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03日
宏观经济理论的争论:达里奥与MMT的视角碰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徐高对达里奥宏观经济观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主权货币国家与个体/企业在债务处理上的根本差异,以及宏观经济并非固定机器的观点。作者指出,达里奥将微观债务原则套用至国家层面存在局限,因为主权货币发行者理论上可无限创造本币以偿还债务。同时,宏观经济受预期影响,并非机械运行。文章进一步将徐高的论点与MMT(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联系起来,认为MMT主张在需求不足时,政府应利用财政赤字稳定经济,而非过度担忧债务。作者认为,东方经济学界对MMT的态度更为开放和实用主义,倾向于采纳有效理论,而西方则可能过于拘泥于传统。最终,文章强调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应回归实用主义,关注理论能否带来实际效果,而非其是否“正统”。

💰 **主权货币的独特之处与债务原则的适用性**:文章指出,达里奥关于债务周期的观点虽符合常识,但对主权货币国家而言并不完全适用。主权货币的发行者,如政府,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凭空”创造本币来偿还本币债务,理论上不会出现违约。这与企业或个人因成本收益限制而面临的债务困境截然不同,国家发行的货币是“内生”的,其现金流可控,而个人和企业的现金流是“外生”的,受市场供需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被视为是经济体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货币主权,未能利用财政赤字稳住经济的例子。

⚙️ **宏观经济的动态性与“机器”模型的局限**:达里奥将宏观经济比作“机器”的视角被作者认为已过时。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就已表明,宏观经济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经济主体的“预期”会随环境改变其行为,导致政策效果在不同宏观条件下产生差异。因此,不能用一套机械的、周期性的模型来解释所有经济现象。经济系统是复杂的、可变的,而非一个结构明确、可预测的机器。国家在合适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加债务来支撑经济增长,不必过度恐惧危机。

💡 **MMT的实用主义与东方经济学的开放态度**:文章将徐高的论点与MMT(现代货币理论)高度关联,认为MMT主张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且通胀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来刺激经济,而非急于“去杠杆”。作者观察到,东方经济学界对MMT的态度更为开放,倾向于直接引用其思路来支持“该花就花”的立场,经历了从“异端”到“被认真讨论”的过程。而西方则相对更倾向于传统的“达里奥常识”。

🌐 **回归实用主义:理论的价值在于实际效果**:文章最后强调了全球范围内回归实用主义的趋势。经济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正统”或是否符合某种既定模型,而在于其能否产生实际效果、解决实际问题。作者认为,经济理论如同泥巴,可以塑造成各种形状,当前世界正从单一的“西方经济学”模子转向多元化,各种思潮都在努力“接地气”。只有那些能够带来实际效益的思想,即使曾被视为“邪修”,最终也能被平反和采纳。

昨天读了徐高怼达里奥的九千字长文《达里奥对于国债问题的认识错在哪里》。徐老师认为其不懂宏观,把微观方法乱入国家层面。

我一直觉得达里奥的经济世界观很清奇,文章也写过,播客专辑也讨论过。 但我这种资浅宏观牛马,只有在大佬撑腰时才敢出来狐假虎威事后诸葛一下。

文章中主要有两个怼点,简单直接。我想很多人内心也都嘀咕过:

1. 微观原则不适用于主权货币国家

达里奥老师最广为流传的论点之一是: 二战后每次金融危机,根源都是债务周期。长期看,债务不可能永远涨得比收入快;利率也不可能长期高得让借款人受不了,或低得让放款人受不了。

这句话非常符合常识,对企业、家庭、你和我这种“用钱者”都成立。但对国家这种“发钱者”不完全适用。主权货币的发行者不用像公司那样,成本收益,精打细算,不停取舍;国家可以直接用自己发的货币,买劳动、买资源,发展技术。

所以,严格来说,“本币债务”对国家的意义不同于对个人企业。说得更直白点:不管是美元还是人民币,都是政府垄断发行的。如果政府不先发出来、花出去,大家口袋里就没有钱,达里奥老师自己和桥水账户里也不会有钱。

个人还不上债会破产。但国家不同,主权政府有中央银行,能“凭空”创造本币,理论上永远不会本币债务违约。换句话说,我们用来还债的现金流是“外生”的,我命由天不由我;而政府的本币现金流是“内生”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需要用多少,理论上自己发就是了。 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都是因为这些经济体搞不清楚我命到底是由我还是由天,放弃了货币主权,没在需求不足时用足财政赤字稳住就业和消费。

达里奥最广为流传的论点之二是:债多必爆雷。当债务相对于流通中的货币、商品服务总量太高时,就会爆发危机。问题在于,债多危险没错,但得先问是谁的债,出事的通常是“私人部门的债”,不是“政府的本币债”——它俩在宏观账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混在一起判断会出错。

会计恒等式复习一下:政府赤字=私人部门净储蓄。砍政府债务,等于砍私人净储蓄,结果私人被迫要去借钱来维持生计。

2. 宏观不是机器

把宏观看成“机器”——这种说法早被学界抛弃。上世纪70年代滞涨就打脸了“菲利普斯曲线”。道理也是real简单:宏观关系会随环境改变,因为经济主体有“预期”,预期因环境而改变行为。政策同样一招,在不同宏观条件下,效果可以完全不同。

由此推论:国家在合适条件下,可以长期通过加债来支撑经济,而不必恐惧危机。所以不能用一套机械律解释所有时期。经济不是可被理解、可建模、可调节的复杂系统;不是结构明确、按周期运行的机器。

The Phillips Curve is Dead, Long Live the Phillips Curve!

整篇文章的逻辑都很清晰。但不知道大家读完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想起了那三个神奇、又充满争议的字母——MMT

换句话说,徐高老师的两点主论,都和MMT思路高度一致。这就很有意思了。

政府“花不花钱”是一个永恒争论,“控赤字”vs“该花就花”。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主张“控赤字”一方都会引用达里奥的观点:债多必出事。

但就在这几年,东西方似乎有一个微妙的变化:迄今为止,MMT在西方主要被看作邪修,西方经济学者更喜欢正统的“达里奥常识”。而东方的经济学者,或者主张“该花就花”的人,反而会直接引用MMT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或者说,MMT在东方的讨论,这些年似乎经历了“异端”到“被认真讨论”的过程;东方思想似乎更开放,更不纠结“正统”,如果MMT思路有用,那就直接引。

当然,“该花就花”有前提:必须在需求不足的前提下。政府真正的约束不是“钱不够”,而是“真实资源”;只要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政府扩大赤字、甚至通过央行配合创造本币来支持财政,都不必然引发通胀或金融危机。关键看花钱花到哪:如果是有效需求、有效投资,就不会有“货币必贬”的宿命。

当下中国正好符合几条安全线: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通胀也低——所以应该加大赤字和债务,而不是“漂亮去杠杆”。

想想也对,与其把MMT简单粗暴归类为“债务货币化”而反对,不如拆开来看它到底说了什么——有用的部分就拿去用。”思想“只要能产生实际效果,管它是不是邪修呢?

相比之下,西方现在反而有点钻牛角尖。虽然看重理念,但再强大的理念也会和现实错位——正如JK罗琳忍耐了十年才让Emma明白的道理:风向总会变。

一个感觉不一定对,但越来越强烈:全世界都在回归实用主义。 经济理论就是一坨泥巴,它自己没有形状,放进什么模子,就现出什么形。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全世界似乎只有一个叫做“西方经济学”形状的万能模子;而现在货架上早已有了千奇百怪、各种形状的模子——这个大家都看到了,都知道了,是共识了。

如今所有思潮、理论、学派、竞选口号似乎都在拼命“接地气”。大家开始想起皮尔士,怀念起实用主义哲学大旗:

意义的标准不是对象客观存在与否,而是思想能否产生实际结果,以及什么样的实际结果。

能产生实际结果、能解决问题的“思想”才是有意义的,真正接地气的思想,就算被“cancel”了,也能被平反。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宏观经济 达里奥 MMT 主权货币 财政赤字 实用主义 Macroeconomics Ray Dalio MMT Sovereign Currency Fiscal Deficit Pragmatis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