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小米17发布会及其年度演讲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其“跨代升级”的“背屏”设计,引发了关于智能手机屏幕进化与交互方式的深入讨论。文章指出,屏幕一直是手机进化的核心,从全面屏到折叠屏,屏幕的形态和功能变化都在探索新的交互模式。小米17的背屏,作为对沉寂直板机市场的全新探索,体现了其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文章强调了小米在SuperRED发光材料、金沙江电池和第三代LOFIC技术等底层国产技术上的突破,支撑了这一创新。回顾过去五年,小米在经历内部迷茫和外部质疑后,通过在手机、汽车、芯片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和突破,完成了从“组装厂”到“硬核科技”的转变,并构建了“人车家全生态”的独特优势。小米已成为定义和引领未来智能生活的平台级企业,其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 **屏幕创新驱动交互变革:** 小米17的“背屏”设计,是智能手机屏幕进化史上的又一次探索,旨在提供全新的交互方式,打破直板机市场的沉寂,挑战传统手机设计理念,体现了小米作为行业引领者敢于尝试的决心。
💡 **底层国产技术支撑创新:** 小米17的背屏得以实现,离不开SuperRED发光材料、新一代金沙江电池以及第三代LOFIC高动态技术等一系列国产底层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的进步,如SuperRED在OLED红色发光效率上的提升,金沙江电池的高能量密度解决能耗问题,以及LOFIC技术在逆光摄影中的细节保留,共同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小米的五年技术崛起之路:** 历经五年的持续投入和艰难转型,小米已从被质疑的“组装厂”蜕变为拥有硬核技术实力的企业。在手机高端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小米汽车创造销售神话、以及自主研发3nm旗舰SoC芯片等成就的背后,是小米在底层核心技术上百亿级的投入和对市场变化的深刻洞察。
🌐 **构建“人车家全生态”护城河:** 小米成功打通了手机、汽车、家电等领域,构建了独一无二的“人车家全生态”系统。这种更广更深的生态整合,将为用户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带来更人性化、更智能化的体验,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
📈 **形成恐怖的正向循环:** 小米已形成一个强大的正向循环:底层硬核技术驱动创新,对高端用户需求的洞察指导产品开发,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保障落地。这使得小米不再仅仅是产品销售商,而是能够定义和引领未来智能生活的平台级企业。
原创 差评君 2025-09-30 00:00 浙江
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小米了

前几天小米的发布会和雷军的年度演讲,这一晚上热搜就没停过,算是让我们真正见识了下什么是顶流,什么叫科技春晚啊?而今年的“春晚”主角,无疑是那款“跨代升级”的小米17。网上关于它的讨论,简直吵翻了天,夸的、质疑的、看热闹的,不管怎么说,热度是彻底拉满了。手机的具体评测,咱们前几天也跟大家盘过了,今天我们更想借着小米17,聊聊现在的小米。咱一个个来,聊小米17,绕不开的就是那块讨论度爆表的“背屏”。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有啥用?花里胡哨,多此一举!”嘿,先别急着下定论,咱们把时间线拉长点看,你会发现,智能手机的发展史,活脱脱就是一部屏幕进化史。
自打2007年初代iPhone横空出世,一巴掌拍扁了物理键盘,从此,屏幕就成了手机进化的主战场。为了让屏幕大一点、再大一点,大家先后干掉了实体Home键,砍掉了宽下巴,风风火火地冲进了全面屏时代。到了2019年,三星又带着折叠屏来了,手机屏幕从此变得能屈能伸。可能和很多人直觉相反,厂商们费劲巴拉折腾屏幕,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显示个画面。屏幕的大小、形态、功能和数量的变化,本质上都是在探索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只是最后通过屏幕呈现出来罢了。所以,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未来的手机的颠覆性更新,八成还得是靠屏幕来呈现(当然了,怎么升级、往哪儿升级可能还有待各个厂商探索)。
那怎么在屏幕上创新呢?本来大家觉得这可能是苹果该干的活。可今年隔壁的果子哥,在国产安卓厂商各种猛料的压力下,终于开始狂挤牙膏了,什么Type-C口、快充、高刷、长焦,一股脑全安排上。但这种跟上时代潮流的做法、补课式的升级,或许短期内能让苹果卖爆,却总感觉少了点大家对行业引领者那种“wow”出声的期待。
大家对苹果的要求,从来不只是补齐参数,而是希望它能再次拿出像iPhone 4、像Face ID那样,能定义下一个时代交互的创新。而小米这次用一块“背屏”,就是在给沉寂已久的直板机市场,提供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当然,这种创新或许会被广泛认可觉得好用,也可能最终被评价为鸡肋,但作为一个想率领行业取得突破的厂商,你就得敢于尝试,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创新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小米17这块背屏能从概念变成现实,背后就少不了一堆的国产技术做支撑。
比如这次屏幕用上的SuperRED发光材料,直接搞定了OLED屏幕里的短板红色发光主材,使得发光效率达到全球顶尖的82.1cd/A。有意思的是,这个新型材料,就是小米和卢米蓝联合研发生产的。另一边,为了搞定多一块屏幕的能耗,小米17不仅进一步优化了机身内部的电池布局,还采用了新一代金沙江电池,高达894Wh/L 的超高能量密度,完美解决了副屏带来的功耗压力。此外,为了攻克逆光摄影难题,小米这次还用上了第三代高动态技术LOFIC,这个技术听着玄乎,我给你打个比方:
用手机拍照时,摄像头捕捉光线,就像是用杯子在水龙头底下接水。正常情况下,水龙头出水速度不会太快,杯子可以轻松接到所有水,拍出的照片非常还原现实。但逆光环境就好比水龙头拉满,水流量太大,当没有 LOFIC 技术时,杯子接不过来,大量的水就流走了。而当有了 LOFIC 技术,它就像是在每个杯子边上还额外预备了一个大水桶,水龙头拉满后,水杯来不及接的水会流进这个大水桶,当拍照结束,相机再去检查水桶里有多少水,反推刚刚水流有多大。于是,即便你对着非常亮的地方拍照,那些“溢出的光”也没跑掉,所以最终的照片不会一片惨白,亮部的细节自然也就清晰了。正是这些底层技术的突破,才让“背屏”这种交互创新有了底气。所以,这么看起来,小米好像在无形中,顶着前几年被大家诟病的“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就是东西便宜”,“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等等言论,逐渐逆风翻盘,真长出了硬核肌肉。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雷军在演讲中也提到,这一切始于5年前那个“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的决心。我们不妨先看看5年前是个什么光景,而小米又怎么度过了逆天改命的5年。2020年,小米十周年,雷军举行了《一往无前》公开演讲,当时的小米上市已经两年,年营收也突破 2000 亿,外界人眼里妥妥的巨企业。但公司内外却弥漫着一股微妙的气氛。自家松果造芯失败,团队几乎全员解散,只剩了一个小芯片团队;外部华为、荣耀线上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强大的对手让小米内部,甚至都出现了一种“累了,歇一歇”的躺平思想。这个时候,小米内部甚至连雷军,都出现了内耗、迷茫,而在反复挣扎后,他们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直面所有问题,重新启航。可刚启航没多久,小米又先后经历了2022年2023年连着营收两连跌等困境;舆论上,外界也陷入了对“米冲高”的持续质疑中。
可以说天时地利甚至人和都没有站在小米这边,搁游戏里,基本就是要打出了GG的节奏了。但小米硬是咬着牙,把这局逆风棋下了下来。小米手机、小米汽车、小米芯片、小米家居等几个领域,花了5年全面突破,都取得了实打实的成绩,简直可以说缔造了一出“小米奇迹”。如今,小米手机在高端4000-5000元价位段,以24.7%的市场占有率高居中国大陆市场首位;在旗舰5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达到15.4%。小米汽车三款车型,无论是SU7、SU7 Ultra还是YU7,都缔造了中国汽车销售史的神话。玄戒O1等自研芯片的发布,更是让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SoC的企业,填补中国大陆在3nm先进制程芯片设计领域空白。可以说,小米冲高,已成!那问题来了,然后呢?我们还是可以从雷军今年的《改变》年度演讲里看出些道道来。现在的小米已经坐拥“芯片 + OS + AI”这三大核心支柱,未来他们决心转变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投入的精力、财力、人力和物力都是非常恐怖的。过去5年小米实现全面冲高,光是在底层核心技术上投入就达到了约1020亿,而在未来5年,他们预计将以超过现有几乎所有科技巨头的同期水平,翻倍投入2000亿,耐心打磨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小米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完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护城河——“人车家全生态”。生态优势有多香,在过去的很长时间,软件、硬件单独的生态优势,就已经给少数几个科技巨头带来了超级丰富的产品布局,以及深厚的护城河。而如今的小米让手机、汽车、家电彻底打通,这种更广更深的生态,将给大家的衣食住行等等方方面面,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不,小米已经开始大胆地进行着更人性化的产品创新。从“双区洗”洗衣机、上出风口空调到小米17的背屏、澎湃OS的超级岛,以及前不久刚上线的汽车定制服务,每一项都是在挑战行业传统,而每一项又都是在“人车家全生态”里的升级。还有一个大家可能都没想到的,小米已经偷偷地跃居到了国产互联网厂商市值前三,全行业前十的地位。
而在这个猛然上行的过程中,小米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构建起一个相当恐怖的正向循环:底层有硬核技术驱动,中间有对高端用户需求的足够洞察,后端有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来保障落地。这个正循环不是我们随手敲下几个字得出来的,而是小米通过过去几年在手机、汽车、芯片以及科技家电行业,通过一个个成功的产品、一桩桩商业故事谱写出来的。而拥有了这个恐怖的正循环,小米就不再只是一个卖手机、卖家电的公司,而是一个能够定义和引领未来智能生活的平台级企业。这条路注定也不会轻松,但从过去五年的这场精彩“逆天改命”来看,小米的故事,值得期待。撰文:八戒编辑:江江 & 面线美编:图片、资料来源:小米官网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