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9月30日 09:41
绝味食品因财务数据虚假被处罚,揭示加盟模式的潜在问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日,知名卤味品牌绝味食品因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被证监会处罚并戴上ST帽子。此举引发市场对“反向造假”动机的猜测,有观点认为是为了平滑业绩或涉及高管侵占,但更可能的情况是会计准则理解的技术性问题。绝味依赖的“中央工厂+加盟门店”模式,特别是装修业务,是总部与加盟商利益交集点,可能存在隐性利润空间。此次事件也暴露了绝味加盟模式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后遗症,在消费降级和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其门店数量大幅缩减,市值蒸发严重。整个卤味行业正经历“冰河期”,绝味食品面临的困境是系统性挑战,未来自救之路仍充满挑战。

💰 **财务数据虚假记载与处罚**:绝味食品因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在1.64%至5.48%之间,累计少计超7亿元。因此,公司被证监会处罚,并被要求改正,同时对相关高管也进行了处罚,共计罚款850万元。公司股票被冠以ST标识,日涨跌幅限制缩至5%。

🤔 **“反向造假”动机探究**:市场对绝味“藏富”行为的动机存在多种猜测,包括平滑业绩、隐藏真实增速,以及装修款通过加盟商委员会流转最终流入高管腰包等。但文章分析认为,平滑业绩动机不强,且处罚额度与恶意造假程度不符。更可能的情况是,监管部门将其认定为会计准则理解的技术性问题,而非主观恶意的财务欺诈。

🏠 **加盟模式与装修业务的利益链条**:绝味食品以“中央工厂+加盟门店”的轻资产扩张模式著称,1.5万多家加盟店是其核心资产。装修业务是总部与加盟商之间最大的利益交集点之一,通常通过“总部统一设计、统一招标、指定供应商”的方式进行。行业内普遍存在报价高于市场价的差价,形成隐性利润,部分品牌甚至将装修公司置于上市公司体系外运营。绝味未将装修款列为主营收入,可能是在IPO时认为其不属于上市公司经营业务,而是加盟商之间的互助行为,以此进行体外循环和灵活的利益分配。

📉 **加盟模式的扩张隐患与行业困境**:绝味快速崛起的加盟模式在消费降级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成为其面临巨大隐患的根源。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绝味已关闭超过5000家门店,占总数近三分之一,市值蒸发超500亿。整个卤味行业正经历“冰河期”,营收下滑,合同负债下降,单店经营效率恶化,加盟商拿货积极性下降。绝味是四大卤味巨头中收缩最猛的品牌。

💡 **“绝味plus”新尝试与行业自救**:面对行业困境,绝味食品推出全新门店形态“绝味plus”,定位为新式卤味休闲小吃店,拓展了炸卤、小吃、甜品、酒饮等多个品类,试图从“买卤味”转变为“逛潮流空间”,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对场景体验和情绪价值的需求。尽管这种探索并非绝味独有,但其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仍是未知数,在多重压力下,绝味的困境反转之路任重道远。

文 | 财经无忌,作者 | 萧田

谁也没有想到,“鸭脖大王”绝味食品的人设会在一夜之间崩塌。

几天前,绝味食品公告,称因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所以被证监会处罚。

9月23日,绝味食品正式戴上ST帽子,股票简称变更为“ST绝味”,日涨跌幅限制缩至5%。

当其他企业的信披违规大多数是因为虚增营收时,绝味食品却直接来了一个反向操作,玩起了“藏富”的戏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符合逻辑。但深层次上来说,这件事本身就已经透露出不寻常的诡异。

那么,绝味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是什么,它又透露出一个什么信号?

反向造假背后的几种假设

湖南证监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透露了更多细节:

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各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和1.64%。累计测算显示,涉事期间合计少计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

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决定对绝味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

对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

对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罚款;

对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罚款。此次处罚共计850万元。

关于绝味食品“反向造假”事件的动机,市场上有不同猜测——

有人说是绝味为了平滑业绩,隐藏真实增速,为未来业绩释放预留空间,这一说法带有明显的“上帝视角”,其实站不住脚。

因为从数据上看,在绝味虚构业绩的2017-2021年期间,绝味保持稳定增长,当时并没有特别强的平滑动机;而且装修收入在绝味体量里占比不大,平滑业绩作用有限。

另一个说法,绝味的加盟门店装修由总部统一外包或指定供应商,装修款通过加盟商委员会账户流转,最终流入了高管们的腰包。

不过,从以上的处罚结果来看,如果真的涉及管理层侵占或恶意造假,这个处罚额度又太轻了。

在财经无忌看来,更可能的一种假设是,监管认定这是一个会计准则理解的技术性问题,而非主观恶意的财务欺诈。

众所周知,作为卤味行业的“加盟模式鼻祖”,绝味凭借“轻资产扩张”策略一度登顶行业市值榜首。绝味长期依赖的“中央工厂+加盟门店”扩张模式,1.5万多家加盟店就是绝味最核心资产,而装修业务恰恰是总部与加盟商之间最大的利益交集点之一。

在特许经营模式中,装修费往往是比加盟费更大的利润来源。绝味对加盟店实行“总部统一设计、统一招标、指定供应商”的装修模式,要求加盟商每四年进行一次门店装修。

行业内的普遍做法是,总部推荐“指定”装修公司,报价通常比市场价高出20%-30%,这个差价就是隐性利润。许多加盟品牌更是直接把装修公司放在体外,由实控人另设公司运营,利润完全不进上市公司体系。

从绝味的招股书来看,公司明确列示的收入类别中只有“加盟费管理收入”,并未提及装修款。这说明在IPO时,公司和中介机构都认为装修业务不属于主营收入范畴。

据媒体报道,这种理解在当时可能是行业共识——装修款由新加盟商支付给加盟商委员会(一个自治组织),再由委员会统一安排装修,这更像是加盟商之间的互助行为,而非上市公司的经营业务。

如此一来,绝味可以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处理装修费,既可以给加盟商在账面上“减负”,降低其加盟成本,又能在私下进行更灵活的利益分配。这种看不见的补贴和返利,比明面上的优惠政策更有操作空间。

换句话说,无论是主观恶意,还是无意为之,这都是绝味加盟模式快速扩张的后遗症。

加盟大师的“困与乏”

绝味今日危机的源头直接指向了它迅速崛起的利器——加盟模式。

卤制品门槛不高,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且单店的销售辐射半径不大,因此,规模就成为了卤味品牌们比拼的核心壁垒。而加盟为主的商业模式正是扩大规模的最好选择。

在业内,四大卤味巨头几乎都采用了加盟模式,但区别于其他三家,绝味创新性地设计并推行了一个组织叫“加盟委员会”,在全国划出了128个战区,让加盟商们当战区委员,最高级的加盟商委员可以参与公司的核心讨论,而最下沉的加盟商委员可以管理和指导战区里的门店。

在财经无忌看来,过去的连锁品牌开放加盟,为了更好的管控加盟商,许多品牌都直接将加盟商视为“下属”。这样简单粗暴的强硬管控,在加盟浪潮愈演愈烈的情况之下,显然是不利的。

全球巨头肯德基曾提到过一个关于加盟商的看法,“加盟商提供企业主要的利润;加盟商不成长,肯德基就不会成长;加盟商输了,肯德基也会输;加盟商赢了,肯德基也会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味已经提前一大步认识到加盟商与品牌是利益共同体,品牌与加盟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也是为什么绝味食品此前扩张速度令行业惊叹——2019年实现“万家门店”壮举,达10954家;到2023年底,门店数量更是达到15950家的高峰。

然而,这种狂飙突进的扩张模式也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在当下消费降级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盘子越大,受到的冲击也会越大。

财经无忌就曾在《绝味食品被投资绊倒》中提到,作为卤味赛道唯一的万店连锁品牌,绝味扮演的应该是“鸭先知”的身份。它早就应该意识到行业趋势的变化,并通过提质增效、精耕细作,裹紧衣服过冬。事实是,绝味的嗅觉还略显迟钝。

反观周黑鸭通过提升单店运营效能,带动平均单店销售额有效增长,使整体收入降幅得到控制;煌上煌也通过在原材料价格低位时加大采购力度,拉低部分主要原材料的加权平均成本,实现了净利润的逆势增长。

这两家企业的“增利不增收”策略,与绝味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窄门餐饮数据,截至今年9月8日,绝味鸭脖门店数量为10838家,而在2023年年底门店数还有15950家,短短一年多,已经关店5112家店,差不多减少了三分之一。

而同一时期的周黑鸭、煌上煌和紫燕百味鸡,各关店952家店、1599家店、798家店,四家卤味巨头,合计关店8461家。

也就是说,绝味是四大卤味巨头中收缩最猛的。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更为激烈,这里面跌最狠的也是绝味食品,最高点股价102.37,现在只剩13.39元/股(截止到9月26日),当前市值在81.2亿,市值已经蒸发了500多亿。

这家卤味行业风光无两的“鸭脖大王”或许是真的困了、乏了。

“冰河时期”如何自救?

客观而言,绝味食品当下遇到的外部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卤味行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卤味行业三大企业营收均呈下滑态势:绝味食品营收28.20亿元,同比下降15.57%;煌上煌营收9.84亿元,同比下降7.19%;周黑鸭营收12.22亿元,同比下降2.9%。

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卤味品类市场规模为1573亿元,同比增速仅为3.7%;预计2025年将微增至1620亿元,增速进一步放缓。

可以说,卤味全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冰河期”。

尤其是绝味,上半年,绝味食品鲜货类产品贡献了21.12亿元营收,较上年同期的26.12亿元直接减少5亿元,下滑超19%。

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2025年6月,绝味食品合同负债为1.43亿元,同比下滑9.4%。合同负债是“已收款待发货”的重要指标,其下滑直接反映了加盟商拿货积极性的下降。

此外,单店经营效率的恶化更加明显。按照现有门店数量和营收规模推算,单店月均销售额已经从高峰期的3万多元下降到2万元左右。在房租、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大量加盟店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面对卤味市场的激烈竞争,四家卤味巨头都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推出新品、转型餐饮、加速出海、跨界并购等。

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是周黑鸭推出的子品牌“3斤拌·小锅鲜卤”,进军“现制热卤+快餐”市场,还是煌上煌则切入了冻干食品赛道,都没有在市面上引起太多波澜。

财经无忌认为,卤味市场的低迷不单单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同时也存在着消费认知的变化。

比如说,当下大部分的年轻消费者将低盐、低脂、低糖作为卤味消费的首选条件,这种消费趋势要求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同时,更要将心智植入到消费者心坎里。

处于“老登消费”和“新消费”的交界点,绝味开出了全新门店形态“绝味plus”,定位为新式卤味休闲小吃店,

“绝味plus”的卖品很多,有炸卤、小吃、甜品、炙烤、主食以及酒饮等多个品类,SKU总数接近30款,试图打造一个从“买卤味”到“逛一个有社交氛围的潮流空间”的转变。

有意思的是,这种探索并非绝味一家之举。

多家卤味品牌也在围绕场景体验进行改造,如紫燕食品发力大学门店,周黑鸭频繁跨界联名、布局社交内容;整体趋势指向一个共识——单靠传统渠道和产品组合,已难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情绪价值需求。

绝味Plus能不能成为绝味的“第二增长曲线”还很难说。

但对于57岁的戴文军而言,在监管处罚落地、加盟陷入困境、行业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想要困境反转,可能任重道远。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绝味食品 ST绝味 财务造假 加盟模式 卤味行业 Jue Wei Foods Financial Misrepresentation Franchise Model Braised Snack Indust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