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继林 2025-09-29 20:05 广东
▲ 征求意见稿规定,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视觉中国 / 图)

🆕 新国标征求意见稿要求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下均需具备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此举旨在提升车门把手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特别是针对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导致其退出市场。
🚨 在车辆发生碰撞、安全气囊起爆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征求意见稿规定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外把手开启。这优先考虑了车内人员的安全,即便在车门锁止状态下也能从外部施救。
⚖️ 新标准引发了关于事故后车门易开启与财产安全之间的平衡讨论。虽然有业内人士担忧易开启可能影响防盗,但专家认为,在严重事故中,保障车内人员生命安全应是首要考量,通过ECU控制锁止机构,并在满足条件时解锁,是实现碰撞自动解锁功能的关键。
💡 隐藏式门把手虽然在降低风阻、提升美观度和科技感方面有优势,但也存在易被冻住、不易寻找、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大以及在断电或碰撞时可能无法开启等缺点,这些都可能促使其被更安全的传统设计所取代。
原创 赵继林 2025-09-29 20:05 广东
▲ 征求意见稿规定,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视觉中国 / 图)
文|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
责任编辑|冯叶
汽车隐藏式门把手或将成为历史产物。
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下称征求意见稿)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组织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
征求意见稿主要对车门把手结构型式、释放方式、布置位置、断电功能完整性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
具体而言,首先是规范了车门把手的结构型式。明确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
宋元曾长期在汽车主机厂任职,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里的关键词是“任意状态”,比如门把手在闭合(最常态位)时,人不需要做多余的动作,就能进行操作。“这个标准是强制性国标,所以一旦按照这套标准实施,全隐藏式门把手会彻底退出市场。”
隐藏式门把手的优点是,能降低风阻、提升时尚感与科技感,但在寒冷天气可能被冻住,很多首次接触的人则不容易找到门把手。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曾谈到隐藏式门把手的几个缺点: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大。“隐藏式门把手都要用电来驱动,一旦缺电的时候、碰撞的时候,它打不开。隐藏式门把手唯一的作用就是风阻确实有可能减少了一点,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通常指的是安全气囊起爆)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外把手开启车门。
也就是说,在车辆发生事故后,即便车门上锁,也应能从外部打开。
“如果车门外把手必须后备机械门把手的话,怎么防盗?”一位汽车碰撞测试的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车辆发生事故后,即便车门上锁,外部人员也可以打开车门可能是个争论点。“一边是人身安全,一边是财产安全。这两个矛盾怎么去平衡?”
不过,宋元认为,防盗问题不在工况的考虑范围内,如果发生安全气囊起爆或动力电池起火等事故,伤害程度往往是很高的,要首先考虑车内人员安全。
宋元介绍,车门通常利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来控制锁止机构,ECU负责接收碰撞检测信号。“ECU可以判断车辆是否发生突发状况、突发状况是否已结束、车辆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并在满足条件时开启车门电子锁。”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实现碰撞自动解锁功能,即车身在碰撞一瞬间,应该能保证小电池能在零点几秒内继续工作,利用自动程序把车门解锁,这样外部人员操作机械门把手就可以打开车门进行施救。
最后,征求意见稿规范了车门内把手和车门外把手的布置区域,以及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志和开启方式示意。
在4月举行的上海车展上,小米SU7展车的应急机械拉手处贴上了红色标签,注明“应急机械拉手-非紧急情况请勿使用”字样。
一位小米内部人士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小米SU7具备碰撞自动解锁功能,由位于前机舱的12V低压蓄电池供电,且四门均配置有车内机械门把手,任何情况下,可通过拉动车内机械门把手解锁开门。
4月新发布的问界M8在车内和车外都设置了机械门把手,便于内外部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回归到传统方式打开车门。
其他人都在看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