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當前全球資金與媒體正興起一波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熱潮之際,曾任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主任,亦身為掃地機器人公司iRobot共同創辦人的Rodney Brooks上周五(9/26)發表一篇文章,主張現在的人形機器人無法學會人類的靈巧操作,若有人相信人形機器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來完全替代人類的勞動純粹是幻想,同時Brooks也認為,未來真正實用的人形機器人將不會長得像人,或許是用輪子走路,且為功能導向。
1954年出生於澳洲的Brooks為美國史丹佛大學的電腦科學博士,之後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AI實驗室主任,先在1990年共同創辦知名的掃地機器人公司iRobot,再於2008年共同創辦專門研究協作機器人的Rethink Robotics,2019年共同創辦倉儲物流機器人公司Robust.AI,且皆為這3家公司的技術長,現在還是Robust.AI技術長。
Brooks指出,最近新的創業浪潮開始聚焦於人形機器人,這是因為它們相信,倘若機器人與人類具備相同的身體結構,即可於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工作;並有許多公司宣稱,人形機器人將可隨插即用地無縫兼容,以更低的成本及相同的效率直接取代人類勞動。然而,在他看來,相信這樣的事會在數十年內實現純粹是個幻想。
因為這樣的信仰源自於一個假設,亦即人形機器人將可成為通用型機器,執行所有人類能做的手工任務,但要實現這一點,機器人必須達到與人類同等級的操作靈巧度,但現階段根本還做不到。
Brooks說,人類靈巧的關鍵在於觸覺,人手約有1.7萬個感受器,光是每根手指指尖就約有1,000個,以用來感知壓力、滑動、震動、溫度及形狀的變化,並用來調整力道、角度及策略,但機器人缺乏類似的高解析觸覺感測與即時回饋。此外,許多人形機器人公司只讓機器人看影片學動作,並未教會它們使用力量或觸覺回饋;機器手的構造不夠靈活,也不耐用;且人類的靈巧來自多感官的整合及前瞻策略;同時它們還缺乏正確的學習資料。總之,上述種種都讓Brooks認為人形機器人在短期內無法趕上人類的靈巧。
除了手的靈巧度之外,Brooks還認為現今雙足人形機器人對人類而言並不安全,它們的結構僵硬,反應遲頓且能量釋放大,行走方式與人類完全不同,一旦失衡跌倒,會造成嚴重傷害,他直接建議不要靠近雙足人形機器人的3米範圍內。
於是Brooks預測,在大量資金投入靈巧度與泛用性仍嚴重不足的設計上,卻發現最終難以實現其通用勞動力的願景時,雙足人形機器人將在未來15年內經歷泡沫化。他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包括Figure AI、Tesla及Boston Dynamics。
Brooks也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定義將會隨著時間而改變,15年後,未來就算外觀不像人,但只要能夠執行人類任務的機器都會被稱為Humanoid,它們將改用輪子當作雙腳,或許會有不同數量的手臂,這些手臂配備兩指平行夾抓或吸盤,也會有配備各種主動感測器的版本,眼睛可能長在手上或胯下,也會出現大量針對不同專門任務而設計的機器。
這是因為在泡沫化的過程中,就算資金燒罄,但某些技術與概念都會留下來並轉化為更實用的機器形式,而在15年後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