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10-01 00:35 广东
按美媒(如上面TWZ网站)报道,美国空军正在折腾所谓武库机的事儿。而这个飞翼机,也很有可能就是正在试飞中的B-21。
说这个话题之前,先说说美国人经常干的一件事。
假定某飞机研发费用为A,前期投资(包括厂房设施、工装夹具)为B,单机生产人工成本为C,单机物料成本为D,单机利润为E,计划采购量F,那么该机的裸机价格组成G应该是G=A/F+B/F+C+D+E。
当该机价格超标时,可能的应对措施包括:
1,针对性改进以求降低C、D,这是最典型最合乎逻辑的措施。
2,拉上更多用户一起采购,也就扩大F,从而降低A/F+B/F。这个典型例子是F-35(JSF),也是美国人常见的反应措施。
3,增加其它功能,提高用户心理价位。打个比方:一个电饭煲300,可能大家都能接受;但涨到1300,可能接受的人就少很多了,这个时候我给电饭煲加个投影仪(玩笑),然后价格涨到2300,是不是就觉得价格顺眼多了?这也是美国经常干的事,而且是其项目成本越压缩越上涨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这个武库机概念提出来,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措施3。换句话说,B-21项目很可能存在严重超支的风险,所以先造势提高国会老爷们的心理价位。刚好在《对B-21的总体印象》中作过悲观的猜测:
最后说一下所谓的武库机。
这个概念不是什么新东西。最早提出是在1970年代冷战时期。当时的改装对象是B-1。冷战结束后,武库机和武库舰概念也曾经喧嚣一时。其本质是(火力不足+钱包不鼓)恐惧综合症晚期弄出来的这么一个“个大皮薄馅多”的玩意儿。最关键的就是缺乏独立作战能力,需要强大体系支持。而由于自身防御能力差,价值又高,战时必然成为重点打击对象。所以武库舰最终发展成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又大幅加强了探测、防御这些功能,结果价格一下子就上去了。至于武库机,2016年正式启动,2021年速龙项目试验成功,算是一个里程碑节点(见《对速龙(Rapid Dragon)系统的看法》)。那时候主要针对对地打击弹药挂载问题。现在B-21加挂空空导弹,不过是旧瓶新酒罢了。至于前面说的问题,B-21一个不少,全都有。在空战网络化、去中心化的现在,搞个移动式的弹药库,成为一个新的中心,到时候不打你打谁?至于唯一的倚仗隐身性能,在全域感知体系下也不是那么可靠的。就算是午夜之锤行动中,美国空军占据绝对优势情况下也不敢拿B-2去搞什么PCA,而是在体系支持下硬突的。这个空战型B-21又能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