不适合母亲身体状况的粗粮,认为其最有营养,这反映了在关键时刻,缺乏科学认知和信任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 **对医疗机构的猜疑与误解**:父亲不仅不信任医护人员,甚至臆测医院在抽血检查时存在欺骗行为,怀疑血液会被二次利用或贩卖。这种不信任感源于对未知和权威的恐惧,也加剧了家庭在应对疾病时的复杂性和无力感,使得本应专注治疗的家庭,不得不花费额外精力去应对内部的沟通和信任危机。
⚖️ **父权专断与沟通的困境**:作者提及父亲在家中长期专横独断,对不同意见采取排斥态度,认为提出异议就是“对着干”或“找事”。这种沟通模式导致作者即使有合理的建议也难以被采纳,且父亲会记恨并伺机报复,使得家庭内部形成了一种压抑和对抗的氛围,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无奈和受限。
🔄 **亲情中的“还债”与“报恩”哲学**:作者引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点,并将其延伸至人际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还债”和“报恩”的循环。她暗示母亲可能是在“还债”,而遇到这样的丈夫是她的“命”。这一视角提供了一种超脱的理解,但也暗示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无法改变既定的关系模式,只能选择接受和适应。
今天有感而发,想到了这个标题
缘由是一个群友的父亲,不知是为了讨好还是好面子,经常给自家亲戚花钱买东西充排场,还总被亲戚看不起。
1. 我妈妈病了,脑梗,情况很严重,现在还在住院。可我爸爸,既不相信医生,也不信护士,总觉得他们狗屁不懂、不够专业。医生说的话、开的药,他第一件事就是用豆包查有没有副作用,只要查到,就说医生不专业——可实际上,任何一种药物都存在副作用。医生建议补充营养,我劝他去买些鱼虾之类的食材,他又去问豆包,得到“鱼虾性温,而我妈妈常发热,不适合吃,适合吃红豆、绿豆、苦荞麦等去火食物”的说法后,便固执己见。我、医生,还有营养科的医生都跟他说,那些粗粮不适合妈妈当前的身体状况,可谁劝都没用,他始终坚持认为这类粗粮最有营养。
2. 医院安排抽血检查,他却觉得医院是在骗钱,还臆想医院会把收集的病人血液二次利用、拿去卖钱。
…………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或许,这就是我妈妈欠他的债吧,遇上这样的丈夫,大概就是她的命。
总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债要还,无论是孽债还是恩情。人和人之间,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子女儿孙,有的是来还债,有的是来报恩。不是自己的事,别强行掺和进去,不然难受的只会是自己。
为什么不去争?他在家里专横独断了几十年,我以前跟他提过不同意见,他就觉得我在跟他对着干,是故意找事儿想吵架。之后他还会把这事记在心里,一找到机会就拿出来刺你几句,直到你低头认错才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