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可能是未来最有希望的一线城市
之前因为种种原因,跟四座一线城市都有或深或浅的交集: 曾在上海住过3年且是完整经历了2020-2023年的那3年;在广州住过半年;从大学到工作去过北京四五次;现定居在深圳
经过不同年纪的阅历和对这四座城市发展的旁观,目前觉得,未来可能最有希望的一线城市是深圳 —— 这里仅指一线城市,且希望仅指市场经济发展,仅代表个人偏好仅供参考…
先来说说上海。在2020年我刚到上海居住时,可以说是国内最喜欢的城市了。第一,文化娱乐非常多样,且有趣丰富的人很多,你能完整在这座城市感受到文化上的多元
而且我发现上海和深圳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深圳几乎是一座用shopping mall连起来的城市,市中心都是写字楼和商场 —— 但上海的市中心,浦西梧桐区,街边都是梧桐树、租界老房子、民居,这种物理环境对人生活的状态影响非常大
比如你在上海的市中心可以随时停下来和朋友聊天,遛狗,坐下喝杯咖啡,它的城市设计是鼓励人们休闲放松、社交、娱乐的,我在上海的时候最喜欢的事之一就是在梧桐区散步和骑车,反观深圳,要是你在路上突然停下来可能就会被电鸡“创飞”…
(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在小红书做骑行赛道的深圳博主们)
但是经历过2020-2023年那段特殊时期,尤其是全封闭管理的两个月物资供应大跌眼镜的乱象,以及最近又爆出的“緑婕”学校儿童餐事件,我发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有个致命点
就是以前你会非常疑惑,为什么在上海这座经济如此发达、文化如此包容、管理如此“先进”的城市,会在全国的眼皮子关注下持续发生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还很难被根除?
因为上海有两面。一面是这里的普通人非常旺盛的对生活情趣、艺术审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由此诞生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非常多元和生命力旺盛的消费产业
但离开普通人,从历史经济学层面看,跟“自由资本主义”比起来,上海这个城市更熟悉也更熟练的经济逻辑其实是“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高级玩法是资本上台,官僚隐身,所以你会发现出了事大家都骂“资本的力量”,呼吁“管起来”,而这就是治标不治本的根本问题所在
“看上海经济体系的头部,上海排名前10的企业没一个是民营。「2021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前40强都没有一家是上海的。上海排名最高的是复星集团,第46位。民营经济真正强的是边上的浙江。”
因为文章篇幅和尺度所限就不展开。这里接下来将广州和北京一句话带过一下:
广州,都快被挤出一线城市了,经济地位岌岌可危。(仅仅是从经济相对增速出发。我其实很喜欢这座城市,接地气,好吃好玩不端着,“别跟我这的那的”)
北京,相比长三角、大湾区的经济产业带,你会发现它们的核心城市都是向周边赋能,而北方唯一在GDP上能排进前10的重点城市北京则是“虹吸”周边城市(这里就不展开了)
而且我最近去年又去了北京,因为在南方生活惯了,有个很深的体感对比特别明显 —— 这里不是为了“给普通人便利生活”而设计的
比如我之前从碑林博物馆出来想找一家像样的餐厅吃饭,结果骑了半小时单车,街边能看到的餐厅数量不超过5家,其他全都是各种“单位”,以及在各家单位门口和交通要道看守的人员。这座城市太大、太森严、太层垒,不是我个人喜欢的“有生活气”和“便利”的城市(不过北方秋天金黄的梧桐确实是美的)
最后就是深圳,它最近几年被吐槽的毛病确实有点多,比如班味重、交通混乱(电鸡满天飞)、不好玩、文化沙漠等等…
我也很认同以上的吐槽,但同时我看到的是这座城市依然在“野蛮生长”,而正是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快速的生长,才会出现以上种种难以被人力所妥善规划的“毛病”,更何况它的基本服务例如医疗、教育、文化等等,也在飞速的补课
所以在深圳,有整个大湾区赋予的产业发展潜力、有即便月入几千也能获得活的滋润的空间、有密集的便利店和繁荣的市民商业,能让普通人在这里以比较低的成本生活的很好
从这个角度讲,深圳应该好好做好带头作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