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02日 12:09
河南文化崛起:从地域黑到文化自信的转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河南省如何从长期遭受“地域黑”的困境,通过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大崛起”的历程。文章追溯了河南历史上的多难与迁徙,以及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底色的重要象征。随后,重点介绍了河南卫视通过《唐宫夜宴》等一系列创新节目,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成功实现“中原文艺复兴”的现象。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胖东来商业精神、县域文旅改革以及郑州打造“中国短剧第一城”等多元文化发展模式。最后,文章深入剖析了河南网红的独特风格,强调其真实、质朴、有深度的内容,并将其与“人的应当”的文化理念相结合,认为河南正代表民族探索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之路。

⭐ 历史困境与文化象征:河南曾长期遭受“地域黑”,其历史背景与黄河文化紧密相连,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深沉、质朴、绵延不绝的文化底色,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 河南卫视的文化创新: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河南卫视节目,巧妙融合5G+AR技术与唐朝文化,通过生活化、接地气的叙事方式,成功打破传统文化节目模式,引领了“中原文艺复兴”,并带动了一系列成功的文化产品。

💡 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模式:河南在文化产业上展现出多元探索,包括打破形式主义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回归商业本真的胖东来,以及在县域层面进行的文旅改革和乡村振兴品牌塑造,如焦作修武县的“县域美学经济”和信阳光山县的“儿童友好城市”。

📱 河南网红的独特魅力:“李福贵”、“大圆哥”、“张宇斐”等河南网红以其质朴、真实、有深度和情感的内容,在短视频时代脱颖而出,展现了乡村生活、社会思考和底层互助的温暖,代表了国产网红的一股清流,其风格温和而富有文化内涵。

🌍 文化复兴与“人的应当”:文章将河南的文化崛起置于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提出“人的能够”、“人的必须”、“人的应当”的文化理论,认为河南的文化传播优势在于其接地气、生活化、温和真情的“应当”表达,这恰恰是中华文化对外影响的关键,河南正代表民族探索文化复兴的答案。

一、黄河东流去

如果说哪个省份曾经被“地域黑”得最厉害,河南人说第二,恐怕没人敢说第一了。

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主流媒体对河南的报道,负面新闻也居多。再说到河南人的“贡献”,也不外是河南民工,以及河南烩面、河南拉面之类,其优点,也主要是价格便宜、量大管饱。

怎么能怪河南?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多灾多难,黄河、淮河曾是中国水患最厉害的两条大河,不闹水灾的年头,旱灾又是家常便饭;地处中原,兵家必争,凡是上规模的战争,几乎都要去河南搞两下;天灾人祸并行,而人口众多,灾年外出乞讨,平时外出谋生,就是活下去的必然出路,所以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就直呼“河南人是中国的吉卜赛人”。

更代表河南的作品,可能要数作家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小说从1938年国民党花园口决堤写起,围绕七户农民生离死别、大饥荒、大流浪和勇敢搏斗的命运,从地域到时代,写尽了黄淮人民、中华民族的悲伤、倔强与博大,“重新估量了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

更壮阔的时代背景是,近两百年来,传统中华文明融入现代化,中国史融入世界史的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压制,加之经济重心不断加速南迁,黄河与河南长期被贴上落后、土气、沉重、顽固的标签,甚至让许多在外的河南人都不愿提起自己的籍贯。

事实上,若要给中华文明找一个象征,数来数去,还数黄河。她贯穿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她代表了民族文化博大、深沉、质朴、绵延不绝的底色。

正如作家李凖所说,当几代人历尽浩劫,重新迎来社会和思想解放,去思考“是什么精神支持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时,又总要回到这条大河与这片土地。

今天,当我们迈向文化复兴、民族崛起的新征程,又怎能绕过“老家河南”?

二、似是故人来

令人惊讶和欣喜,这几年,河南的文化输出彻底“杀疯了”,如同“老家”亲戚坐着头等舱腾云驾雾而来,拿着金箍棒,当头给你沉闷的头脑一棒喝。

而其摆脱落后文化形象,实现文化大崛起,大概可从河南卫视说起。

2021年春晚,河南卫视选送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给沉闷的春晚点上了一把“中原文艺复兴”之火。这个节目大胆运用了5G+AR技术,以14名唐朝少女赴宫廷参加演出的故事,串联起如画江山、繁华大唐、文物瑰宝、传统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这14位少女的“真实”、接地气,而不是一味对大唐歌舞升平的渲染。她们说着悄悄话、掉队慌乱、对着水中倒影检查妆容等细节,令人忍俊不禁,直至进宫,收起稚气,从容上阵,翩跹起舞,令人激动。

生活化、接地气的叙事方式,一改以往很多节目依赖高大上、流量明星、套路化、不说人话的习气,令人欣喜。

随后,河南卫视一发不可收,从春晚到《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一路开挂。龙门金刚舞,水下“绝美飞天”,茶山清明《少年游》等节目,仿佛打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及“去精英化”的大众叙事结合的潘多拉魔盒,一举拉开河南文化崛起的大旗。

随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打破了中国文旅地产形式主义、流水线、花架子的“商业模式”,给中国文化产业吹来一股清风;

胖东来凭借其真心实意,把员工和客户当人看的朴素的商业精神觉醒,给中国商业重新注入了传统商业文明基因;

从洛阳、开封等文化古都的文旅破圈,到焦作修武县“县域美学经济”、信阳光山县“儿童友好城市”的县域乡村振兴品牌塑造,河南城乡文旅市场化改革探索不断;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近年来,河南又准确抓住短剧产业“风口”,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和交通优势,无中生有,将郑州打造为“中国短剧第一城”,被业内称为“竖店”;

及至河南网红批量崛起,也成为国产网红的一股清流。我们展开来讲这点,管中以窥豹。

三、网红界的河南力量

在短视频流量时代,若依区域划分网红阵营,东北网红当仁不让。东北网红普遍风趣幽默、接地气,常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口语化表达及日常生活化场景吸引观众,带给网民们很多快乐。

东北网红的区域风格明显,这是优势,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劣势。夸张、咋咋呼呼,模式化、庸俗化以及缺少文化,加之严重供应过剩,看多了容易让观众产生负面情绪。大起大落也是很多东北网红的命运。

南方网红则以贵州、广西为代表。他们凭借奇特的口音、迥异的风土人情或质朴的“表演”风格,成功吸睛。这种朴实风格与独特的地域特色结合的表达方式,风格也很明显,但很难跳脱地域束缚,走向全国,深入人心。

南北之间,还看河南。反观河南网红,“成团”时间晚,特色也不那么突出,但往往有一种厚积薄发、欲说还休的文化属性。

比如这两年崛起的“李福贵”,本身是一名走街串巷的乡村货郎。她的镜头质朴、真实,没有滤镜,甚至也没有商业运营团队,真实记录着乡村生活场景、乡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一声声“打豆腐嘞来了”,一句句“妮”“恁”“中”,一个个底层互相帮扶、温暖的故事,令人感受到乡土的真情实意。网友们也乐于“跟着她的镜头走亲戚”。

比如乡村网红“大圆哥”,在短剧化的叙事,日常化的搞笑中,往往还带着社会思考和情绪,有后劲,容易引发共鸣,被称为“哲学网红”。

再比如“张宇斐”,将镜头对准河南中小城市年轻一代的非主流精神小伙/小妹们,“沉浸式”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些孩子往往家庭和自身条件一般,处于失学、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身处社会边缘。但他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总要有人去关注……

在共性上,这些视频普遍有点长,但有内容、有情节,甚至或多或少还有那么一些思考;视频内容生活化、真实、质朴、不炫技、不浮夸,不简单迎合,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商业化;而视频里的人们往往操着一口河南话,有特点,但全国人民都能听懂,仿佛老家故人,不一样,其实又一样。

这些风格特点并不像东北、贵州、广西网红那样鲜明、夸张,能带来直接的感官刺激,但普遍有着丰富的内容、情感、主张和共鸣。在温和的叙述之间,娱乐之外,还可以让人收获更真实、立体的认知,具有相当的文化属性。

就如同视频中河南人最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中”,最简单、最平常、最温和,寓意也最丰富。真正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正当如此。

四、文以载道

何道峰先生在其著作《人的应当》中,将人类文明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人的能够”。从物理条件上讲,人之初,本“无能”——既打不过那些强悍的动物,也搞定不了那些无孔不入的微生物;繁衍能力不强,也缺乏皮毛利齿利爪等防御武器。

要说优点,主要是脑容量大一点,会思考、会学习,由此开启了“人的能够”。随之,人从利用工具,到组成集体、分工协作,到开发出科技和经济系统行为,人的能力越来越大。

随着人的能力扩展,不可避免地出现边界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此时就需要有规则和软约束,分别对应着第三类“人的必须”,和第二类“人的应当”。

其中,前者比如国家暴力机器和法律法规,划出个体能力扩展的底线、必须遵守的规则;后者比如文化,讲“人应当如何如何”,建立起文化软约束或软激励体系。

人类在不断拓展“能够”的星辰大海,提高“必须”的文明底线和秩序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空间。这个空间不好事事谈利益、算计,更不能事事靠条条框框写得明明白白,这就需要多讲文化教化和相互影响的“人的应当”。

如此,我之理解,“人的能够”以经济和科技为代表,“人的必须”则以政治和法律法规为代表,而“人的应当”以文化为代表。文化是要去讲道理、说“应当”的,当然,这个“应当”和“讲道理”,不是说教,否则西方的“说教”能力在过去几百年间足以一统全球。

为何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文化如同物质经济一样,也是一大客观存在,它不是靠说教传播,而是靠切身、立体的感知传播。

相反,如何让人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应当”,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优势和实力所在!这个“应当”,应当独立于“能够”和“必须”之外——当然也是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之上,接地气、生活化、温和、真情实感地实现对内教化与对外影响。

就如同河南人的“中”。而中华文明,若再压缩到一个字做代表,也莫过于这“中”:凡事不走极端,中庸平和;诚意正心,保持本色与初心;不偏不倚,力求客观公正;推己及人,大道至简,天下大同……

再纵观近现代中国史,受制于物质、实力之匮乏,大致是一部追求“能够”的历史。目标明确,思想追求统一,则同步伴随着对“必须”的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压抑了丰富的关于“应当”的文化优势,甚至自黑、自我贬损。

直至今日,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硬实力坐二望一,理性经济导向和实力基础叙事也不在话下,早就无需自黑、自我贬损。偏偏自身最强大的,关于“人的应当”的巨大优势,长期、惯性地被压抑。因此,文化之对内教化和对外影响之价值,一直没有发挥好。

如此观之,中华文明的近现代史,与文化复兴、民族崛起的新征程,与河南的苦难史——地域——文化复兴的脉络,大抵一致。

那么,如何实现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

如同她厚重的历史人文、开放的思想、与时俱进的表述与传播,也如同她古往今来习惯背负的使命,河南,正在代表着我们的民族,探索着答案。

祝福你,河南。祝福你,中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河南 文化崛起 地域黑 文化自信 黄河文化 河南卫视 唐宫夜宴 中原文艺复兴 网红 文化理论 Henan Cultural Rise Stereotypes Cultural Confidence Yellow River Culture Henan TV Tang Dynasty Palace Banquet Central Plains Renaissance Influencers Cultural Theo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