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03日 18:56
争夺博物馆门票成新常态,参观体验遇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当代年轻人正面临着抢票的困境,从演唱会到节假日火车票,如今就连博物馆门票也变得一票难求。热门博物馆不仅需要提前数周预定,甚至面临黄牛倒票的现象。尽管免费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人流激增也带来了参观体验下降的问题,包括“拍照党”扰乱秩序、讲解团围堵展柜、以及儿童不当行为等。部分博物馆自身的服务和管理也存在不足,如工作人员态度不佳、讲解枯燥、指示不清等。同时,许多地县级博物馆面临资金短缺,难以维持运营和改善设施,却承担着巨大的客流压力,导致整体参观体验不尽如人意。

🎫 **门票难求与黄牛现象日益突出**:与演唱会、火车票类似,热门博物馆的门票也进入“抢夺模式”,需要提前数周甚至更长时间预约,而黄牛倒票现象则进一步加剧了普通观众的购票难度,导致参观体验从一开始就蒙上阴影。

👨‍👩‍👧‍👦 **人潮涌动下的参观体验下降**:尽管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极大地提升了吸引力,但随之而来的人满为患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拍照党”占用展区、游客大声喧哗、插队等不文明行为的抱怨,以及讲解团围堵展柜、玻璃展柜被指纹覆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观众近距离欣赏文物和学习知识的体验。

🎓 **研学潮下的管理与素质挑战**: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普及,使得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教育场所,但部分研学团的低效管理和部分家长的低素质行为,如放任孩子打闹、不顾及文物安全等,给博物馆秩序和参观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 **博物馆自身的服务与运营困境**:除了游客素质问题,博物馆自身在服务和管理上也存在不足。工作人员态度不佳、讲解枯燥乏味、指示不清、布展混乱、光线昏暗等问题,都削弱了博物馆的吸引力。更严峻的是,许多地县级博物馆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拨款不足以维持日常运营、设备维护,甚至连基本的水电费都难以支付,导致展览水平和管理能力难以提升,形成恶性循环。

💰 **文创收入与财政拨款的双重依赖**:部分头部博物馆如故宫、上海博物馆等,通过成功的文创产品开发和收费特展,实现了可观的营收,能够补贴运营。然而,绝大多数地县级博物馆缺乏此类盈利能力,高度依赖财政拨款,在拨款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流和维持基本的服务水平,参观体验的改善面临巨大阻力。

当代年轻人,已经被抢票逼疯了。

演唱会跟上百万人拼手速,却回回陪跑;节假日火车票一秒售罄,只有候补是大家唯一的退路。可现在,就连博物馆的门票,也要靠抢了。

卡点抢票已经是常态,一张门票抢一周也不算稀奇。更有热门的博物馆,门票被黄牛包圆,大家想要参观就只能加价买票。

挤不进网红博物馆的年轻人,决定换条赛道,结果却发现自以为的小众博物馆里也到处是人。

这让大家开始疑惑,博物馆这两年怎么突然走红了?

一、博物馆,越来越受欢迎了

热衷于搞抽象的年轻人,发现坐拥“显眼包”文物的博物馆,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旅游打卡地。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排成长队,只为一睹“无语佛”的真容;陕西历史博物馆满脸写着“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的俳优俑,引得一大批打工人来寻找共鸣。

博物馆能有现在的热闹场面,离不开 2008 年国家推行的免费开放政策 。

自从有了这种不掏钱参观的机会,博物馆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2007 年,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次仅 2.6 亿。到 2019 年已翻三倍,达到 11.2 亿。

此后三年受疫情影响出现回落,但 2023 年游客“报复性”回归,参观人次重回高点,达到 12 亿;2024 年更是突破至 13.3 亿,创下历史新高 。

不过,并非所有博物馆都能成为人气担当。

在这场“流量赛”里,两家中央级的博物馆——故宫和国博依旧是顶尖选手。即便 2024 年因为限流参观人次有所下滑 ,它们仍占据最热博物馆榜单的第一和第三。

而在省级博物馆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凭借 1161 万的接待人次稳坐头把交椅。其次是上海博物馆,2024 年参观人次超 600 万,几乎能与国博争胜。

2024 年,上海博物馆借来“埃及法老”,这场持续 13 个月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参观人数、营收等方面刷新了全球单个收费特展的纪录 。

其他各有“看家本领”的省博,热度也在攀升。

2024 年,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人次较五年前翻了一倍多。游客们想要丝滑入馆欣赏“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只能早点起床、错峰观看。

坐拥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传奇,以及薄如蝉翼的素纱褝衣等稀世珍品,2024 年湖南博物院接待人次高达 491 万人次。

除了中央级、省级博物馆这些“头部选手”,地县级博物馆同样是人们日常“泡馆”的便利去处。《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地县级博物馆的参观人次较 2019 年增长了 7.65% 。

尤其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虽然坐落在小城,却已成为博物馆界的新贵。

2024 年它吸引了 600 万人次到访,比 2019 年暴涨 823%。大家不仅为奇特的青铜器和独一份的古蜀文明而来,还热衷在馆内利用光影重叠“戴上”青铜面具打卡,展柜前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

上至中央,下至地县,许多博物馆都开启了人从众模式。

二、火起来的博物馆,体验变差

网红文物圈粉无数,吸引年轻人蜂拥进馆。只是人多了,槽点也多了,参观体验也越来越差。

社交平台上,关于“博物馆体验差”的帖子里,“拍照党”是大家吐槽最多的对象。他们把博物馆当成拍艺术照的取景地,五六个 pose 来回换。遇上了看文物的游客,非但不主动让位,反而指责大家影响了他出片。

其他公共场所里可能出现的通病,博物馆里也悉数上演。有人大声说话、视频外放,也有人不守规则、随意插队,如此众生百态,简直比菜市场还鲜活。

懒得计较的游客不愿意起冲突,只想近距离欣赏文物。可转头一看,讲解团们早就包围了展柜。就算大家能见缝插针地挤进去,多数情况下看到的也只是印着指纹、手印和脸印的玻璃,像是给文物蒙上了一层云雾。

博物馆里没人管的小孩,也是大家吐槽的重灾区。

众所周知,博物馆不只是摆文物的地方,更是一间“没有围墙的课堂”。走进去,就能和文物面对面,边看边学历史文化。寒暑假一到,馆里到处是来受文化熏陶的小朋友:有的牵着父母的手,有的则跟着研学团穿梭其中。

2013 年,国务院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里提到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7 年、2018 年,教育部又公布了两批国家级研学基地,总数 581 个,光是文博院馆就占了两成。

研学成了“潮流标配”,家长们看着朋友圈里其他孩子的研学照,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落后,纷纷砸钱报名研学团。

如今,全国博物馆中,未成年参观人次已超过三亿,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像故宫这类的中央级博物馆,2018~2022 年未成年人参观人次占比稳定在 10% 左右,2023 年则猛增至 33.03%。

分省份来看,江西、安徽、湖南、山东和西藏的博物馆,未成年人参观人次占比均超过了三成。而在福建、内蒙古、河南、甘肃等省份,未成年人参观的比例同样跑赢全国平均线。

大家怕的不是博物馆里孩子多,而是家长素质低。他们看着孩子在博物馆里嬉笑打闹却放任不管,要是能逮着跟文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还会主动喊孩子钻进栏杆里跟文物合影。

有的研学团则是两三个老师带着三四十个学生,根本顾不过来。小孩在馆内乱跑、大叫,觉得没意思的干脆拿出手机,一溜坐在楼梯上和同学们五排《王者荣耀》,看到这种景象的网友们戏称:

暑假游学,到另一个地方打游戏。

研学到最后,研学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家长的钱打了水漂,孩子们没学到啥,就连普通游客的参观体验也被毁了。

三、参观体验差,博物馆也得背锅

摊上了低素质的游客,多少人的博物馆之旅,都是从满心欢喜到失望而归。更扎心的是,“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种经典论断,放在一些博物馆身上也完全成立。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讨论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时,提到最多的就是工作人员不作为、服务差。

网友直言,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么班味十足,问个厕所都翻白眼,要么习惯性摸鱼,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

就更不用说考验专业能力的讲解了,枯燥的文字、没有起伏变化的语调,让人完全没有听下去的欲望,难怪大家锐评:

像在听 80 岁老头子教的历史课,而不是和文物产生共鸣。

一圈逛下来,历史文化知识带不走半分,只有门口的文创,是付费即得。

不仅服务差点意思,博物馆管理的“硬伤”也不少。指示牌不清楚,进馆后不知道该往哪走;布展混乱,逛下来像是古玩市场堆货;展厅的光线也昏暗得不行,根本看不清文物的细节......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指出,目前全国不少文博单位都存在断层断代现象,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博物馆招不来专业人才,服务和管理自然难有起色。

另一方面,博物馆想要“支棱”起来也很难。2023 年全国博物馆亏损达 14.23 亿元,除中央级博物馆外,其他层级的博物馆总体上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靠财政拨款吃饭。2023 年,全国博物馆的收入中,财政拨款超过八成。

办展览、卖门票,算是“补贴家用”。像上海博物馆靠古埃及展狂揽 7.6 亿元,其中门票就卖了 3.2 亿 。但对地市级、县级博物馆而言,这样的“泼天富贵”几乎不敢想。

2024 年,被《黑神话:悟空》圈粉的游客纷纷去山西平遥双林寺打卡,平遥县双林寺彩塑艺术馆全年参观人次也才 32 万 ,按官方票价估算,全年门票收入刚破千万元。

此外,文物资源雄厚的博物馆还能靠文创增收。

根据媒体报道,故宫博物院时任院长单霁翔在 2019 年参加活动时曾表示:2017 年故宫文创销售收入就已高达 15 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许多 A 股上市公司的营收 ;湖北省博物馆 2024 年卖出了 280 万件文创,销售额直接破亿。

反观县级博物馆,它们不仅拨款少、没啥盈利能力,还要承担全国超半数的客流 ,早就压力山大了。

例如,湖南省慈利县政府每年向当地博物馆拨付 20 万元免费开放补助,但这笔资金仍不足以维持博物馆的日常开支。仅恒温恒湿库房的电费,每个月就要上万元。

而在山东省莘县,2022 年以来财政补助资金无法按时到位,导致博物馆出现水电、物业欠费,就连瓦片掉了也没钱修 。

按时开门接待游客,已经让不少博物馆捉襟见肘,展览水平自然也难以跟上,也没人力物力来维持游览秩序,更别提换空调、修厕所这些需要花钱的硬件改善了。

尽管如此,一到难得的节假日,人潮还是蜂拥而来:不是挤景区,就是挤博物馆。至于体验好不好,先抢到票再说吧。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博物馆 参观体验 门票 人流 免费开放 研学 文化 旅游 Museums Visitor Experience Tickets Crowds Free Admission Study Tours Culture Touris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