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Device Talks - 知乎专栏 09月29日 10:48
大学生必备高性能本推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开学季来临,高性能本需求激增。RTX 40系列显卡因其主流地位、广泛适配和AI加速能力成为首选。DLSS 3技术通过AI插帧显著提升游戏帧率,如《赛博朋克2077》帧率翻倍。RTX 40系列在视频剪辑(达芬奇、Premiere)、图形设计(Photoshop)和工程计算(Maya)中表现优异,支持Stable Diffusion等AI应用。大学生选购建议考虑4050入门、4060全能或4090旗舰,兼顾游戏与创作需求。

📚 RTX 40系列显卡是大学生新学年的理想选择,因其主流地位、广泛适配和AI加速能力,能满足游戏、学习和创作多方面需求。

🎮 DLSS 3技术通过AI插帧显著提升游戏帧率,如《赛博朋克2077》开启后帧率翻倍,解决流畅运行问题,画质损失几乎可忽略不计。

🎬 RTX 40系列在视频剪辑(达芬奇、Premiere)、图形设计(Photoshop)和工程计算(Maya)中表现优异,支持主流创作软件的AI加速。

🎨 支持Stable Diffusion等AI应用,大学生可利用AI工具提升学习和创作效率,如文生图、图生图等功能,操作简便且效果出色。

🛒 选购建议:4050入门、4060全能、4090旗舰,根据预算选择,兼顾游戏与创作需求,如联想小新Pro16、华硕无畏Pro16、暗影精灵9等机型性价比高。

又要开学了,不少学生在为新学年做准备,后台也收到了不少关于高性能本的咨询,有用于宿舍开合开黑的游戏党,有专业学习相关软件需求,或是想自学一些剪辑、也有对最近很火的AI 感兴趣的,但想要顺利的做这些,都离不开一块好的显卡。

在显卡的选择方面,不管是游戏本或还是全能本,RTX 40 系列是目前最值得推荐的,原因很简单,目前N卡不管是在游戏还是创作领域始终是主流,你可以在各品牌中对比不同价位段挑选,绝大部分游戏或是创意类软件都有适配和优化,甚至你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种基于N卡的教学方案,相比较N卡的流程也会更简化。

而推荐RTX40系列而非30的原因更简单,大学生来说基本都要用个4年或者更久,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另一个很重要的点RTX40系列在性能、能耗以及AI方面有着很大提升,也是目前唯一能用AI加速游戏、创作、学习的产品。

AI 加速游戏,帧率成倍提升

今年RTX系列最大的更新之一就是升级了DLSS 3技术,简单来说它可以让笔记本获得更低的延迟、开启更高分辨率同时帧率不降反升,听起来不符合逻辑,但实际对于大多数游戏玩家来说情况确实如此,因为DLSS 3开启后所增加的十来毫秒的延时与微弱画质区别,但帧率的提升却是是实实在在可以感知到。

在技术层面 DLSS 3包含有三大核心,首先是通过 NVIDIA Reflex 技术来降低系统延迟,这项技术在几年前就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它通过消除 CPU 与 GPU 之间渲染排队现象来降低GPU的渲染压力,从而得到即时响应的效果,这项技术对于FPS 玩家来来说非常重要,与之匹配的还有支持G-sync的显示器,体验会更佳。

第二则是 DLSS 2 ,也就是超分辨率技术,在RTX 20/30系列上就已经有了,简单来说开启后你看到画面高分辨率游戏场景是由低分辨率通过AI运算而来,从而减轻了CUDA Core渲染负担,从而让你体验到更高的游戏帧率。

随着 Ada 架构到来的DLSS 3 则是将前两种技术整合,并新增了RTX 40系列独有的帧生成技术,俗称插帧。这个技术需要借助RTX 40系列的第四代 Tensor Core 和光流加速器来支持,通过AI来分析实际游戏中连续的帧和运动轨迹,由AI光流法和矢量分析来增加帧,从而让分辨率和帧率提升,同样也能降低CUDA Core的渲染负担。

我们之前也详细测试过 DLSS 3 在RTX 4090 游戏本上的表现,比如《赛博朋克 2077》在QHD 光追超级画质下,关闭 DLSS 3 时仅能达到42FPS,已经明显能感觉到卡顿。在开启 DLSS 3 质量后帧率提升到 72FPS,均衡模式更是达到 85FPS,如果是性能模式则会更高,帧率相比关闭 DLSS 3 时翻了不止一倍,可以说根本的解决了不能玩到流畅运行的程度,相比来说画质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是支持DLSS 3的《漫威蜘蛛侠:重制版》,在 QHD 非常高画质并开启光追,将解析度和几何细节调到最高,实测蜘蛛侠可以做到平均 99FPS ,而在开启 DLSS 3 质量后,帧率可达 154FPS,有着近56%的提升。

《巫师 3:狂猎》,在QHD 光追最高画质下,RTX 4090 仅能做到平均 66FPS 勉强流畅的水平,而在开启DLSS 3 质量后,帧率可达79FPS,虽然提升不多,但也达到近20% 增益。

除了RTX 4090外,我们也测试过甜品级RTX 4060,在光栅性能方面有着很出色的表现,比如《极限竞速:地平线5》,在FHD超高画质下它可以做到111FPS的帧率,而在QHD 超高画质下依旧可以做到92FPS的水平,相比上一代提升了近40%。

其次是《古墓丽影:暗影》,在FHD高特效下关闭 DLSS 为160FPS,在 QHD 下为104FPS的水平,开启DLSS 质量后帧率有着 28% 的提升。

众生平等《刺客信条:奥德赛》,FHD 很高特效下可以做到平均 99FPS,而 QHD 下也能做到77FPS 的流畅水平,同样相比上一代 3060 提升明显。

接着是 FPS 游戏《彩虹六号:围攻》,RTX 4060可以做到 455 FPS,相比上一代提升近27%,对于这类追求高帧率的FPS游戏来说,RTX 40系列基本上毫无压力。

最后依旧是《赛博朋克 2077》,在 FHD 高画质的关闭DLSS 3,RTX4060 可以做到 119 的平均帧率,而在QHD下也能做到81FPS,可以说表现还是很出色的,如果开启DLSS 3后同样会有这很出色的帧率表现。

所以总的来看,RTX 40系列在全新的架构和AI加持的DLSS 3面前,甜品级显卡也能也能在FHD下很流畅的运行大部分3A游戏,而对于顶级的RTX4090来说,开启DLSS 3后更是可以体验到高分+高帧+光追全开的画质。

给创意类用户提供专业的Studio 优化

RTX40系列显卡的AI 加速不仅能玩游戏,对于内容创作Studio 场景也有很好的加持。

在视频剪辑方面,像专业的达芬奇、Adobe Premiere或是入门的剪映专业版等主流视频编辑软件中,有很多特效都有RTX GPU加速,比如在剪映专业版中支持AV1编解,还可以用并行场景编码来提升视频的导出速度。

Adobe Premiere视频剪辑正是我们日常评测必测项目,之前测试的适配Studio驱动的RTX 4080图形工作能做到7479的成绩,性能相比上一代提升尤为明显,高负载生产环境也不会有太大压力且能够高效的完成剪辑渲染。

而在 Photoshop 等平面设计方面,RTX 40系列在图像修饰和批处理方面非常强,尤其是基于AI场景,比如放大图像向上采样等功能。RTX4090以总分9941的成绩已经胜过了大部分桌面端产品,完全是平面设计师的最理想GPU。

最后就是更加重负载的工程类图集,RTX 40系列均有不错的表现,maya图集甜品级RTX 4060也能达到380FPS,顶级的RTX 4090更是能够达到595FPS,相较于上一代桌面端还要更强,仅有少数3款需要在专业卡下完成。

支持RTX加入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为制造业提供实时光线追踪和物理仿真,比如著名的虚幻引擎 5 ,GPU 能够为 OpenGL、DirectX 和 Vulkan 实现加速渲染,提供实时光线追踪、NVIDIA PhysX 和先进的着色器支持,进而加速游戏开发并丰富游戏体验。D5渲染器也支持了DLSS 3,可以为建筑、景观、室内、宴会等不同领域设计师带来全新的实时创作体验,享受沉浸式渲染过程。

最后就是大家最爱的 Stable Diffusion了,文生图、图生图等等功能,通过替换不同的训练模型,可以生产各式各样的场景事物,SD 搭建目前以N卡体验最佳,安装部署也非常简单,只需下载对应环境敲几行代码就能完成,输入关键词就能以秒速来渲出不错的效果。

学习中的AI加速:

如果你专业课程会涉及到工程、建筑、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经济学等领域,那么有些应用,即便你选择13代酷睿i7的高性能轻薄本也能难完成,而搭载RTX 40系列显卡的笔记本则能够利用 AI 的强大功能,助你提高学习、游戏和创作速度。这些设备能够加快 STEM 应用的运行速度,让你更快速地完成课堂作业;能够借助由 AI 提供支持的逼真画面效果,为最新游戏提供强效助力;而且能够访问专属的 NVIDIA Studio 平台,使用一整套创意应用和工具。此外,Max-Q 技术可以延长电池续航时间、降低噪音,并提升效能,打造适合学生使用的更轻薄机型,同时也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机房实验室。

除此之外,RTX 40系列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Ai功能,比如Omniverse 云中协作,除了可以无缝连接你的3D应用之外,还可以实时渲染光线追踪。Broadcast 则能提供很实用的、虚拟背景、人像跟踪、目光接触等功能。通过简单的涂涂画画就能让 Canvas 图生图,得到一张不错的画面,同时这个图像还可以转换为3D 进行再编辑,相比SD操作更简便。

RTX 40系列笔记本该如何选:

在选购方面,我们把RTX 40 系列移动显卡分为两个档位,4090 和 4080 属于旗舰性能,而 4070/4060 和 4050 则是入门到中高端,在选购方面我们对比了下之前评测过的几款机型,可以根据自身预算来选择。

首先是高性能Studio创作本:

联想笔记本电脑小新Pro16轻薄游戏本 英特尔酷睿i5 16英寸超能本(i5-13500H 32G 1T RTX4050 2.5K高刷屏)灰

小新Pro16 在GPU方面搭载了RTX 4050,虽然是RTX40系列的入门款,但本身有着6GB显存和2560个CUDA核心,同样也支持DLSS 3,而且Pro16 的显卡功耗给到了90W,相比核显机型在图形处理、视频编辑、游戏方面都有着值都要强上几个等级。

作为轻薄+独显的机型,加上它那不错的屏幕素质,基本可以当做入门轻型创作本使用,而且满载下的温度控制的也比较不错,整体的设计也还可以,缺点就是顶配版的价格偏高。

华硕(ASUS)无畏Pro16 2023旗舰版 16英寸轻薄笔记本电脑移动工作站(i9-13980HX 32G 1T RTX4060 2.5K 240Hz高刷屏)

接着是华硕无畏Pro16 2023旗舰版,这款之前我们有做过详细的测试,它有着不输游戏本的RTX 4060+13代酷睿13980HX硬件规格,也有着出色的生产力及游戏表现,整机功耗可达155W,散热和噪音的表现也很不错,还有非常出色2.5K屏幕,高色域+高色准+色彩切换,还有240Hz高刷,属于游戏娱乐兼顾型,首发售价11999。

华硕灵耀Pro14 2023 14.5英寸13代标压英特尔2.8K 120Hz OLED高性能笔记本电脑(i9-13900H 32G 1T RTX4060)黑

灵耀Pro14 2023 可以说是一款全能无短板的机型,机身厚度仅有17.9mm的情况下却能压住整机125W的RTX 4060+i9-13900H,它还有着优秀的14.5英寸2.8K 120Hz OLED屏,显示素质非常棒,这个硬件参数和规格足以兼顾大多数生产力和娱乐需求。结合机身优秀的做工和质感,对的起它那13499 的售价

再看游戏本:

惠普(HP)暗影精灵9 Intel 16.1英寸游戏本 笔记本电脑(英特尔13代酷睿i9-13900HX RTX4060 16G 1TBSSD 2.5K 240Hz)

对比Studio产品的话,你会发现游戏本的性价比极高,暗影精灵9之前我们有详细评测过,它的目前售价已经回到了首发8499的价格,它的优点是整机释放稳定功耗可达170W,并且支持独显直连,可选的硬件规格也很多,起步6999元,有着不错的性价比。不足的地方就是屏幕采用了16:9的设计,所以下巴有些宽,机身2.4kg/23.5mm,出行再加上电源相对就比较重。

联想(Lenovo)拯救者Y7000P 2023游戏笔记本电脑 13代酷睿i7 16英寸(13代i7-13700H 16G 1T RTX4060显卡 2.5K高刷屏)灰

另一款游戏本则是拯救者Y7000P,相比暗影精灵来说要轻薄一些,由于有更小的下巴,16:10的屏幕观感会更好,显卡同样可以做到140W满功耗释放,整机功耗与暗影精灵相差10W,CPU性能也有微小差距,但售价相对要便宜一些,为 8299元。

ROG枪神7 Plus 第13代酷睿i9 18英寸电竞游戏本笔记本电脑(i9-13980HX 液金导热 16G 1T RTX4070 240Hz)

ROG枪神7 Plus是第一波RTX 40系列首发的产品,它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作为游戏本第一梯队的ROG,在功耗和散热方面完全不用担心,我们测试的RTX 4090也能压住,有着十足的电竞感。

除以上产品,还有许多值得推荐的,可以详看我们之前的评测文章。

总结:

综合来看,不管是游戏娱乐还是内容创作,或是专业领域研究学习都离不开高性能显卡,在游戏中有 DLSS 3技术的不改进,为游戏带来更高的帧率和视觉效果,而在内容创作领域,AI加速能够让你更加轻松地处理视频剪辑、图像设计以及工程计算等任务。所以不管你是追求高帧率的游戏党,还是热于学习的学生,RTX 40系列显卡都能为你带来不错的体验。

而目前市面上对此支持最佳、兼容最好,涉猎最广,同时有着完整生态的也仅有NVIDIA,所以RTX 40系列笔记本GPU也是目前唯一能够用AI来对游戏、创作、学习进行加速的平台,让效率带来大幅提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学生笔记本 RTX 40系列 DLSS 3 AI加速 游戏本推荐 创作本 Stable Diffus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