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0月03日 23:16
爱情社交难解孤独,自我成长与深度连接是出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孤独感,并质疑了爱情和广泛社交能否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作者认为,虽然爱情和社交是常见的应对方式,但它们往往难以根治孤独,甚至可能加剧“空心化”的社交困境。文章提出,孤独不应仅仅被视为负面情绪,更可以成为自我成长的契机。现代人应通过挑战自我、深度自我反省,以及在共同事业中构建有意义的小共同体,来培养承受孤独的能力,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和个人成长。这是一种超越自我中心主义的解决之道。

💔 **爱情的局限性:** 文章指出,爱情虽然提供了亲密关系和灵魂契合的可能,但美满长久的爱情难以保证,且在热恋期过后,双方意愿的冲突可能使爱情从解药变为孤独的根源,尤其当关系以自我为中心时。

🌐 **社交的悖论:** 尽管社交媒体发达,但作者认为广泛而肤浅的社交关系,如通过美化生活照片获取点赞,容易产生“朋友很多”的幻觉,实则无法提供深层的情感支持,导致“空心化”的社交困境。

🌱 **孤独作为成长的契机:** 文章强调,孤独不应被视为纯粹的负面情绪,而是自我成长的机会。通过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区,并进行深度的自我反省,个体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接纳自己。

🤝 **深度连接与共同体:** 真正的深度人际关系建立在信任和自我袒露的基础上,而构建“小共同体”,即在共同事业、目标或爱好中建立情感和精神纽带,能为个体提供超越自身的力量支持,对抗现代社会的孤独感。

刘擎 2025-10-03 21:02 浙江

爱情、社交并不能拯救孤独

孤独难以被描述,但那种似乎跟世界脱节的感觉却十分真切。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孤独给人的普遍感受是空虚、无力和无意义。 

很多人提出了排解孤独的方法,寻找爱情、扩展社交圈.....但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吗? 

孤独,或许不仅仅是一种负面情感,它也可能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契机。 

现代人该如何面对孤独?本文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本内容摘选自《更重要的是过好今天》,由读客文化授权发布。罗翔、戴建业、刘擎等9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年轻人的求职、社交、情感、学习,给出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建议。

01

爱情能拯救孤独吗?

爱情已经成为现代人拯救孤独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爱情这种亲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身体到精神,再到趣味,甚至到整个生活。

当我们感觉跟世界脱节时,爱情中的亲密关系好像成了传统社会的替代物,时常给予我们灵魂高度契合的感受。《呼啸山庄》和《暮光之城》都讲述了主人公通过寻找灵魂伴侣让自我更加完整的故事。

无独有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也提到人本来是一个球体,有4只脚、4只手,因为得罪天神而被劈成两半,所以每个人生下来就是残缺不全的,是爱把两个人结合到一起,实现了完满。所以,寻找灵魂伴侣让自我更加完满好像是拯救孤独的一种方式。

爱情真的能拯救孤独吗?如果我们幸运地拥有了一段美满的爱情,两个人心心相印,白头偕老,那么爱情确实是孤独的解药。但美满长久的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可以去努力,但努力并不能保证有好的结果。

在恋爱初期,两人情投意合,都愿意把自我意愿放在一个优先而非最高的位置,但保持这个状态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热恋期过去时,双方的意愿可能就会发生冲突。

到最后,如果双方都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那这段关系就很难维持。这时,爱情就成了孤独的毒药,变成了孤独泛滥的源头。

02

社交能缓解孤独吗?

扩展社交圈是现代人拯救孤独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很多人认为独处和孤独不同,但在我看来,这夸大了两者的区别。

在古代社会,独处不一定会导致孤独,是因为古人拥有超越性的存在支持;现在我们失去了超越性的存在支持,所以就需要网络支持来帮助我们对抗孤独。当今网络社会,似乎出现了一个悖论:社交媒体的发达并没有减轻人们的孤独,反而使孤独更加普遍和显著。

以前一封信需要通过邮寄才能送达,通常三五天后才能得到回应;现在我们在微信上发送的消息,马上就能得到回应。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的作者艾伯蒂在第五章提到了晒图焦虑症,这涉及一种广泛而肤浅的社会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只是通过分享,把自己美化后的生活照片放在朋友圈里等待点赞,进而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并且我们也用这种方式回馈朋友。

在我看来,这种社会交往方式让我们形成了一种“自己有很多朋友”的幻觉,但这种“朋友”和传统社会中“朋友”的含义是非常不一样的。

由于我们展现的是生活中比较美好或者过度美化的一面,很容易对朋友形成压力,无形中的“美化竞赛”让我们不愿意表达自己消极、灰暗、受挫的一面,所以这种朋友关系多是局部的、外在的、肤浅的,无法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持。

现在打开你的微信好友列表,可能里面有几百甚至上千人,但这里面有多少人在你急需物质帮助(比如生病)或者情感帮助(比如失恋)的时候,可以让你没有丝毫顾虑地通话求助?如果有一个,那还算不错;如果有两个或者三五个,那你的人品一定非常好。对年轻人来说,在这个时候往往求助的还是父母。

社交媒体带给我们一种虚假的满足,让我们好像能够短暂地告别孤独,但它只是止痛片,根本不能治愈我们。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在1950年出版的《孤独的人群》中介绍了三种人格类型:传统导向型(tradition-directed)、内在导向型(innerdirected)和他人导向型(others-directed)。

理斯曼认为中世纪的人是传统导向型人格,他们遵循惯常的礼教、风俗行事,不太容易产生孤独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催生了内在导向型人格,这种人的个人价值观受人文主义或理性宗教引导,内心比较充实。

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的主流人格从内在导向型转变为他人导向型,因为那时候的经济生活已经不仅仅要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还要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消费文化让人们产生攀比心理,只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难以公开表达的、更隐秘的那一面被隐藏了起来。表面上交往好像很频繁、很热闹,但因为缺乏深度,实际上大家仍处于孤独之中。

总而言之,现代人拯救孤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爱情,在这种亲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深刻的、多方位的,但爱情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美满的爱情可遇而不可求;另一种是通过广泛的社交网络,但广泛而肤浅的社交关系会让我们“空心化”,这样的交往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不能帮助我们建立真正有力量的情感纽带。

03

成年后,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

自由和孤独其实是共生的。我们能否既享受个人主义的自由,又不被孤独带来的挫败感、无力感困扰?这仍然是可能的。

首先,我们要预防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愿主义,即把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放在最高位置,而没有真正识别和反省自己的需求。现在经常有人建议说,你如果想避免孤独,就要变得独立,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坚持自己,包容自己。

但是,我们真的能够接纳一个不够喜欢、不够满意的自己吗?想要接纳自己,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挑战自己,变成一个走出舒适区、不断去成长的生机勃勃的自己。

其次,在独处时学会深度的自我反省。我们刚开始独处沉思的时候,会有惶恐的感觉;但慢慢地,我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通过回顾、反省,逐渐辨识出哪些是需要改善的,哪些是需要扩展的,而哪些是需要戒除的。

在孤独中的思考不是排除他人,恰恰相反,是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不断地关联在一起。我们的见解和认知需要通过与人的互动才能得到验证,这就需要我们有勇气去袒露自己。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分享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篇文章就是在暴露自己的品位、偏好甚至价值观。如果我们只是想取悦他人,得到一个即刻的肯定,那只需与人分享当下流行的、大多数人喜欢的事物,因为深度的自我袒露很可能引来他人的说三道四。

但是,所有信任都需要深度的自我袒露,我们的坦诚会激发对方的坦诚。这样的冒险或许会带来不愉快的结局,但没有这样的冒险,我们就不可能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最后,在共同事业中勇敢地构建小共同体。实际上,相比私人交往,我们在共同事业中更有可能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它既是一种情感联系,也是一种精神纽带,更是一种有意义的共同体。

在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甚至共同的爱好中,我们都可以勇敢地去构建小共同体。这些小共同体赋予了我们一种更大的意义背景,能够给予我们现代人所稀缺的超越个体力量的支持。

孤独中的自我成长和深层次的人际交往相辅相成。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能够承受孤独的人,灵魂就越有趣;越能够享受孤独的人,越能有效地开展与人的深度交往。这或许是能够突破现代生活中自我中心主义和唯意愿论困境的一条出路。

害怕孤独的人大约是害怕自己,因为肤浅而不敢深究自己,或者因为自己过于复杂纠结,而不能够明辨自己。承受孤独的能力,是一个人灵魂深度的显现。

内容摘选自《更重要的是过好今天bilibili 编著,读客文化授权发布

策展参考答案阅览室

合作微信联系 lyydemi(请注明来意)


以上内容由参考答案阅览室策展推荐。

👇和5万+同路人,一起深度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孤独 爱情 社交 自我成长 人际关系 现代人 心灵成长 Loneliness Love Socializing Self-Grow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odern Life Inner Growth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