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全球能源巨头埃尼集团宣布将购买价值10亿美元的聚变电力,引发对核聚变行业资本涌入和过度乐观预期的讨论。尽管聚变技术仍处研发阶段,尚无商业化反应堆运行,但CFS、Helion等公司已取得关键技术进展。埃尼等企业与尚在图纸上的反应堆签订购电协议,被视为一种双赢策略,有助于项目融资和股东获益。然而,专家提醒,聚变能源的商业化仍需时间,政策支持应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尚未成熟的技术。
💡 **巨额购电协议凸显聚变行业现状**:埃尼集团与聚变公司CFS签署价值10亿美元的购电协议,反映了核聚变行业资本持续涌入的现象。尽管CFS的商业聚变电厂尚未建成,甚至实验性反应堆也在建设中,但此类提前签订的巨额协议有助于推动技术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市场预期过高。
🚀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挑战并存**: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实现了“净能量增益”的里程碑式突破,但其能耗巨大、运行短暂且不具备经济性。目前,CFS、Helion和Zap Energy等公司正致力于开发可商业化运行的反应堆,虽然已取得高温超导磁体测试、连续运行验证等关键进展,但距离真正运转的聚变电厂仍有距离。
🤝 **资本合作与风险考量**:谷歌、埃尼、微软等巨头对尚在图纸上的聚变反应堆进行投资和购电承诺,这被视为一种双赢策略。化石能源巨头和科技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聚变公司融资建厂,同时作为股东也能从项目成功中获益。然而,这种大额承诺的解读仍需谨慎。
⚖️ **政策支持与技术多元化**:美国能源部对聚变能源表示支持,但专家提醒,过度依赖尚未成熟的聚变能源可能分散对风能、太阳能等现有成熟技术的投入。为满足电力需求和减排目标,能源体系需要多元化组合,政策支持应避免偏向单一技术,警惕政策风险。
Casey Crownhart 2025-10-02 16:19 天津

本周,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巨头意大利埃尼集团(Eni)宣布,将与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简称 CFS)签署购电协议,购买价值 10 亿美元的聚变电力。
CFS 是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中心的衍生企业,被视为全球最领先的聚变公司之一。根据协议,埃尼将从 CFS 在弗吉尼亚州规划中的首座商业聚变电厂购买电力。然而,这座电厂尚未建成,甚至连用来验证托卡马克设计的小型实验性反应堆也仍在建设中。这笔交易凸显了核聚变行业的一个奇特现象:资本持续涌入,投资者斥资数十亿美元用于建设发电厂;部分企业甚至提前签订巨额购电协议。虽然这有助于推动新技术发展,但也可能带来过度乐观的市场预期。约三年前,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NIF)曾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利用全球最强大的激光,将燃料加热至一亿摄氏度,实现氢原子聚变,释放的能量超过输入的激光能量。这是聚变研究首次在实验中实现“净能量增益”,极大振奋了学界信心。但从商业角度看,这一成果意义有限。NIF 系统能耗庞大、装置复杂,且反应仅维持不到一秒。要实现商业化,不仅要做到能量正收益,还必须长期稳定运行,更要具备经济性。因此,在 NIF 成果之后,业界的目光转向了 CFS、Helion 和 Zap Energy 等公司:谁将率先在商业可行的反应堆中复制这一成就?谁又能最先建成真正运转的聚变电厂?截至目前,答案仍是“没有”。不过,几家公司已取得关键进展:CFS 已完成高温超导磁体的建造和测试,并发表了研究成果;Zap Energy 在测试系统中实现了连续 3 小时运行,并获美国能源部验证;Helion 则在今年 7 月启动了其位于华盛顿州的电厂建设,微软已于 2023 年签署协议,将从该设施购买能源,为其数据中心供电。这些都是重要的技术节点。但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核工程教授埃德·莫尔斯(Ed Morse)所言:“他们没有反应堆。”(他特指 CFS,但其实对其他公司同样适用。)尽管如此,资本热度依旧。CFS 今年早些时候宣布融资 8.63 亿美元,使其累计融资额接近 30 亿美元,对该公司的投资几乎占到全球民营聚变公司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一。除了最新的埃尼,CFS 还吸引了谷歌成为其首位商业购电客户。
事实上,埃尼早在 2018 年就投资了 CFS,并参与了最新一轮融资。虽然其仍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业,但该公司近年来积极布局生物燃料和可再生能源。那么,谷歌、埃尼、微软等为什么要从一座目前仅停留在图纸上的反应堆购买电力?在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的核能创新主任亚当·斯坦(Adam Stein)看来,这样的协议可能是一种双赢:埃尼为 CFS 提供信用背书,帮助其融资建厂;同时,作为股东,埃尼本身也能从项目成功中获益。若 CFS 能获得更低成本的建设资金,未来电力价格对买家而言也可能更具吸引力。归根结底,聚变需要大量资金。如果化石能源巨头和科技公司愿意提供,那当然是好事。但外界如何解读这些大额承诺,将不得而知。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Chris Wright)近期频频公开表达对聚变的支持,并对其未来寄予厚望。他在接受 BBC 采访时甚至表示,聚变能源很快将为世界供电。这种乐观态度无疑令人振奋,但现实是:尽管融资规模庞大,聚变仍处在研发阶段。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却在削减风能、太阳能等现有能源技术的支持力度,甚至散布有关其安全性、成本和效能的错误信息。这种偏向单一技术的政策风险值得警惕。要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并推动减排,未来能源体系需要多元化组合。过度依赖尚未成熟的聚变能源,不仅存在不确定性,还可能分散对其他可行技术的投入。原文链接:1.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9/25/1124050/fusion-future-funding/2.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9/22/1123870/commonwealth-fusion-eni/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