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小米汽车自己开走”的消息成为网络热点。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小米汽车在没有手机控制的情况下,突然自己开走。视频画面显示,车主二人在室内忙碌,停在门口的一辆汽车突然启动开走,两人发现后惊呼并出门追车。
视频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点。2025年10月3日晚,“小米公司发言人”社媒账号发布调查结果,称在征得用户同意后,通过对用户授权手机App操作日志以及车辆数据等逐一核实,确认是汽车在接到用户手机发出泊车辅助指令后激活泊车辅助功能,启动泊出车位,“排除车辆质量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汽车自己开走”确实是车主的手机发出了相关操作指令。不过,此前车主坚称并没有操作手机。车主发出的监控视频也显示,事发时两人都忙于手头的打包工作,并没有操作手机。小米客服此前给出的解释是手机可能发生了误触。
现在手机的触摸屏都是电容式,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来判断屏幕是否被触摸以及触摸的位置。这种触摸屏,有可能因为沾水等原因而出现屏幕触摸点乱跳、胡乱操作的情况,最终打开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功能。此前也有特斯拉车主反映,在逛超市时手机放在裤子口袋里,结果误触启动了车辆。
不过值得留心的是,如果误操作也能启动汽车的某些功能,甚至被未成年人无意操作乃至被宠物等触碰,也能出现激活车辆操作,就确实有些思细恐极了。在相关设计环节上有必要对此打上更多安全补丁,比如车控App在涉及某些敏感或者有一定风险的操作时,应该也必须先进行更严格的身份认证,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例如在执行特定操作前要求再次输入密码,甚至使用指纹认证,确认用户身份和意图。至于一些源头上的思考,比如司机不在驾驶座上,也可以通过手机启动汽车的相关功能,这一“便利”是否安全,会不会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新情况,也是汽车厂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今,智能网联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汽车通过移动网络随时连接在线,车主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车辆信息,并可以远程控制操作车辆。这固然会给车主带来不少便利,比如可以在上车前提前打开空调调整车内温度,上车就可以享受舒适的环境,再比如,在部分狭窄的车位,可以下车后通过遥控来泊车,避免了车停下门打不开人出不来的尴尬。但是这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这些潜在的风险可以分为几类。一是误操作,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例,或许就是因为手机误触,导致汽车意外启动了自动泊车功能。二是因为一些操作环节出现问题,使不应该有控车权限的人具有了权限,就会出问题。比如,汽车二手交易后,原车主账号没有解绑,仍然能够控车。此前就有报道称,一辆二手豪车在行驶中被原车主通过远程遥控功能强制熄火,险些酿成交通事故,最终原车主因为恶意远程干扰被法院判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类风险则来自系统漏洞或者被攻击。汽车可以联网,可以被遥控,就有可能被黑客攻破,窃取控制权。所有的联网汽车,及其用户的相关信息,都保存在生产厂商的服务器上。如果厂商的服务器被攻破,或者汽车与服务器之间或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被破解,都可能导致车辆被黑客控制,轻则可以获取车辆的相关信息,包括位置、行驶轨迹甚至车辆摄像头的画面,车主的隐私权被泄露,重则可能获得控制车辆运动的权限,那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避免这种风险,目前只能依赖厂商对其系统的安全防护,但是,这些防护是否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如果出现问题,用户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与网联化相关联的,还有智能化,就是汽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实现辅助驾驶甚至自动驾驶功能。汽车的智能化,离不开网联化。但是,如上所述,网联化可能会带来风险。如果联网系统被攻破,再加上智能化,会不会导致更大的风险?比如汽车是否有可能被远程操控,自动驾驶到某些地方,甚至故意制造交通事故?这些辅助驾驶或者自动驾驶功能,是否能确保行驶安全?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智能网联汽车,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小的风险。如何尽可能减少负面作用,值得业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