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09月29日
量化私募创始人内斗:信任危机与股权博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揭示了一起量化私募公司靖奇投资的创始人之间的激烈内斗。两位创始人范思奇和唐靖人因基金申赎费用、资金转移、代码删除和股权归属等问题,从隔空喊话升级为公开互撕,甚至动用社交媒体互相揭短。事件暴露了量化私募行业在信任、股权结构和法人权限控制方面的脆弱性。文章还对比了其他量化私募的股权分配和管理模式,强调了投研核心地位和清晰的利益分配对维护公司稳健运营的重要性,并以此为鉴,警示行业应加强公司治理风险的对冲。

💰 **利益冲突与信任崩塌**:靖奇投资的创始人范思奇和唐靖人之间爆发激烈冲突,起因涉及基金申赎费用、资金挪用以及对公司运营方向的分歧。这种创始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在依赖高度信任的私募行业,是导致公司动荡的直接原因,并迅速升级为公开的“肉搏战”。

🔑 **法人权限与资产控制的脆弱性**:文章指出,在量化私募中,法人章、U盾和公章等关键物品的控制权至关重要。范思奇将这些重要物件交由唐靖人保管,使得唐靖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公司运营,甚至可能导致公司资产被转移或业务停滞。这暴露了私募公司在内部控制和法人权限制约方面的潜在风险。

💻 **核心代码与投研团队的重要性**:量化私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模型和代码。范思奇删除源代码库的行为,以及唐靖人被指控不擅长代码,都凸显了投研能力和核心技术资产对量化私募生死存亡的关键作用。文章强调,即使股权结构存在漏洞,若创始人能深度参与投研一线,也能有效规避被排挤的风险。

⚖️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警示**:靖奇投资的股权结构(范思奇44%,唐靖人27%)并未赋予范思奇绝对控股权,这使得他在远离公司管理一线时容易被其他股东联合排挤。文章通过对比其他成功量化私募,如明汯、九坤等,强调了合理的股权分配、对核心投研的充分激励以及创始人对投研的深入参与,是构建稳健公司治理的关键。

⚠️ **行业共性与风险提示**:靖奇事件并非个案,文章通过Two Sigma的内部案例,揭示了量化私募普遍存在的“黑箱”属性和信任依赖问题。这起事件为整个量化行业敲响了警钟,提示行业应加强对法人权限的约束、数字资产的保护,并重新审视私募的股权结构,以有效对冲公司治理风险。

封面来源:shotdeck

当整个量化行业都在埋头赚钱的时候,唯独一家私募与众不同,两位创始人隔空互撕,闹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

6 月 22 日,靖奇投资一篇《十年努力,一朝背刺》的控诉,拉开一场私募权力斗争的序幕:

靖奇法人范思奇指出,合伙人唐靖人利用基金申赎环节反复收取申购费,公司账上 500 万也被转空,只剩两千多块;而唐靖人对范思奇大额借款转为分红的行为提出质疑,并指出他未经股东许可发布清仓、清盘指令。

随着事态失控,这场斗争变得抽象起来。

范思奇称唐靖人看不懂代码,自己创立的公司被搞成“犯罪窝点”,结果反被踢了出去。唐靖人称,靖奇只是走了一个Quant,并祝范思奇早日恢复健康。更不可思议的是,唐靖人向笔者表示,收到了不明人士寄来的三双寿鞋。

两者纠纷不断升级,从抢夺公众号的麦克风,到小红书开小号揭老底,这场男人之间狂野的键盘肉搏持续了三个月,很难想象此前亲密无间的二人走到这番境地。

三年前,唐靖人回忆,2008 年金融危机后,家庭负债 12 亿,“范思奇是当时没有抛弃他的朋友之一,能和好朋友一起创业是非常幸运的事[1]。”在普遍从古代典籍中寻找命名灵感的量化行业,以创始人姓名“靖”、“奇”命名足矣证明两人的感情。

唐靖人说,“两人虽然偶有争执,但吵完架还是照样吃饭。因为年龄相仿,认错也不存在障碍[1]。”不过这次争执之后,他们再也回不到一张桌子上吃饭了。

量化基金赚钱靠的是模型,但作为合伙企业而言,私募的商业根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认可,再理想一些,是相互的欣赏与分享。最顶级的量化模型或许能应对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却永远预测不了法人的行为,而后者的一句疯话足以毁掉一切。

脆弱的私募

9 月 9 日,唐靖人在朋友圈描绘了量化基金经理的撕逼方式,“想象的商战:运筹帷幄,黑客攻防,资本狙击;实际的商战:刻公章,删代码,给人送菊花寿鞋。”

听起来无厘头,但很多人忽视了,代码和公章(及法人章)和恰恰掌控着一家量化私募的命门。前者决定了大家能赚多少钱,后者决定了赚来的钱大家怎么分。

拥有公章和法人章,能代表公司法人行使职权。私募法人拥有非常大的权限——变更托管、操作分红、清盘基金、停止备案、影响申赎,足以让私募瞬间停滞,还可到银行申领新U盾,冻结支付渠道,转移公司资产。

当然成本最低杠杆最大的手段还是夺取公众号主权,就像声讨伴侣出轨的时候,登录他的微信然后在朋友圈曝光。社死的杀伤力见效之快,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条不归路。

按常理说,一家私募的公章、U 盾、银行卡都在公司法人、大股东和董事长手中,可范思奇将这些重要物件,连带自己身份证都交给了唐靖人保管[3]。

由于范思奇认为“唐靖人在策略、IT、销售三大领域都不擅长[2]”,他还得跑日本去开拓市场,公司日常事务也交由唐靖人打理。而唐靖人则称范思奇2023 年定居日本后,多次看衰中国经济,陆续赎回自身产品持仓,并多次表示想关闭或出售公司。

一边是远离公司管理一线的创始人,另一边是不做投研却手握公章的合伙人,一般剧情到这里不出意外的话总是要出点意外的。

唐靖人告诉笔者,“私募这种靠商誉的生意,法人想搞垮太简单了。有些私募甚至是挂名法人,那风险更大,托管权限一重置,U 盾一拿,公众号一发,不出一个礼拜就能搞垮,我们算撑得久了。

不过,范思奇是另一套说辞,在他6月底重新备案法人章后,“唐靖人非法使用伪造法人章,未经法人授权成立靖奇天弓聚配专享 1 号,”还和薛浩然操纵多只产品,重复申购赎回乐金旗下产品,反复收取申购费。“这是偷客户的钱。我这些年辛苦把口碑做起来,他们完全不爱惜羽毛[3]。”

如今,靖奇法人已变更唐靖人,夺回公众号后,他写了一篇长文还原事实,但对“反复刷取申购费”的回应只字未提。

在一家量化私募,法人和公章决定了公司业务的开展、资金安全的保障,如果核心投研离开,核心代码删除,无异于被抽走灵魂。

主观私募不管是战略上押注东方甲骨文的Capex,还是战术上从做趋势转为高切低,只要把逻辑讲清除,投资人自会为观点站队买单。但量化私募比拼的,要么是核心代码、策略,要么是某位拿过NOI金牌,保送清北,藤校STEM博士毕业,在大厂管过百亿资金的投资总监。说多了别人也听不懂。

所以,靖奇一方发现范思奇删除源代码库,立即阻止他搬走涉事电脑,拔走服务器硬盘,提前 9 分钟通知召开股东会,决议罢免其职务,冻结核心代码访问权。否则这家成立 10 年的量化私募,核心代码可能被清除带走。

人和代码是量化的核心资产,要不然,小红书上晒亿元年薪的Two Sigma 员工吴舰遭FBI 调查的新闻一经爆出,人们首先不是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关切地问:“人在国内吗?能不能回国开私募?

堡垒从内部攻破

量化私募的脆弱性在于其“黑箱”属性,人们对其评价完全建立在信任之上。当一家私募对法人权限制约有限,核心IT 又掌揽了数字产权,权力膨胀的少数人,只需在公众号发点八卦,对数字资产做点手脚,信任的大厦便会顷刻坍塌。

外表看起来再坚硬的堡垒,也会从内部攻破。

比如规模 600 亿美元的Two Sigma 内部,吴舰 14 次偷偷篡改模型参数,去跟踪公司最强的模型“抄作业”。由于奖金是按模型对利润的贡献计算,光2022 年,吴舰就拿到了 2325 万美元奖金。次年奖金到手一个月,他就全款买下曼哈顿东区的一套 300 多平方米、价值660 万美元的五居室高级公寓[4]。

这个案件,不仅暴露出研究员可以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修改参数的内控问题,Two Sigma两位创始人内斗的消息再一次被牵扯出来。

有意思的是,西格尔负责对外市场,而奥弗德克则主抓投研。前者计算机背景出身,喜欢人工智能,将公司视为一家科技公司;后者数学和统计学背景,将公司视为一家投资公司。因为几年前吸引一位高级人才,西格尔放弃了一些股权,持股比例也低于奥弗德克[5]。

这种职位、理念、股权的差异,使得两者难以在公司重大决策上达成一致,于是去年 9 月双双辞去联席首席执行官的职位。

Two Sigma双人组的问题,同样暴露在靖奇双人组身上。

唐靖人主管市场,范思奇主管策略。在一家私募,市场的诉求是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投研的诉求是业绩与策略的稳定,两者分属不同的阵营,公司大展宏图时计较蛋糕分配不公,偃旗息鼓时又难以共情对面。

2024年 1 月,那轮量化危机靖奇没有避开,范思奇每天忙着应对客户的赎回,他抱怨唐靖人的抗压能力,“被客户数落两句,就在办公室的地上哭,在投研计划第二天的交易时,还要给结算挑刺[3]。”事实上,当责骂蜂拥而至,市场帮忙挡枪的压力,投研确实也很难共情。

理念上,唐靖人尽管没有洗掉违规交易的嫌疑,但尚有持续经营的意愿,而范思奇直言,“比较后悔的一件事是,没有在 2024 年上半年把公司关掉[3]。”

股权上,靖奇也引入了“第三者”。穿透后范思奇持有 44% ,唐靖人、茅诺平分别持有 27%,看似范思奇为第一大股东,但他未达到绝对控股(67%)和相对控股(51%),如果远离朝政,容易遭到其余股东的联合,把自己踢出去。

一名百亿量化核心员工告诉笔者,“即使股权上有漏洞,老板如果每天都在公司投研一线,晚上牵头加班开会,白天监督员工交易,也不会就这样轻易被踢出公司。”

尾声

量化二人组在国内走出了很多股权形式,最常见的是做策略的老板占据绝对控股权,也是大多数FOF 人士的共同审美,因为面临风险时,需要有人站出来独裁拍板。

但双人组未必做不好平衡的艺术,有些慷慨的老板,将近半数的股权分给核心投研:

明汯裘慧明将 49% 的股权转让给 Citadel回来的解环宇,平方和吕杰勇将 49% 的股权授予World Quant策略专家方壮熙。宽德和佳期更是变更实控人,分别分给徐御之和吴霄霄 60% 和 56% 的股权。四家核心投研管理的产品,近一年取得不俗的业绩。

再例如九坤与黑翼的创始人,选择将股权对半平分。王琛和姚齐聪早在World Quant 就相识,陈泽浩和邹倚天是斯坦福大学校友又是博时的前同事,彼此知根知底,大多数想股权对半分的私募老板不具备他们深厚的革命友谊。

随着规模扩大,双人组不得不分工,一人兼顾对外,一人聚焦投研,但和靖奇的区别是,九坤和黑翼的老板都是策略出身,即使王琛和陈泽浩负责管理和对外,也没远离投研一线。

双人组都是策略出身,势均力敌,才能从心底共情对方,要不然就会像范思奇那样,不断重复机构销售背景的唐靖人看不懂代码。

不难总结出一家合格量化私募在管理上的特征:做策略的老板掌握控股权,并对核心投研给予充足的股权激励。总而言之,真把利益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分出去,偷奸耍滑的空间自然就小了。

市场股权占比过高,威胁到投研的控股权,规模扩大后,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会逐渐暴露,2021 年鸣石的抢公章事件,来源于市场代持50%股权,与投研进行权力斗争。投研收复控股权后,这两年逐渐逆转了颓势。

一名百亿私募从业人士告诉笔者:“量化还是要选老板自身做策略的。量化都是投研驱动的,一般给予市场负责人过高的股权,不是为了让他接一些风险业务的对价,就是为了交换大户资源或者情感资源。”

靖奇事件对飞奔向前的量化行业有太多的警示,除了加强法人权限的约束和数字资产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创始人和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一遍私募的股权结构,是否提前对冲了公司治理的风险。

参考资料

[1]从负 2 亿到 20 亿,靖奇创始人唐靖人的渡劫之旅,交易门

[2]拔硬盘!转巨款!量化私募创始人为何要维权?小蒋今天投了啥

[3]@刘一护(范思奇小红书)

[4]小红书晒上亿年薪引FBI调查,顶尖量化基金中国员工在美被诉证券欺诈,财新

[5]The feud between billionaires that may have started over a chef’s hat,Bloomber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远川投资评论”(ID:caituandzd),作者:沈晖,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量化私募 创始人内斗 股权纠纷 公司治理 信任危机 Quant Fund Founder Dispute Equity Dispute Corporate Governance Trust Crisi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