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09-30 00:01 广东
央视已经就此做了科普性的解说。下面从个人的角度来聊聊。
在说从歼35到歼35A变了什么之前,先说说什么不能变或者变动尽量小。
1,基本承力结构、传力路线不能变
这个变了,跟重新设计一架新飞机也没啥两样了。从外观表现来看的话,就是:翼身连接接头、平尾转轴位置不能动。
如下面的米格31翼身接头
比如下面的歼35平尾转轴
2,重心、机翼焦点移动尽可能小
这俩的关系直接影响静稳定度,进而影响飞控设计。而重心移动还可能影响起落架位置。如果重心后限移动到最大允许位置之前/后,那就真的要命了。到那个时候要不想大改的话就只能加配重。这是要尽量避免的。
在此限制下,再来看看什么必然变。
1,取消机身结构功能性加强
包括:前轮牵引传力引起的前机身结构加强,着舰钩传力引起的后机身结构加强
2,取消机翼折叠带来的结构加强
3,取消着舰要求带来的前/主起落架结构加强
4,削弱滑弹兼容带来的低速性能要求,机翼面积减小。但采用什么方式减小是个问题。在前述限制条件下,结合公开照片来看35A很可能采用等比缩小机翼的方式,以保持机翼焦点尽可能不变。
5,为适应机翼面积减小,为保持平尾容量基本不变,平尾面积适当减小。而陆基型平尾容量实际还可以再减小一些(也就是平尾面积再减小一些),因为没有舰载型那么苛刻的低速操纵效率的要求。
以上必变的因素带来的影响就是飞机重量的减轻和阻力的减小。最理想的当然是重量减轻部分在刚好均匀分布在重心两端,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必然带来内部结构、设备位置的局部调整,以满足重心基本不变的要求。
细节的背后
最近的高清照片显示,35和35A的主起落架舱盖外形存在明显差异。简单来说,35舱盖采用大锯齿轮廓(绿色),35A舱盖则采用小锯齿轮廓(红色)。
一般来说,大锯齿轮廓隐身特性更好,但重量稍重;小锯齿轮廓则相反,重量较轻,但对RCS的贡献相对大锯齿要大一些。据此推测,似乎舰载型对隐身性能的要求要高于陆基型?再进一步推测,双方的作战需求存在差异,或者说舰载型的预想作战环境更加严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