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10月04日 22:47
揭示多黏菌素攻破细菌“铠甲”的机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末线抗生素多黏菌素如何攻破致病细菌的保护屏障。研究发现,多黏菌素能促使细菌细胞过度生产并脱落其外层“铠甲”,从而产生缺口,使药物得以进入并杀死细菌。这一“铠甲崩解”过程仅在细菌活跃时发生,休眠细菌则不受影响。这一机制解释了部分感染反复出现的原因,并提示联合疗法或唤醒休眠细菌后再用药可能提高疗效。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耐药性感染提供了新思路。

🛡️ **多黏菌素的杀菌机制:** 研究首次揭示,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通过诱导细菌细胞过度生产并脱落其外层“铠甲”,从而在保护屏障上制造缺口,使药物能够进入细胞内部并将其杀死。这一过程类似于“铠甲崩解”,是多黏菌素发挥作用的关键。

⏳ **细菌活跃度是关键:**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铠甲崩解”过程仅在细菌处于活跃代谢状态时发生。休眠状态下的细菌由于其“铠甲”合成机制关闭,对多黏菌素表现出显著的抗药性,药物无法奏效。这为理解和应对反复感染提供了重要线索。

💡 **提升疗效的新策略:** 鉴于休眠细菌对多黏菌素的抵抗性,研究提出了新的治疗策略。这包括考虑细菌的生理状态,并可能通过结合促进细菌“苏醒”或增强其“铠甲”合成的疗法,与多黏菌素联合使用,以期提高对所有细菌(包括休眠状态)的杀灭效果,从而更有效地对抗耐药感染。

🔬 **先进成像技术应用:** 研究团队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等高分辨率成像和生化技术,首次实时观测到多黏菌素作用于细菌表面的动态过程,包括细胞表面出现鼓包、屏障加速合成与脱落等微观变化,为理解这一复杂机制提供了直观证据。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一类重要的末线抗生素——多黏菌素(polymyxin)是如何攻破致病细菌的保护屏障的。多黏菌素等末线抗生素能迫使细菌细胞过度生产并脱落其外部“铠甲”,这导致保护屏障出现缺口,使药物得以进入并杀死细菌。


大肠杆菌暴露于多粘菌素抗生素后的合成图像——图像显示了外层“盔甲”随时间的变化。从左到右:未经抗生素处理的细菌;15分钟后的细菌;30分钟后的细菌;60分钟后的细菌;90分钟后的细菌。白色比例尺的直径为250纳米。

惊人的发现是,这种“铠甲崩解”过程只在细菌活跃时发生,休眠状态下的细菌并不会被杀死。这一机制揭示了为何某些感染会反复出现,并提示可通过让细菌“苏醒”后再用药来提高疗效。

这项由UCL与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等合作完成的研究近日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研究强调,及时开发应对细菌感染的新策略至关重要,因为耐药性感染每年已导致逾百万人死亡。

多黏菌素发现于80多年前,是对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防线。这些细菌拥有坚固的外膜,如同“铠甲”般能阻挡多种抗生素的入侵。虽然科学家早已知多黏菌素能损伤这道防线,但其具体杀菌机制一直未明。

团队运用先进成像与生化技术,首次实时观测到该过程。研究显示,多黏菌素能迅速在大肠杆菌表面形成鼓包与凸起。数分钟内,细胞就会脱落外部屏障,抗生素促使细菌过度生产、过量脱落“铠甲”,屏障上出现缺口,从而让药物进入内部并杀死细胞。

然而,这一系列过程——鼓包出现、屏障过快合成与脱落、细胞死亡——只在细菌活跃时发生。休眠细菌因“铠甲”合成机制关闭,抗生素对其毫无作用。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以为,作用于外膜的抗生素无论细菌活跃还是休眠都有效。但捕捉到这些单细胞影像后,我们发现这种抗生素只在细菌‘协助’下起作用,若细胞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药物就完全失效,这非常令人吃惊。”——联席通讯作者、帝国理工的Andrew Edwards博士表示。

细菌通过休眠可熬过恶劣环境,比如食物短缺,还能在机体内长时间存在,待环境转好再“苏醒”,从而引发感染复发。

联席通讯作者、UCL伦敦纳米技术中心教授Bart Hoogenboom说:“多黏菌素是对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重要武器。了解其机理非常关键。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根据这一发现提升药效。一个思路是让抗生素与促进细菌制造‘铠甲’或唤醒休眠细胞的疗法联合使用,这样才能消灭所有细菌。”

“我们的发现还提醒,评估抗生素效果时,需考虑细菌处于哪种生理状态。”他说。

研究人员在UCL伦敦纳米技术中心用一种叫原子力显微镜(AFM)的高分辨率扫描技术,观察到大肠杆菌表面因抗生素作用而发生的显著变化。“看到抗生素实时作用细菌表面的过程令人震撼,”参与者Carolina Borrelli博士生如是说。“细菌被迫以极快速度生产、脱落外墙‘砖块’,这堵墙因而变得不稳定,抗生素得以渗入。”

实验还比较了处于活跃与不活跃(休眠)状态下的大肠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反应,结果发现药物只对活跃细胞有效。研究人员还让休眠细菌接触糖分(能唤醒休眠),随后药物能杀死这些细胞,但需延迟15分钟(即细菌“醒来”、恢复“铠甲”合成所需时间)。

在药物有效时,检测到更多外屏障成分从细菌释放,细胞表面出现鼓包;无效时,药物虽结合在外膜却未造成严重损伤。

“我们发现,只有细菌消耗糖分时外层屏障才会出现破坏,一旦弄明白这一点,整个过程豁然开朗。”联合作者Ed Douglas博士表示。“团队合作的深入,让我们对细菌在压力下的生理和形态变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也揭示了它们的弱点。”

编译自/ScitechDaily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多黏菌素 抗生素 细菌 耐药性 UCL Polymyxin Antibiotics Bacteria Drug Resistance UC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