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在小型软件研发团队中,产品经理和UI设计师如何进行绩效量化。面对研发团队通过代码提交量等量化指标进行绩效考核的背景,作者作为产品经理,在负责产品规划、需求文档、原型设计、售前支持、产品培训和运营等工作的同时,面临为产品和UI团队设定可量化绩效指标的挑战。文章重点讨论了产品经理在需求数量、售前响应时间等方面的量化困境,以及UI设计师在已有设计风格基础上面临的“产出数量”量化难题,并向同行寻求有效可行的绩效量化方法。
🎯 **明确产品经理的职责范畴与量化挑战**: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广泛,包括产品规划、迭代计划、需求文档撰写、原型设计、售前支持(方案评估、硬件配置、报价、方案撰写)以及产品培训和运营(PPT、用户手册等资料的更新与制作)。在量化绩效时,仅以“撰写需求数量”或“售前响应时间”等指标存在片面性,难以全面反映产品经理的价值贡献。
🎨 **UI设计师的量化困境与价值体现**:在产品设计风格已定的情况下,UI设计师的绩效量化难以通过“设计稿数量”来衡量。其工作重点可能转向现有PPT的风格优化、用户体验的持续改进、设计规范的维护与迭代,以及对产品整体视觉呈现的质量把控。需要发掘更能体现其价值的量化指标,而非单纯的产出数量。
💡 **探索多元化的绩效量化思路**:为产品和UI团队设计量化指标,应超越简单的数量统计。可以考虑引入“需求质量”、“用户反馈采纳率”、“设计方案的可用性测试通过率”、“产品资料的更新频率与完整度”、“培训的有效性评估(如学员满意度)”、“售前方案的准确性与客户满意度”等更具价值导向的指标,以更全面地反映工作成效。
🤝 **借鉴与创新绩效评估体系**:研发团队通过工具统计代码数据进行量化,产品和UI团队也可探索类似的工具化或流程化的量化方式。例如,通过项目管理工具记录需求处理周期、通过用户反馈平台追踪问题解决率、通过设计评审会议记录设计迭代的质量反馈等。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量化方法,并与领导进行有效沟通,共同确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我是一个产品经理,下面有一个产品助理和一个 UI 设计师。我司规模还算不大不小,但是软件研发的团队人数比较小,只有十几个。
我的工作说起来就是,正常产品经理要做的比如:产品规划、不同产品的迭代计划、具体功能的产品需求文档、画原型这些,是都在负责并且持续做的。同时我也要做售前的工作,比如对接我司销售给方案评估、硬件配置评估、报价、偶尔写一些方案。还要做培训和运营,因为我们软件产品还挺多的,所以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一套资料体系(产品介绍 PPT 、一指禅、白皮书、用户手册等等)。比如今年就做了好几场大的培训,面向不同群体的培训,PPT 的材料都会根据培训对象做各种调整。
最近领导提出要我们每个月的绩效都要有量化指标,比如,研发是一个月内提交多少次代码、代码行数等。领导的思路是所有量化指标,都要用研发内部自己写各种小工具(开发中),来统计这些量化数字,从像 git 、禅道等拉数据作为量化依据。
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用同等类型的思路来定义产品和 UI 的量化标准。产品我还能努力编一编,比如我一个月写了几条需求(但我觉得挺扯的)、我要在多少时间内响应销售售前的问题(我觉得更扯了)。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到产品还有什么可以用类似的数字来量化。
主要是 UI ,在每个产品我都已经定好了设计风格并且都不是新产品的情况下,很难说让 UI 一个月画多少张设计稿,我们也没有那种需要做海报之类的这种工作需求。最近他最多的是帮我把各个 PPT 做一些风格优化,但是撑死也就七八个 PPT ,优化完了就算结束了。也很难说要用什么数量上的标准。
所以真心向各位求教,产品经理和 UI 各位都是怎么做绩效量化呢。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