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10月03日 18:52
罗琳与沃特森就性别议题公开交锋:舆论转向与角色困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聚焦于《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与演员艾玛·沃特森之间围绕跨性别议题的公开争论。文章回顾了两人分歧的起源,从罗琳支持跨性别反对者到沃特森呼吁和解,再到罗琳对沃特森的尖锐回应。文中分析了沃特森“示好”背后的动机,以及罗琳在“取消文化”和“觉醒运动”的浪潮中坚持自身观点的态度。文章还探讨了沃特森作为“赫敏”角色代言人的身份困境,以及罗琳在英国最高法院裁决中获得“胜利”的时刻,揭示了两人在公众认知和个人立场上的微妙变化。

🌟 J.K.罗琳与艾玛·沃特森因跨性别议题公开对峙,舆论风向发生转变。沃特森近期表达了和解意愿,但罗琳尖锐批评其立场虚无,认为其言论是“见风使舵”,并强调自己基于个人经历对跨性别运动的担忧,坚守生理性别区分的观点。

⚖️ 两人分歧的根源可追溯至2019年,罗琳因支持反对跨性别者的玛雅·福斯泰特,以及2020年对“来月经的人”说法的讽刺而引发争议。罗琳的性别观念被反对者称为TERF,她认为跨性别运动模糊了生理性别,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沃特森则公开支持跨性别权益,认为女性包含跨性别女性。

🎬 沃特森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饰演赫敏,是该IP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其后续演艺事业受“赫敏”形象束缚,更多地将个人形象与公共议题绑定,尤其在女性主义活动中表现活跃。罗琳则在舆论压力下,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因英国最高法院关于《2010年平等法》的裁决而迎来“胜利”。

🤔 罗琳认为沃特森的示好带有“见风使舵”的嫌疑,指出她可以私下联系却选择公开表达,并质疑其动机是为了重塑公众形象。相比之下,罗琳对自身立场的坚定,使她在风口浪尖时也未曾退缩,赢得了部分公众的信任。

💡 沃特森在播客中对与罗琳的争论表达了痛苦和不解,并模糊地谈论爱与包容,但未直面观点冲突。罗琳则在文章中回击,认为成年人不能一边依附激进运动,一边要求朋友的爱,并强调自己行使表达权利的决心,暗示沃特森应真正告别“赫敏”形象。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一个通过播客采访,一个通过社交媒体发布长文,J.K.罗琳和艾玛·沃特森的恩怨又以公开的形式进行。围绕同一个公共议题,时隔5年,舆论悄悄转向了拒绝和解的J.K.罗琳。



记者|冉佳宁

编辑|徐菁菁

风向转变

“艾玛对现实生活的无知,让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9月29日,《哈利·波特》作者罗琳转发了一段英国人权组织“性别问题”(Sex Matters)的视频,并发表了近700字的评论点名回应艾玛·沃特森的示好。

罗琳在海外社交媒体发表评论回应沃特森的示好一周前,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沃特森参加了一场播客,对自己与罗琳对跨性别人群的分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解态度。对谈中,沃特森对哈利·波特剧组的回忆充满温情。她说,自己很感谢罗琳能够创造笔下的角色,让她有机会参演这部历史性的文学作品。

但她对罗琳的示好堪称拗口:“我所得到的爱和支持不意味着我不会珍惜乔(罗琳)……我不认为我们之前的事是非此即彼的,我深切地希望那些和我有不同意见的人能继续爱我,而我也能继续爱那些和我观点不同的人。”

简言之,沃特森希望人们能够求同存异,并且她不想让两个人的争论变成一场有毒的辩论,但让她感到最难过的是,她们从未有机会进行对话。

罗琳对沃特森的表态并不买账。在她的700字檄文里,她批评沃特森的主张来源是虚无的:年少成名的沃特森受到财富和名声保护,以至于她对现实生活经验极少,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她“永不需要到避难所去”,“不会被安排进男女混住的公共病房”,所使用的“公共卫生间”也是“单人专属,门口还有保镖把守”。

更重要的是,罗琳对沃特森的示好下了诛心之论。她认为,不管是当初反对自己,还是现在主动示好,沃特森都不过是在见风使舵,因为“谴责自己的言论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二人的分歧可以追溯至2019年。当时,罗琳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帖支持玛雅·福斯泰特(Maya Forstater)。玛雅因为对跨性别群体发表反对内容的推文而失去工作,并且在上诉后被判定败诉。2020年6月,罗琳又转发了一条新闻,讽刺为保护跨性别者而使用“来月经的人”的说法,成为了点燃舆论的最后一把稻草。

罗琳评论说:“‘来月经的人’,我敢肯定,以前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些人。(我想不起来了,)谁来帮帮我?这个词是Wumben?Wimpund?还是Woomud?”罗琳性别观念偏向保守,认为跨性别运动过分强调社会性别,抹杀了生理性别的区分。她曾多次发言,认为很多年轻人被唆使使用荷尔蒙或做跨性别手术;跨性别人士的泛滥可能给“穿裙子的男人”提供犯罪空间。她在个人网站上发布长文《J.K. 罗琳谈她公开讨论性别议题的原因》,阐述她作为家庭暴力和性侵经历者,基于传统的二元性别,对跨性别活动者感到担忧和恐惧。同时,她认为的发言不是对跨性别群体的歧视,说出自己的观点不应该被讨厌。

罗琳的主张被反对者称为TERF(排斥跨性别的激进女权主义者)在罗琳被口诛笔伐的同时,沃特森选择成为跨性别权益的支持者,她认为,女性不只包括生理性别的女性,还包括跨性别女性,即从心理认同自己为女性的人。她认为应当尊重并保护跨性别者作为少数群体的权利。

由于两人的声名、关系和互联网的作用,她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很快就掀起了风暴。

沃特森2020年在推文回应,“跨性别者就是他们所说那样的人,他们应该不被质疑地过他们的生活。”她在评论中强调,“希望关注我的跨性别者明白,还有我和世界上很多人依然尊重和爱你们。” 

沃特森2020年在推文中的回应如果说这个发言只是表明立场的区别,那么她后来的举动就有了和罗琳划清界限的意味。2022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上,沃特森登台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为所有的女巫而来的”,随后似乎又用口型说道,“除了一位”。许多观众认为,她此处暗示的是罗琳。

沃特森在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上的发言哈利·波特剧组和粉丝对罗琳压倒性的反对,背后是欧美国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觉醒运动,和推动“多元、平等与包容”(DEI)的倡议。为了推进社会公平,对多元化性别、种族、性取向等人群的尊重和包容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支持跨性别者权益正是其中的产物之一。

与觉醒运动相伴而生的还有“取消文化”。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舆论来讨伐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甚至将其驱逐出他原本所属的专业领域。2020年以后,与罗琳相关的合作对象和演员都主动或被动表明立场,华纳电影公司也不得不发表对跨性别人群的支持和对罗琳的指责。此后,两大哈利·波特粉丝网站发布公告称,将删除关于与罗琳相关的图文消息(但现在依然可以搜索到),部分粉丝声称要开除罗琳的作者身份。

近年来,对DEI政策的反对之声越来越大。保守派的支持者认为,DEI已经造成了社会中的反向歧视,“觉醒”一词逐渐在政治语境中变为了贬义。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转变。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以6比3投票结果,推翻了持续数年的“平权法案”,取消有色人种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键招生程序,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移除多个项目中的DEI政策。

今年4月,罗琳迎来了属于她的“胜利”时刻。英国最高法院裁定明确,《2010年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对女性的定义以生理性别为准,不包括跨性别女性。裁定发布当天,罗琳在X上发了一张抽着雪茄举杯的照片,配文“我喜欢计划顺利实现的时候”。

罗琳在裁定发布当天发表的动态此时艾玛迟来的和解,不可避免地有了见风使舵的嫌疑。

成为“赫敏”之后

沃特森上一次出现在银幕上还是在2019年。她在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的电影《小妇人》中扮演马奇家的大女儿。此后她的消息,都是关于求学:2023年开始在牛津大学读学习创意写作硕士,今年2月,她宣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那个10岁靠赫敏火遍全球的小女孩,如今已经35岁了,但她自己似乎还是没有离开那个巫师界“小学霸”的形象。

2009年,沃特森以全A的成绩进入美国布朗大学学习。沃特森常常谈到声名对自己的困扰。2014年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她提到自己第一天走进学校食堂,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转身看着她,她不得不深呼吸,才能鼓起勇气走进去。进入酒吧时,她有时需要主动开个玩笑才能让大家放松下来,“让他们意识到我是一个普通的女孩”。

J.K.罗琳和艾玛·沃特森出席2001年11月3日在伦敦莱斯特广场奥德昂影院举行的《哈利·波特与密室》全球首映礼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她确实是《哈利·波特》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布朗大学求学期间,《哈利·波特》电影系列刚刚完结。沃特森可以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英国女星之一。2010年《名利场》的调查中,沃特森是当时好莱坞收入最高的女明星,一年收入达到了3000万美元,在好莱坞总榜单中排名第14。

那是迄今为止沃特森职业生涯的最高峰。像哈利·波特的演员雷德克里夫一样,沃特森也曾试图在其他作品中突破“赫敏”的形象,但收效甚微。脱离对《哈利·波特》的原著滤镜,“铁三角”小演员的演技确实算不上优秀。沃特森饰演的赫敏也曾被媒体吐槽和背诵台词较劲、重音奇怪,但好在这些缺点反倒与角色本身的性格相符。但随后的电影中,沃特森并没有展现出让观众惊艳的业务能力。

沃特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可能是被传参演音乐电影《爱乐之城》,但她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应,自己当时已经确认出演《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因而不得不放弃。《爱乐之城》在第89届奥斯卡拿下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而《美女与野兽》虽然成为了艾玛的另一个代表作,是票房最高的迪士尼真人电影之一,但口碑平平无奇,观众大多是为了情怀和沃特森本人而来。沃特森做出选择的真实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也像是她作为演员职业生涯的缩影,出名而出名,而非因演技而出彩。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剧照从那个时候起,沃特森的个人形象很多时候都是和公共议题绑定在一起的。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赫敏的部分相较原著有着一定程度的删减。电影中着重展现了她的聪慧勇敢,但削弱了她突出的政治嗅觉,毕竟这位麻瓜出身的小女巫,未来会成为魔法部部长。《火焰杯》时期,当周围人都将奴役家养小精灵视为理所当然时,赫敏不顾周围同学的嘲笑,固执地成立家养小精灵权利促进协会(S.P.E.W.),争取家养小精灵与巫师平等的权益。虽然电影中删减了不少赫敏为S.P.E.W. 奔走的戏份,沃特森本人却在“麻瓜世界”活跃于各类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女性主义活动。

沃特森和罗琳曾是女性主义活动中互相支持的战友。2014年,沃特森被任命为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9月,24岁的沃特森在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发表演说,发起联合国妇女运动“HeForShe”,该活动旨在敦促男性主动倡导性别平等。罗琳还曾在社交媒体支持这项运动,夸赞沃特森的演讲非常棒。2016年,沃特森在推特上发起了一个女权读书会“我们共同的书架”(Our Shared Shelf),并表示也会邀请罗琳加入。她在读书社区Goodreads上创建书单,分享正在学习的两性平等相关书籍。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剧照罗琳曾说,赫敏的形象是对她自己的夸张,一个长相普通、爱看书、长着雀斑的聪明小女孩,“就算不是惊世美人,也可以当女主角。”电影播出后,沃特森成为了赫敏的化身,虽然她比书中那个长着大门牙、头发乱蓬蓬的女巫漂亮得多。现实生活中,她也选择站在了自己认为更弱势群体的一边,但现实世界却比书中的魔法世界更复杂。

J.K.罗琳的“胜利”?

作为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社会议题,也因为社会议题而获得影响力的女演员,沃特森在社会活动中呼吁性别平等,为环境问题、巴勒斯坦活动人士发声。这为她积累了大量的追随者,但也终将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成为了她言行的桎梏。在播客中,沃特森提到自己为双方不同的观点感到痛苦,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我怎么可能把她‘取消’(cancel)?出于任何原因都不可能。”

沃特森近期参加《On Purpose with Jay Shetty》博客(视频截图)而罗琳不同。无论社会运动如何变化,都没有完全改变她作为《哈利·波特》作者的地位,她甚至会主动与电影系列割席。2022年HBO Max特别策划的《哈利·波特20周年:回到霍格沃茨》节目中,罗琳仅以2019年采访拍摄的形式出现,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她受舆论的影响被排除在外。但根据英国媒体后续的报道,罗琳称,缺席活动是她自己的决定,“我觉得这个节目更应该是关于电影而不是书,这是完全合理的。”

从罗琳的回应来看,她与沃特森及其他两位哈利波特主演的分歧,已经不仅存在于社会议题,而在于异见之下,如何为人。罗琳特别提及了“所有女巫”演讲事件,是她心态上的转折点。当时,罗琳正身陷攻击和抵制高峰期,个人和家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受到严重威胁,收到大量的死亡邮件。沃特森的割席对她无异于火上浇油。但让她更受伤的是,事后她收到了沃特森拜托他人转递的一张手写纸条,上面只写着一句话:“我很抱歉你正在经历这些。”在罗琳看来,这个举动轻浮且虚伪。罗琳特意用括号注明,“她有我的联系方式。”

罗琳从不掩饰自己尖锐的态度。2024年就曾有网友给罗琳留言,说希望等到几位主演的道歉,相信罗琳一定会原谅他们,罗琳回复道,“恐怕不会”。这次,有网友问她:有没有想过沃特森随着年龄增长真的改变了想法,但又担心公开发言会招来像罗琳以前一样的死亡威胁?罗琳指出,沃特森完全可以随时私下联系她,但她没有这样做。她认为,沃特森的举动更像是利用自己重塑公众形象。

相比罗琳对自身立场的坚定,沃特森的态度显得摇摆不定,可能相比罗琳,她或许才是更畏惧“被取消”的人。在播客整段关于罗琳的回答中,沃特森大多是模糊不清地谈论爱与包容,但始终没有直面她与罗琳观点上真正的冲突之处。

2019年,艾玛发出与罗琳、伊文娜合影,为罗琳庆生“性别问题”的活动总监菲奥娜·麦卡内纳(Fiona McAnena)认为,沃特森表述的小心谨慎是因为她不能得罪自己的粉丝,尤其是那些因为她支持跨性别而追随她的人。

但正如菲奥娜所说,“真正的胜利,是普通人也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多元思潮和观念不断发生碰撞的当下,观点和观点之间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无论沃特森的示好是否真的是观念的转变,人们更愿意相信在风口浪尖也从未退缩的罗琳。至少她所坚持的,是她真正相信的。

在播客中,沃特森再一次提到赫敏这个角色对她的影响。她说,她在读书期间曾经写过一个独角戏,只表演给了亲近的人,内容是她如何从全职的演员、社会活动家回归家中,作为一个超级有名的人努力在一所普通大学就读的经历。“‘艾玛·沃特森’变成了某种类似虚拟替身的存在,是我认同但又有点不认同的一个人……她被附加了太多意义,变得太沉重、让人难以承受。”

“成年人不能一边惬意地依附于一个动不动就呼吁暗杀某人朋友的激进运动,一边又宣称自己有权得到这位朋友的爱,仿佛对方是自己的母亲一样。”在写给沃特森的檄文里,罗琳说:“艾玛完全有权利不同意我的观点,也有权公开谈论她对我的看法——但我也有同样的权利,而我终于决定要行使这项权利了。”

当罗琳决定发起这场“成年人”间的攻势,对沃特森来说,也许是时候真正告别赫敏了。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平台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bp7NN67P0j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J.K.罗琳 艾玛·沃特森 跨性别议题 性别观念 取消文化 J.K. Rowling Emma Watson Transgender Issues Gender Views Cancel Cultu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