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观看当代艺术展览时,我心里常常会浮现这个疑问:当代艺术的本质是阐释吗?
古典艺术往往能够展现出直观的美和震撼,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即使不阅读任何文字说明,它们也能直接打动观众。而当代艺术通常并不以形式上的“美”来直接打动人,它们可能是一堆碎石子、一张棋盘、一台旧电视机,或者仅仅是一张写着几行字的纸条,看起来就像是普通人也能完成的“作品”。
当代艺术往往依靠背景、观念和文本来支撑意义,如果没有墙上的展签说明,观看者很难立即捕捉到它们背后的深意,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判断眼前的东西究竟是不是艺术。阐释,似乎成了进入当代艺术的“钥匙”。
上周,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的年度特展“偶然!激浪派!”开幕,在观展过程中,这个问题又一次浮现出来。激浪派的作品几乎是依赖阐释的典型:用最简单的物件和行为,靠背后的观念来支撑意义。不过,激浪派重视日常物件和观念阐释的特征,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颠覆、反叛和进步精神。
激浪派(Fluxus)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欧美,活跃于60年代至70年代,是艺术史上最具先锋性与反叛精神的流派之一。它继承了一战时期达达主义“反理性”的精神内核,同时尝试以更彻底的姿态打破艺术与生活、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激浪派群体的诸多成员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们来自化学、经济、音乐、设计、人类学等领域,试图打破艺术创作的专业壁垒。
受到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影响,大多数激浪派艺术家以反商业和反艺术为己任,强调概念而非成品的重要性。他们反对把艺术神圣化为美术馆里的孤芳自赏之物,主张“人人皆可为艺术家”。他们故意用极其普通的物件和日常行为,来挑战“什么才算艺术”。他们想要表达的是,艺术不必是昂贵的画布与雕塑,日常的盒子、衣架、游戏,甚至沉默与呼吸,都能成为艺术的载体。
小野洋子在卡耐基音乐厅的行为艺术作品《切片(Cut Piece)》是激浪派运动的一个代表作。她静静坐在台上,邀请观众轮流上台从她的衣服上剪下一片布料,最后有人剪断了她的内衣肩带,让她不得不抬手遮挡胸部。整个过程并不复杂,但其中的身体、遮掩、暴露、观看等元素实际上是对性别权利关系的揭示,对观众凝视的反思。
此次西岸美术馆的“偶然!激浪派!”展览由法国蓬皮杜中心策展人费雷德里克·保罗(Frédéric Paul)策划,共包含超过200件馆藏真迹。展览分为11个章节,从精神源流、发展脉络与创作核心等,完整追溯了这一20世纪极具先锋性和颠覆性的艺术流派,并延展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对艺术边界等议题的思考。
“谱系”“他们如何相遇”“究竟何时发生”前三个章节回溯了激浪派如何继承达达主义,并在跨界实验者的聚合中成形;“事件乐谱”部分展示了大量文献档案,还原激浪派全球传播的时空网络。展览后半部分则通过“平凡生活”“盒中之盒”“国际象棋与其他游戏”“无限时空”“保持沉默”“演绎,展示”“破译”深入激浪派的内核;最后以“进入出口”章节收尾。
展厅中的作品许多都是日常物件或行为的再创造,比如乔治·布莱希特的《三种布置》,用墙上置物架、衣帽架和白色椅子,以及放置在它们上面的日常物品,构建为一种“乐谱”。其中的部分物品是开放性、可更换的,布莱希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最平凡的生活物件转变为艺术事件。
中国艺术家耿建翌的作品《两个四拍》《穿衣的一个七拍》《鼓掌的一拍》则用艺术的方式分解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肢体行为,将人走路、穿衣、鼓掌等动作拆解为细致的步骤,用复印图片拼贴呈现于木板上。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乔治·布莱希特的作品《罗伊·利希滕斯坦之手》——一个木制画框里随意装着一些票据和纸币,右上方的背景是一只张开的手掌,看起来与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票据收纳和展示方式颇为相似。
在激浪派的作品里,作品本身的物质性和形式往往是简单的,只有结合阐释才能获得丰富和深刻。没有文字说明,一堆棋子只是棋子,而有了说明,它可能象征着冷战格局、社会秩序或随机性。阐释为作品赋予了思想的重量。
但我也不免想到,在激浪派之外,如今是否有更多的艺术作品正在越来越依赖于阐释?可如果艺术作品完全依赖阐释,它还是艺术吗?观众究竟是在欣赏和体验艺术本身,还是只是在阅读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思想?
事实上,除了观念艺术带来的当代艺术向观念转向的趋势之外,博物馆和现代展览体制的变化也强化了这一趋势。
18世纪至19世纪,艺术进入博物馆体系,随后,策展人角色逐渐崛起。他们负责策划展览的主题、挑选展品,将艺术作品分类并放入特定的叙事中,通过说明和导览等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传达给公众。策展人作为“第二作者”,往往主导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方向。展览由此逐渐成为作品和阐释的整体,它不只是艺术作品的集合,而是策展概念的演绎。
阐释拓宽了艺术的可能性,让艺术能承载复杂的思想。对激浪派来说,阐释是不可或缺的,它用日常的物件和行为构成了对体制和艺术边界的挑战。但如果艺术作品过度依赖阐释,可能沦为一种概念的包装形式。
对我来说,真正打动我的作品往往能在文字阐释之外就产生直接冲击或共鸣,让人感受到美或荒诞。不过,当代艺术的张力,也正存在于阐释与作品本身之间。它既需要观念的支撑,也需要保留直击人心的力量。而观众的困惑、疑问和思索,本身就是艺术的一部分。
展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单元“偶然!激浪派!”策展:费雷德里克·保罗(Frédéric Paul)展期:2025年9月26日 – 2026年2月22日时间:11:00 – 18:00地点:西岸美术馆 展厅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