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9月30日 10:14
王健林与万达的时代落幕:从“小目标”到被限制高消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回顾了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及其企业从巅峰走向低谷的历程。曾以“一个亿是小目标”名言闻名的王健林,如今却因债务问题被法院限制高消费。文章分析了万达集团在2016年达到顶峰后的转型困境,以及2017年大规模资产甩卖的无奈。尽管万达商管在2024年上半年表现尚可,但旗下上市公司万达信息却在2024年出现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亏损严重。作者将王健林的经历视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沉浮的缩影,并结合“均值回归”和“反脆弱”理论,阐述了经济周期、市场规律以及企业过度依赖单一模式的风险。文章最后指出,王健林的故事也映射了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变故时可能遭遇的困境,并强调了对周期和风险的敬畏,以及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应有所准备的重要性。

🏢 王健林与万达集团曾是中国商业巨头,但如今面临困境。2025年9月,王健林及其法定代表人身份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同时万达集团和万达地产因欠债被强制执行1.86亿元。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曾经“一个亿是小目标”的辉煌已成过去。

📈 万达集团的顶峰出现在2016年,当时收入近2550亿元,总资产近8000亿元,拥有庞大的万达广场网络。王健林也因此成为“首富”,其言论备受瞩目。然而,高杠杆的扩张模式难以为继,2017年万达被迫进行大规模资产甩卖,包括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这被认为是“断臂求生”和转型的开始。

📉 尽管万达商管在2024年上半年业绩尚可,但旗下上市公司万达信息却在2024年出现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亏损6.86亿元,显示出“万达系”整体的松动。这反映了企业在经济周期和市场变化中的脆弱性。

🔄 文章将王健林的经历与“均值回归”理论联系起来,指出任何过高的增长最终都会回归平均水平,经济并非永远高速增长。同时也提到了“反脆弱”理论,强调真正的强大在于逆境中的生存能力,过度依赖单一模式会增加脆弱性。

💡 王健林的故事不仅是富豪落魄的谈资,更是对普通人的警示。它提醒人们要敬畏经济周期,为风险做好准备,在顺境时留有后路,在低谷时不放弃希望。过度乐观和低估风险可能导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正如王健林“小目标”的塌陷,与普通人面临的困境本质上一致。

文 | 冷眼观天

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一条消息在财经圈传开了。

企查查的信息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它的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法院限制高消费了。

同一件事里,万达集团和万达地产还因为欠债,被法院强制执行了一点八六亿元。

那个曾经站在中国商业最顶端,张口就说“一个亿是小目标”的人,如今被写进了执行名单。

一个时代的句号,就这么落在了裁定书上。

——

回头看看,王健林和万达走过的路,像一条抛物线。

二零一六年,是那条线的最高点。

那一年,万达集团收入两千五百四十九点八亿元,总资产快到八千亿元,员工十三万人,全国二百八十座万达广场像金字塔一样扎在各个城市。

那真是个黄金年代,王健林的名字和“首富”绑在一起,他讲话,台下坐的都是认真记笔记的人。

万达广场开到哪儿,哪儿就成了新中心。

那时候,他说话的底气特别足,好像整个经济的节奏,都由他来掌控。

那时候,我们大概都和王健林同样的心情。

扛着百万甚至千万的房贷,眉头都没皱一下。心里笃定得很。房子只会涨,不会跌;工作嘛,跳个槽,薪水翻倍是常事。日子看着紧,可未来敞亮,仿佛只要踩准节奏,财富就是一条笔直向上的线。

——

可转折来得太快,就像一场龙卷风。

二零一七年七月,一场万达清仓大甩卖开始了。

十三个文旅项目、七十七家酒店,分别卖给了融创和富力。

外面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断臂求生,也有说这是转型轻资产。

但谁都明白,这是没办法的事。

高杠杆撑得太久,钱链子绷到了极限。

卖出去的不只是项目,还有万达曾经的气势。

那一年,万达的“元气”确实伤了。

虽然二零一八年财报说利润回到了卖之前的水平,可那更像是短暂回稳。

真正的麻烦,藏在账本深处,藏在商业地产越来越难变现的现实里。

——

到了二零二四年,万达商管交出一份看着还行的半年报:收入二百四十四亿元,比去年涨了百分之七;归母净利润六十七亿元;总资产五千九百二十一亿元。

数字还在,但已经没了当年的气势。

更让人唏嘘的是二零二五年公布的万达信息(6.890, -0.16, -2.27%)股份有限公司业绩:二零二四年收入二十一点一亿元,比去年少了百分之十八点一九,亏了六点八六亿元。

一家上市公司,从赚钱到亏钱,就几年时间。

不只是数字下滑,是整个体系在松动。

曾经的“万达系”光环,正在一点点褪去。

——

王健林当然不至于因为这次限消,就彻底趴下,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但是,曾经的高峰,应该是再也回不去了。

前一阵子老王的照片和视频传出来,他头发花白稀疏,身形保守,眼神里没了当年那种锐利的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沉的疲惫。

说话时语速慢了,动作也缓了,再不见当年挥斥方遒的气势。不是简单的老去,是一个人被现实反复捶打后的松弛与沉默。

老王这一辈子,像一部浓缩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沉浮录。

从部队转业,从零开始,在房地产最火的年头抓住机会,把一个小公司做成全国巨头。

老王敢想敢干,敢砸钱,敢说话。

他说“先定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这话成了网络热词,也成了他的标签。

那时的老王,站在山顶,往下看。

可谁能想到,几年后,他会因为一点八六亿元的债务被法院执行,被限制坐飞机、住星级酒店。

“小目标”,现在回头看,竟有点命运开的玩笑。

——

人这一生,爬到高处之后,往往就开始往下走。

王健林不是个例,他是很多人的影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阶段达到自己的顶峰——工作顺利,家庭安稳,信心满满。

可顶峰之后呢?身体不如从前,机会变少,竞争更激烈,外面环境说变就变。

王健林曾以为万达能一直扩张,能靠一个模式吃一辈子。

可经济规律不讲情面,市场不认名气。

再大的企业,也扛不住周期的碾压。

——

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规律。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均值回归”。

意思是,任何特别高的增长,最后都会往平均水平靠。

均值回归不是惩罚,是修正。

它告诉所有人,没有永远的高速增长,没有不破的泡沫。

王健林的“小目标”思维,其实是线性外推——以为过去能闭着眼挣一个亿,以后就能一直挣。

可现实是,经济是波动的,行业是有周期的,企业是会老的。

——

再往大了说,这不也是社会发展的写照?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也有它的高峰和低谷。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

很多人像王健林一样,在浪潮里起来。

可现在,人口红利没了,投资越来越难见效,增长模式必须换。

过去靠土地、靠基建、靠借钱扩张的路,走不通了。

整个社会都在经历一次“均值回归”。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扩张到收缩,乐观到冷静。

王健林的今天,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转型期的缩影。

他代表的那一代人,曾是增长的引擎,现在却成了调整的一部分。

——

更深层看,这其实是“反脆弱”理论的现实版。

纳西姆·塔勒布说,真正的强大,不是顺风顺水时多风光,而是在逆风时能不能活下来。

当一个企业太依赖一种模式,太相信自己能控制一切,反而变得脆弱。

一旦环境变了,整个系统就晃得厉害。

而真正的“反脆弱”,是能在打击中站起来,像竹子一样,弯了还能弹回去。

王健林被限消,当然不是终点,但至少说明,他和万达还没完成这种转变。

——

普通人看到王健林被限消,第一反应可能是感慨,或者当个笑话看。

可仔细想想,他的命运和我们差多少?

我们谁没在工作上拼过命,谁没为一个项目熬过夜?

我们谁没想过财务自由,没想过人生巅峰?

可生活总会出其不意。

一场病,一次裁员,一次投资失败,就能让所有计划打乱。

王健林的“小目标”塌了,和普通人房贷断供、创业失败,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都是理想撞上现实,都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风险。

我们,或许都在为曾经的过度乐观乃至亢奋,还债。

——

所以,王健林的故事,不该只被当成富豪落魄的谈资。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的可能结局。

它提醒我们,不管站得多高,都要对周期有敬畏,对风险有准备。

风光时,别忘了留条后路。

低谷时,也别彻底放弃。

被限消的王健林,也许正坐在办公室里,盘算着下一个“小目标”。

这一回,他大概不会再那么轻松地说出口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王健林 万达集团 均值回归 反脆弱 中国民营企业 经济周期 商业地产 企业转型 Wang Jianlin Wanda Group Mean Reversion Antifragility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Economic Cycles Commercial Real Estate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