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途牛牛头条 10月01日 15:15
创新药投资逻辑切换:从BD预期到商业化落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创新药投资逻辑从过度依赖BD(医药对外授权)预期向商业化能力落地的转变。回顾了过去一年创新药牛市中BD交易的核心驱动作用,并指出随着BD交易的常态化和金额增大,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贬值”。文章强调,所有事物皆有周期,投资者应顺应周期变化,为投资逻辑的切换做好准备。作者认为,下一个投资共识可能出现在被忽视的商业化环节,特别是国内市场的潜力。虽然国内市场面临“灵魂砍价”等挑战,但考虑到药品研发成本前置,国内销售依然能为药企带来可观收益,并构成其基本盘,从而降低后续研发压力。因此,建议投资者在关注潜在BD标的同时,也应发掘在国内市场商业化放量的潜力公司,这可能预示着下一波医药投资浪潮的到来。

📈 **BD预期驱动的创新药牛市正在降温**:回顾过去一年,跨国药企的BD(医药对外授权)交易是创新药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然而,随着BD交易的常态化和合同金额的不断增大,BD交易在投资者心中的价值正在“贬值”,预示着“BD为王”的投资逻辑可能面临变局,投资者应为投资逻辑的切换做好准备。

🔄 **投资逻辑将从研发预期转向商业化能力**:文章指出,创新药的商业模式尚未完全跑通,融资是其生存的关键。BD交易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在特殊时期(如美元加息)尤为重要。但随着能够创造稳定现金流的创新药企增多,BD不再是唯一途径。作者预测,下一个投资共识将出现在被忽视的商业化环节,尤其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现金流积累,这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新标杆。

🇨🇳 **国内市场潜力被严重低估**:当前市场对国内创新药商业化预期普遍较低,甚至视为“鸡肋”。文章认为这种观点过于极端。考虑到药品研发成本前置,国内市场的销售对于药企而言是多多益善,能够实现显著放量的药企仍值得关注。国内市场的稳定增长是许多药企的基本盘,能显著降低后续研发压力,其前景被严重低估。

💡 **寻找商业化放量的潜力公司**:基于以上分析,作者建议理性投资者在关注优秀潜在BD标的同时,应积极寻找那些正在国内市场商业化取得显著放量的“潜力”公司。这预示着中国创新药投资将迎来新的趋势,即从研发驱动转向以商业化落地为核心的价值评估。

来源:锦缎硏究院
作者:林药师

前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创新药BD出手的传闻又起。

回顾近一年的创新药牛市,诱发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真实跨国药企(MNC)的连续BD预期:从最早的康方生物,到后来的 科伦博泰生物-B (06990.HK) ,再到 百利天恒 (688506.SH)三生制药 (01530.HK) ,这些创新药“当红炸子鸡”的崛起全部与大额BD交易相关。

对于创新药“BD为王”的核心逻辑,我们十分认同:BD交易将成为创新药投资的核心主线。

当初判断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我们万分欣喜的同时,也深知“真理掌握着少数人手中”的道理。当BD预期已经释放的足够充分,甚至药企开始预告式BD的时候,就说明核心投资逻辑的“变局时刻”已经开始悄然酝酿。

创新药的鬼故事不一定能落地,但投资者却应该提前做好医药投资逻辑切换的准备。

01、万物皆周期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逃不出“周期”二字。当投资者读懂了周期,也就读懂了投资。

股市由衰转盛是周期的原因,同样投机泡沫的破裂亦是周期所带动。对于投资者而言,永远不要与周期作对,而是应该学会将周期的力量转化为己用。

BD预期,是这轮创新药牛市的核心诱因,受益于此很多药企的市值持续攀升,毕竟BD能够让处于研发中的管线提前变现,这对于缺少资金的初创药企而言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创新药产业应该合作共赢,因此我们认为BD持续释放的大趋势不会轻易改变。

但当BD交易数量越来越多,合同金额越来越大,其实潜移默化会造成一种情况,那就是投资者决策阈值的提升。BD刚兴起的时候,首付款破1亿美金就已经能够让投资者欢呼雀跃,而现如数亿美元首付款的BD交易比比皆是,其实无形之中BD交易在投资者心中的价值是在“贬值”的。

也就是说,虽然BD依然可以给药企带来诸多益处,但终有一天投资者会不再以BD作为交易决策的核心逻辑。“BD为王”的逻辑注定会逐渐淡化,并且在投资者的争议之中找到新的投资主线。

当然,投资主线的淡化并不意味着BD交易将不再受到认可,重磅的临床管线,亦或是持续性的平台型BD交易依然足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但绝不会出现如今这样BD驱动一切的情况。所以投资者对于BD的关注应该适当降温,并做好达成新共识的准备。

02、下一个共识会出现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在这里我们的分析权当抛砖引玉。

想要尝试分析一个事物,还是要从它的本源出发。药品的本源在于他是一种商品,药企是供给者,患者是需求者,二者价值交换才完跑通了商业模式。其实世界上的各大MNC都是基于这一商业模式存在的,通过建立成熟的创新药管线矩阵来获得现金流,并再次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从而进入正向循环。

但同时,药品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最大的成本项不在于制造端,而在于更加前置的研发端。一款药物的研发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这对于刚起步的企业而言难度极大,而且药物研发还有很高的失败概率,再度增加了创新药研发的风险。

由于我国创新药产业起步较晚,在2016年之前几乎都没有成熟的创新药公司,因此大部分的创新药公司是基于融资存活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传统药企或中药企转型而来。可以说绝大多数创新药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暂未跑通,并不能依靠产品矩阵产生持续现金流来供给研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融资就成为现阶段创新药公司最为关键的事情。

从2021年开始,在美元加息浪潮的冲击下,创新药企融资陷入瓶颈。这种情况下,能够提前锁定管线现金流的BD就成为难得的融资手段,这也是为何BD交易逐渐成为主流的原因。

但这仅是特殊时代下的极端情况,当能够创造稳定现金流的创新药企逐渐增多,BD就不再是中国创新药企的核心途径了。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的商业化环节或将存在较大“预期差”。

企业的商业化能力并不能速成,需要管理层一点一点的进行打磨,从而逐渐提升效率,最终实现现金流的积累。这不仅考验企业的研发实力,更考验企业的经营能力。

尤其当药企经营现金流能够长期覆盖研发成本时,也就说明企业即使不活的融资也能独立生存下去,真正实现企业内生生长。从研发预期,向商业化成绩落地,这将是中国创新药投资的大趋势。

03、被忽视的国内市场

考虑到目前能够真正实现产品出海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国内市场其实还是大多数药企商业化的核心市场。受制于灵魂砍价,让国内市场商业化预期骤然降低,甚至有很多投资者将中国市场视为鸡肋。

这种观点其实过于极端。考虑到药物核心的核心成本项都在于研发端,其实单纯从商业化环节而言,药企是很难亏本的。因此在研发成本早已前置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药物的销售当然是多多益善,即使暂时无法与海外市场相比较,但那些能够实现显著放量的药企仍值得关注。

实际上,一款药物的商业化能力,无非就是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两大块。能够在海外市场放量固然很好,但不确定因素较大,而且很多管线的国际权益已经被BD给了MNC,因此能够在国内市场“稳稳的赚”,其实就是一种成功。

中国市场的商业化前景不仅不是“鸡肋”,甚至还是很多药企的基本盘。当本地商业化能够实现稳定增长,其实就能显著降低药企后续的研发压力,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

现阶段,研发BD预期被过度放大,市场商业化预期被严重忽视,尤其国内市场被严重看衰,这显然并不合理。基于此,理性的投资者在关注优秀潜在BD标的时,亦应该寻找那些正在国内市场商业化放量的“潜力”公司。

这或许就是下一波医药投资浪潮的序章。

编辑/rice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创新药 BD 商业化 投资逻辑 周期 国内市场 医药投资 Innovative Drugs BD Commercialization Investment Logic Cycles Domestic Market Pharmaceutical Investm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