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10月02日 22:06
老式蓝玻璃的视觉体验与心理影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为何老式蓝色玻璃会引起人们的生理不适和恐惧感。分析指出,蓝玻璃通过特定着色剂(如氧化钴)选择性吸收可见光,使透过的光线呈现冷淡、忧郁的蓝光,即使在白天也可能带来昏暗感。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视网膜上的黑视蛋白,它对特定波长的蓝光敏感,激活后会影响昼夜节律、情绪和警觉性,引发潜意识的不安。此外,影视作品中对蓝色的负面描绘,以及蓝色食物在自然界中常与有毒物质关联的进化记忆,都加剧了人们对蓝色的恐惧。

🔵 老式蓝玻璃的视觉感受:蓝玻璃中的着色剂(如氧化钴)会吸收大部分可见光,只允许蓝光通过,这使得光线显得冷淡、忧郁,即使在白天也能营造出一种昏暗、阴郁的氛围,引发不适感。

🧠 黑视蛋白与情绪反应:视网膜上的黑视蛋白对特定波长的蓝光(约480nm)敏感,激活后会向大脑传递信号,影响昼夜节律、警觉性和情绪状态。蓝光可能在潜意识层面激活“警报系统”,导致紧张和不安。

🎬 影视文化中的负面联想:在恐怖片和悬疑片中,蓝灰色调常被用来烘托压抑、疏离或精神错乱的氛围。这种视觉元素的反复出现,以及蓝色与寒冷、病态生理反应的关联,加深了人们对蓝色的恐惧。

🌱 进化心理学的“毒性警示”:在自然界中,可食用的蓝色果实相对稀少,而许多有毒物质(如发霉食物、有毒蘑菇)却呈现蓝色或蓝绿色。这可能在人类基因中植入了对蓝色食物的警惕和厌恶,作为一种生存本能的“毒性警示”。

在社交媒体上,有关老式蓝色玻璃的作品不少。摄影师们喜欢拍摄老式建筑上整整齐齐的老式蓝色玻璃,将之作为上一个时代建筑的标志之一。

而在这类作品下面,往往都会有类似的评论出现“蓝色玻璃总让我感觉生理性不适”“这简直是蓝色恐怖回忆”。明明不过是一扇扇整齐的老旧蓝玻璃,为什么会让人产生“恐惧”这种情绪?

不是蓝色出了错,而是……

老式蓝玻璃的蓝色,源于其中的特定着色剂,如氧化钴或氧化铜等,它们会选择性地吸收除了蓝光之外的大部分可见光,也就是滤光。原本明媚的阳光在透过蓝玻璃之后,会变成让人感觉冷淡、忧郁的蓝光。

因此,哪怕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安装了蓝玻璃的房间里,也会有一种淡淡的昏暗、阴郁感。

但这并非蓝玻璃令人恐惧的全部原因。蓝色玻璃带来的阴郁却又不知从而来的不安感,还与一种鲜为人知的感光分子——黑视蛋白(Melanopsin)有关。

我们熟知的视觉,主要依靠两类细胞:视锥细胞帮助我们在明亮环境中分辨色彩和细节,视杆细胞则在昏暗环境中通过视紫红质捕捉微光,让我们在黑暗中看清轮廓。它们共同完成了成像的任务。但在视网膜上,还存在另一类特殊的感光神经节细胞,其中所含的黑视蛋白并不负责形成图像,而是调控着我们的其它生理反应。

黑视蛋白对大约480nm 波长的蓝绿光最为敏感。当它被蓝光激活时,会将信号传递给大脑中调控昼夜节律、警觉性和情绪状态的区域。它的功能主要是调节昼夜节律、控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瞳孔反射,并提升我们的警觉性和注意力。这意味着,蓝光不仅仅决定了我们看见什么,还会在潜意识层面影响我们感觉如何。

因此,当我们看到那扇老旧的蓝色玻璃窗时,它所透过的特定蓝光可能正在无声地激活我们大脑中的警报系统,让你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与不安。

蓝色蓝色蓝色,

为何负面情绪总是如影随形?

在生理本能之上,影视作品层层加码的心理因素又在进一步加重我们对于蓝色的恐惧。不同的颜色,总是有自己的情绪。比如红色是热情,绿色是生命力,而蓝色,往往是平静、自由和希望。

在很多文化中,它被视为最受欢迎的颜色之一。但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蓝色也经常被用于恐怖氛围的烘托。在许多影视剧中,特别是在恐怖片或悬疑片里,阴郁的蓝灰色调被用作一种重要的视觉元素。

尤其是心理惊悚片中,蓝色更经常被用来制造一种压抑、疏离乃至精神错乱的氛围。在《闪灵》中,酒店的走廊和房间就几乎总是被冷色调的蓝色所笼罩,让整个空间仿佛都来自另一个世界。


图丨《闪灵》

在《异形》的宇宙飞船内,也几乎总是开着过于明亮的灯光,其中含量过高的蓝光也悄悄地让每个观众拧紧了神经,直到抱脸虫猛地出现,一惊一乍的恐怖氛围就到位了。


图丨《异形》

蓝色在恐怖片中的运用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过多的蓝光确实会让我们处于一种紧张乃至战栗的精神状态下。另一方面,它与人类的生理直觉形成了共鸣——当一个人因极度恐惧或寒冷时,脸色会发青,这一生理反应被艺术创作者捕捉并放大,成为了冰冷、病态和压抑的视觉符号。

而当阴沉的蓝色滤镜,一遍遍地在电影中强调着危险和压抑,对于蓝色的恐惧也逐渐根植在我们心中,与我们的负面情绪产生了深度共鸣。

对蓝色的恐惧可能也刻在 DNA 里

对于蓝色那不可名状的恐惧中,或许还有来自我们祖先的警告。面对一份蓝色食物,很少有人能面不改色地吃下去。即使“猪瘾”发作的时刻,一份蓝色的食物也通常能让食欲来个急刹车,狠狠硬控住已经伸出去的筷子。“这玩意儿能吃吗,真没毒/没坏/没毛病吗?”

对于蓝色食物的警惕、本能厌恶,算是根植于我们基因里的食物安全警报之一,与此类似的还有对苦味的警惕。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我们的祖先通过不断试错,形成了对不同食物的认知偏好。

在自然界中,可食用的蓝色果实相对少见,这种稀缺性导致人类祖先的大脑缺乏对其“可食用”的正面认知。相反,许多自然界中有毒、腐败或不宜食用的物质却常常呈现蓝色或蓝绿色,例如,发霉的食物、某些有毒蘑菇、水华中某些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等。

或许正是如此,不详的蓝色就作为一种“毒性警示”信号,被长期刻录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了。当我们的视觉系统捕捉到蓝色食物时,即使主观上知道它无害,但潜意识中仍会启动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排斥反应——拿走拿走,婉拒了哈!

总而言之,对蓝色的恐惧和厌恶并非源于单一原因,而是生理、心理和进化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这三个层面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蓝色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面对一扇老式蓝玻璃时,蓝光对大脑的刺激、心理和基因中被激活的恐惧代码,就共同构成了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不安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老式蓝玻璃 心理学 视觉感知 黑视蛋白 进化心理学 Old Blue Glass Psychology Visual Perception Melanops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