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01日 16:17
“掀桌”式反抗:情绪宣泄的代价与克制的力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掀桌”式行为,即通过情绪爆发来应对冲突与压力。从综艺节目到职场现象,再到亲密关系,这种“非黑即白”的沟通方式日益流行,并被赋予“自我觉醒”的光环。然而,作者指出,“掀桌”本质上是一种中断与毁灭,虽能赢得短暂关注,却难以带来长久胜利。文章深入分析了职场和亲密关系中“掀桌”的代价,强调了冷静与克制的重要性,并提出“无限游戏”的思维模式,鼓励人们在复杂的人生旅途中,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冲突,维护长久的关系与发展。

💥 **“掀桌”行为的普遍性与解读:** 文章指出,近年来,无论是职场中的“硬刚摆烂”还是亲密关系中的“一言不合就分手”,公众讨论和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情绪化的表达和“掀桌”式的决裂。这种行为常被解读为“自我觉醒”和“不妥协”的反抗符号,反映了人们面对压力和冲突时的一种集体情绪释放。然而,作者警示,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中断与毁灭,可能带来片刻的掌声,却难以实现长久的胜利。

⚖️ **职场“掀桌”的现实代价:** 在职场中,公开对抗或匿名举报等“掀桌”行为,往往导致事态不了了之或当事人一同离职。强调“情绪正当性”以寻求即时满足,虽然可能获得短期支持,但长期来看会降低被纳入核心项目的概率,因为组织信任建立在可预测性之上。文章引用研究表明,冲突中的对抗性员工比采取协商策略者在晋升机会上存在显著差距。绝大多数“掀桌”行为是情绪积压后的爆发,而非理性权衡的结果。

💖 **亲密关系中的“掀桌”悖论:** 在亲密关系中,“掀桌”的代价更为深远。文章指出,长期关系需要承认差异、接纳不合,并不断摩擦与妥协。完全的理解是一种幻觉,而“掀桌”的机会是有限的。错过了最佳时机,付出的成本会更高。好的感情并非仅是门当户对,更在于相互创造价值、有服务意识,能够像打太极一样有来有回。过于自我的人不适合长期亲密关系,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幸福和健康的重要预测因素。

💡 **“无限游戏”思维与克制的力量:** 文章将“掀桌”视为“有限游戏”的思维,以取胜为目的,而人生更像一场“无限游戏”,目的是将游戏持续下去。成功的职业转型者往往具备较强的“关系维护”能力,他们选择隐忍而非轻易“掀桌”。高段位的博弈者能够“情绪隔离”,区分事件本身与自我价值。经济自由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情绪自由,但文章警惕将“掀桌”浪漫化,强调每一次冲突都应权衡是为解决问题还是宣泄情绪,最终目的是让好处实打实地落到自己身上。不轻易“掀桌”需要理性与克制,好聚好散是成年人的体面。

2023年,综艺《再见爱人4》播出后,嘉宾间频繁的情绪爆发与“我不玩了”式的决裂宣言,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过一阵不小的讨论。

与此同时,职场中“硬刚摆烂”“整顿职场”“00后反向背调”的话题持续升温。《中国青年报》2023年“青年职场情绪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曾经在工作中因为情绪问题考虑过“当场辞职”。

而在亲密关系中,“一言不合就分手”“情绪价值不到位就走人”也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高频表达。

公共讨论中的“非黑即白”,日常生活中一点小事动辄就“举报”……

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集体性的情绪释放。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掀桌子”的方式来回应压力与冲突。甚至被赋予了“自我觉醒”“不妥协”的光环,成为了一种新的反抗符号。

但值得深思的是,当“掀桌”成为流行叙事,掀桌之后的残局又该如何收拾?当把所有的牌都推倒在地时,是否就真的意味着游戏能够重新开始?

实际上,掀桌本质是一种中断与毁灭,它或许能够赢得片刻的掌声,却很难带来长久的胜利。而我们也许低估了另一种更为深刻的能力,那就是不轻易掀桌的冷静与克制。

情绪正义的代价

这些年,我在职场上也目睹过一些敢于“掀桌”的人,不管是公开和上级对抗让对方难堪,亦或是邮件匿名举报同事不端行为,现实中的结果无外乎两种,要么老板想要息事宁人、事情不了了之,要么相关的当事人一并离职。

总的来说,想要搞垮他人还能让自己毫发未损的可能性不大。

而那些所谓的匿名,几乎又等同于“公开”,谁和谁有利益冲突,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与此同时,当事人往往倾向于在事发之后对外强化自己“受害者”的身份,是对方不仗义,自己才硬刚。心理学上将这种行为称作是对“情绪正当性”的强调,个体期望自己能够立即得到认可和回应,否则就会认为世道不公。

然而,这种即时情绪的满足,也在将个体悄然推向另一个困境。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职场情绪管理报告》指出,在职场冲突中,采取公开方式对抗的员工,在短期内可能获得同事的情感支持,但长期来看,其被纳入核心项目组的概率比采取协商策略者要低出约35%。

组织信任是建立在可预测性之上的。一次激烈的冲突,即便事出有因,也会被标记为“高风险行为”。

这里倒不是鼓励大家无底线地忍让。而是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掀桌”行为的背后,都是情绪积压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爆发,偶尔还会加之他人的鼓动,很少是理性权衡后的结果。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年轻人在面对冲突时会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崇尚直接表达,另一方面又常常为冲动做出的决定而后悔。

这项基于全国10个城市的抽样调研发现,有65.4%的受访青年认同“应该勇敢表达不满”,但其中又有58.7%的人承认“事后曾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恰当”。

无论是日本职场文化中的“我慢”,还是中国职场文化中的“中庸”,这些智慧在东方文化中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根基。越是大佬,越是克制,大家也可以去参考下最近粮厂在处理腾总这件事上的做法。

行业圈子不大,很多时候,不轻易掀桌是给别人留余地的同时,也给自己留有了余地。

长期关系的自我悖论

如果说职场中的“掀桌”尚可一走了之,那么在亲密关系里,它的代价和影响可能要远比想象中要大。

大概是因为最近几年人们普遍过得比较压抑,所以大家都懒得再去包容他人,而社交媒体上教普通人“觉醒”的风也愈刮愈烈,倡导年轻人在面对感情时,只要感到不被理解或者是付出不对等,就应该选择及时止损、决然退出,否则就是“没有觉醒”。

我也是在30岁之后,才开始对亲密关系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如果你只是想要一段短期的关系,那么无论是情感还是金钱,都可以随意索取。而一旦想要步入长期关系,那么本质上就要承认双方的差异性和接纳“不合”,需要不断地接受摩擦和妥协。

人类学家项飙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一次专访时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现代社会将感同身受视为关系的基础,但事实上,完全理解本来就是一种幻觉。

其次,正常人的亲密关系是没有几次“掀桌”的机会的,20多岁的时候,你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可以为了赢得一时的尊严选择“掀桌”,但有些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有时间窗口期的,比如高考、比如婚育,不是不能,门一直都是敞开的,只是错过之后付出的成本要高很多。

再者,很多人以为一段好的感情就一定是收入、社会地位都旗鼓相当、门当户对,实际上这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有一方在无条件地忍让,而是能像打太极一样有来有回,今天你心情不好我让你一步,明天我心情不好你能不能也让我一步,你图我能给你情绪价值,我图你能给我成长支持,说好听点叫做彼此创造价值,说直白点就是互相要有服务意识。特别自我的人,是不太适合步入长期亲密关系的。

我不否认有人真的可以不需要亲密关系,这个时代里想饿死真挺难的,谁离了谁都能活。但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强大的内心和充足的物质资本进行支撑的普通人,那么建立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可能是你中老年时期获得与这个世界连接最简单的方式。

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85年的“成人发展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预测幸福和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桌子可以换饭局不能停

掀桌子本质上是一种“有限游戏”的思维,目标是以取胜为目的,所有的商战、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本质上都是在玩“有限游戏”。

但人生,更像一场“无限游戏”,目的是把局玩下去,而不是赢一次。这个概念源自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的著作《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无限游戏的参与者,不追求胜利,而是追求更多的游戏可能性。

在现实中,这种思维的差异会决定不同的生存策略。

以职场为例,智联招聘2023年发布的《35岁+职场人群转型趋势报告》显示,在成功实现职业转型的35岁以上人群中,有81.3%都具备较强的“关系维护”能力。我想他们未必就真的就没有遭遇过职场的不公,只是选择隐忍留在了桌子旁。

2021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在著作《Influence, New and Expanded: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中写道,高段位的博弈者往往具备很强的“情绪隔离”的能力,也就是能区分“事件本身”和“自我价值”,避免将一次挫折等同于个人失败。

现实中,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和手上资源的积累,对“失去”的敏感度是会自然下降的,自己不会轻易地掀桌,也不会太在意别人是否掀桌。

经济自由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带来情绪自由的,哪怕是你把桌子掀了,对方依然能找到新的桌子,或者是自己重新搭一张。

我们倒也不必赞美隐忍,只是需要警惕将“掀桌”浪漫化的这种行为。每一次冲突,都应该先静下来问问自己,我这么做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宣泄情绪;我想得到什么,还是说仅想让对方付出代价……还是要多做权衡,要让好处实打实地落到自己身上。

掀桌子容易,不掀桌子才难,因为它背后暗藏着理性与克制。江湖路远,山不转水转。别轻易掀桌,因为桌子可以换,但饭局不能停。好聚好散,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情绪管理 职场 亲密关系 沟通技巧 心理学 自我成长 冲突解决 克制 理性 有限游戏 无限游戏 掀桌 Emotional Management Workplac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Skills Psychology Self-Growth Conflict Resolution Restraint Rationality Finite Game Infinite Game Flipping the Table
相关文章
性感小脑瓜:我觉得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 我很真心很珍…
“母亲节不想要礼物,只想要放假”
Meta或将关闭企业通讯应用Workplace
逃离
大厂人啊,其实个顶个的优秀,都是考出来的学霸。学霸最大的特征是擅长考试,习惯同辈竞争,肌肉记忆了。但是做生意,是交朋友不是打败谁。 我从职场出来最大的...
情绪起伏大怎么办? 我觉得情绪起伏大本身,不一定构成问题吧?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个时期多巴胺分泌就是很旺盛。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样很...
看到胖猫事件里有个细节,就是这俩人一直在分分合合。 暴言,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碰上这种三天两头提分手的对象,甭管对方腰缠万贯还是貌若天仙,如果屡次沟通都没...
刚在微信读书打开阅读《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书的扉页写着:“人生中的事分为两类,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 不能控制的包括:已发生的事,你的记忆,别...
很多人问我怎么寻找自己的北极星。答案是四个字:格物致知。 意思就是,你需要不断自问自答,探究你自己的问题。 探究的方向有两个:1️⃣ 你在恐惧什么?2️⃣ ...
猴子心态VS僧人心态 Monkey Mind:被细节困扰 过度思考 抱怨比较批评 短期满足 苛刻专权 自我中心执迷不悟 被愤怒等情绪掌控 寻求应急之道 Monk Mind: 专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