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机大橘子 2025-10-03 15:49 北京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在科技圈广为流传,但我读完之后,却感到深深的不安。
引子: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在科技圈广为流传,作者兴奋地分享自己连续使用某款AI新产品24小时的体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产品设计的赞美和对技术进步的惊叹。
但读完之后,我却感到深深的不安。这篇文章代表了当下科技圈一种颇为危险的倾向:把成瘾性当作产品成功的标志,把技术创新等同于社会进步,把资本狂欢误认为用户需求。我觉得有必要泼点冷水,让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
人类真的需要一个AI版抖音吗?
还是说,这只是产品经理、投资人和科技博主们的自嗨狂欢?
一、伪需求的本质:我们真的需要AI抖音吗?
让我们先谈谈成瘾性这件事。把"比抖音还上瘾"当作产品优势来宣传,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价值观错位。成瘾性从来不是衡量产品价值的正向指标。香烟、酒精、赌博都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但我们会因此赞美它们吗?一个让人连续使用24小时、累到需要睡一整天的产品,不是创新的胜利,而是对人类注意力的又一次掠夺。
我们已经有了抖音、快手、小红书,现在还需要一个AI版本来进一步蚕食我们仅剩的专注力吗?答案显而易见。
有人赞美Remix功能降低了创作门槛,但创作门槛的降低必然导致内容质量的稀释。当每个人都可以零成本、零技能地生成短视频时,内容市场将面临恶性通货膨胀,真正有价值的创作将被淹没在AI生成的海洋中,用户将陷入更严重的信息过载。这不是创作民主化,而是内容垃圾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少但更好的内容,而不是AI帮我们生产更多的信息噪音。
再看看被称为最佳产品设计的Cameo功能,它的本质是什么?让AI生成的虚假内容具备社交传播性。这意味着真实性进一步让位于娱乐性,深度社交被浅层互动取代,人与人的连接变成人与AI幻象的互动。我们已经在抖音时代见证了社交的浅薄化,现在AI要把这个过程推向极致。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二、产品蝗虫的狂欢:谁在为这场泡沫鼓掌?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为这场泡沫鼓掌?答案大概率是产品经理、投资人和科技博主。产品经理的职业本能让他们对新产品功能兴奋,投资人需要新故事来支撑估值泡沫,科技博主需要流量和谈资。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回声室,他们的兴奋不代表普通用户的真实需求。
还记得Clubhouse吗?还记得元宇宙吗?还记得Web3吗?每一次,科技圈都是这样集体高潮,然后集体失忆。
有人设想这个产品日活过亿,但让我们面对现实:绝大多数产品永远达不到日活过亿。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成就,需要真实的刚需、持续的用户留存和跨越圈层的大众吸引力。目前的热度更可能是科技圈的尝鲜效应、媒体报道的推波助澜和免费额度带来的短期流量。三个月后再看,还有多少人在用?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有人惊叹可以免费用上最先进的全模态模型,但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不是技术的慷慨,而是商业的算计。OpenAI之所以免费开放,是因为需要大量真实用户数据来训练模型,需要培养用户习惯建立依赖,需要用C端热度来支撑B端估值。等用户上钩后,付费墙、广告、数据出售都会接踵而至。免费是最昂贵的,这是互联网的铁律。
三、被忽视的代价:AI抖音的社会成本
我们必须正视AI抖音带来的社会成本。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而且正在枯竭。研究表明,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从12秒降到8秒,深度阅读能力普遍下降,焦虑和抑郁率与短视频使用时长正相关。现在AI要让这个过程更高效,这是在优化我们的自我毁灭。
当AI可以零成本生成内容时,人类还会费力去创作吗?便利性的提升往往伴随着能力的退化。计算器让我们的心算能力下降,GPS让我们的方向感退化,AI创作会让我们的想象力萎缩。我们正在用短期的娱乐快感,交换长期的创造能力。这笔交易真的划算吗?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模型过拟合抖音数据,甚至出现即梦水印,这暴露了AI内容的本质。它是对现有内容的重组和模仿,不创造真实性,只复制和放大既有模式。当AI生成的内容占据主流时,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自我指涉的虚假世界,真实的人类经验将被边缘化,文化将陷入自我复制的死循环。
四、商业逻辑的虚妄:可持续性在哪里?
让我们谈谈商业逻辑。如果真的日活过亿,每人每天100次调用,那就是每天100亿次推理请求,需要数十万张GPU,电力成本、散热成本、维护成本都是天文数字。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是用VC的钱补贴用户,等钱烧完了呢?要么大幅涨价,要么服务降级,要么直接关停。
有人认为广告植入是成熟的变现模式,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广告市场的总盘子是有限的。现在已经有抖音、快手瓜分短视频广告,小红书、B站争夺垂直领域,微信、微博占据社交广告。AI抖音要从哪里抢广告主?还是说,要进一步压榨用户体验,塞入更多广告?
Cameo的IP化设想听起来美好,但现实是99.99%的AI生成角色不会成为IP。真正的IP需要独特的人格魅力、持续的内容输出和粉丝的情感连接。AI生成的虚拟角色,缺乏真实性和连续性,很难建立深度的粉丝关系。这更像是一次性消费的娱乐内容,而非可持续的IP资产。
五、估值泡沫:OpenAI超越字节说明了什么?
有人把OpenAI估值超过字节当作AI胜利的证据,但这恰恰暴露了资本市场的非理性。字节跳动是一家盈利的公司,OpenAI还在巨额亏损。这种估值倒挂说明的不是AI的优越性,而是一级市场的FOMO情绪、对AI叙事的过度追捧和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估值泡沫。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这样开始的。
奥特曼说AGI需要的钱太多,顺便做点大众的才好融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C端产品是为了融资讲故事,而非真正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产品服务于融资而非用户,估值建立在预期之上而非实际收入,整个商业逻辑是庞氏结构:用新钱补旧洞。
字节跳动用了8年时间建立全球化的用户基础,打造成熟的广告系统,实现持续的规模盈利。OpenAI用了什么?一个刚上线的产品,尚未验证的商业模式,持续烧钱的运营状态。这种比较本身就是荒谬的。
六、被美化的"创新":三大功能的真实面目
让我们诚实地看待那些被美化的创新。Cameo不是社交革命,而是病毒传播机制。真正的社交是人与人的连接,Cameo提供的是用AI噱头吸引眼球,用模仿和跟风替代原创,用传播数据替代情感深度。这是把社交降维成营销工具,而非升维。
Remix的本质是让抄袭变得更容易、更快速、更无耻。不需要理解原作的创意,不需要付出真实的努力,不需要尊重原创者的权益。这不是创作民主化,这是对创作的贬值和侮辱。
所谓算法偏好你来控制,这是一个精心包装的谎言。你以为你在控制算法,实际上算法在训练你。你的每一次定制都在提供数据,算法会学习如何更精准地操控你,最终你会被困在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中。这不是赋权,这是更隐蔽的控制。
七、历史的教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
历史给了我们太多教训。还记得2021年的Clubhouse吗?科技圈疯狂追捧,估值飙升到40亿美元,所有人都在谈论音频社交革命。现在呢?几乎没人再用。2021到2022年,元宇宙是最热的概念,Meta豪赌改名,无数公司跟风入局,投资人疯狂砸钱。2023年,元宇宙成了笑话,Meta的元宇宙部门累计亏损超过400亿美元。同样是2021到2022年,Web3要重塑互联网,NFT头像卖到几百万美元,DAO要取代传统公司,所有人都在谈论范式转移。现在?NFT市场崩盘90%,大部分Web3项目成了骗局的代名词。
AI抖音会是下一个吗?概率很大。
八、真正的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AI产品?
那么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AI产品?我们需要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工作、学习、创造的AI工具,而不是让我们更沉迷、更分散、更肤浅的AI玩具。真正有价值的AI应用应该提升我们的能力而非替代我们的思考,节省我们的时间而非消耗我们的注意力,扩展我们的可能性而非限制我们的选择。
我们需要的是帮助我们深度思考的AI,而不是让我们浅层滑动的AI。帮助研究者分析复杂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困难概念,帮助创作者突破思维瓶颈,而不是生产更多消费即忘的娱乐内容。
我们需要的是赋能型AI,而不是成瘾型AI。判断标准很简单:用完后,你是感到充实还是空虚?长期使用,你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这个产品,是在帮你实现目标还是在偷走你的目标?很显然,AI抖音属于后者。
九、对从业者的警告:不要成为帮凶
如果你是产品经理,在设计下一个上瘾功能之前,请问自己:我愿意让我的孩子用这个产品吗?这个功能真的在创造价值,还是只是在剥削人性弱点?十年后回顾,我会为这个产品感到骄傲还是羞愧?设计成瘾机制不是能力的体现,而是道德的沦丧。
如果你是投资人,在追逐下一个AI独角兽之前,请想想:这个商业模式真的可持续吗?估值是基于真实价值还是击鼓传花?当泡沫破裂时,谁会成为最后的接盘侠?FOMO不是投资策略,理性才是。
如果你是普通用户,在下载下一个爆款应用之前,请记住:免费的代价是你的数据、注意力和自主性,上瘾的快感背后是长期的空虚和焦虑,你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不要轻易交给算法。保持警惕,保护自己。
十、结论:是时候说不了
原文的标题说不要打开这个新产品会毁掉你的国庆假期,但作者的真实态度是鼓励和赞美。让我来说真话:真的不要打开。不是因为它会毁掉你的假期,而是因为人类不需要更多的成瘾产品,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注意力黑洞。AI应该服务于人类的flourishing,而不是加速我们的异化。技术创新应该有价值锚点,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需要对科技保持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追捧每一个新玩具。产品蝗虫的狂欢不代表真实需求,三个月后再看才知道真相。
给OpenAI:请把资源投入到真正有益的AI研究,而不是制造新的数字鸦片。给投资人:请用你们的资本支持真正创造价值的项目,而不是助长泡沫。给产品经理:请用你们的才华设计赋能型产品,而不是成瘾型陷阱。给用户:请珍惜你们的注意力和时间,不要成为算法的奴隶。
我们已经有了抖音,真的不需要AI抖音。我们需要的是更好的工具,而不是更强的毒品。是时候对这场虚假繁荣说不了。
本文观点可能不受科技圈欢迎,但真话往往如此。三个月后,让我们再来验证谁是对的。
Claude Sonnet 4.5
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