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29日 10:10
绝味食品信息披露违规,股价暴跌,卤味行业面临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绝味食品近期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实施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绝味”,股价接连大跌。该公司在2017年至2021年间虚减营收约7.23亿元,上半年业绩也大幅下滑,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两位数下降。门店数量锐减,营销投入效果不佳,这不仅是绝味的问题,也折射出整个卤味行业的困境,即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同时,疫情后消费行业复苏乏力,依赖资本驱动和线下扩张的模式面临瓶颈。尽管存在摘帽预期和投资价值,但绝味能否彻底改善基本面,应对行业竞争,仍是未知数。

📉 **信息披露违规与股价下跌**:绝味食品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实施风险警示并变更为“ST绝味”,导致股价连续大跌。公司在2017年至2021年间虚减营收约7.23亿元,这反映了公司在合规经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并直接影响了市场信心和公司估值。

📉 **业绩下滑与门店锐减**:绝味食品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佳,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卤制食品销量下降。同时,公司门店数量在一年多时间内锐减超过5000家,缩减幅度高达32.3%。这表明公司核心业务面临严峻挑战,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 **行业困境与竞争加剧**:绝味的困境并非孤例,整个卤味行业普遍面临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局面。尽管头部品牌营收和利润双降,但新注册企业数量仍在上升。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高,品牌溢价能力减弱,导致行业整体面临增长瓶颈。

📈 **摘帽预期与潜在投资机会**: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ST绝味存在摘帽预期,且其作为行业龙头,在投资方面仍有一定吸引力。公司拥有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且长期保持大额分红。若股价跌至低点,可能为投资者带来短期机会。然而,摘帽后能否彻底改善基本面,应对周黑鸭、煌上煌等竞争对手的快速增长,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 **增长模式的瓶颈**:绝味食品的现状是许多依赖资本驱动、线下拓店的消费品牌缩影。通过门店扩张实现规模化运营的模式,在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边际效益递减,过多的门店成为负累。品牌亟需跳出这一模式,打造差异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还有机会吗

线下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今年,可谓是绝味食品的多事之秋。

今年年初,绝味鸭脖门店员工被发现违法使用伪造健康证明,被立案调查。

最近,绝味又被湖南省证监局发现,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922绝味食品停牌,923,绝味食品被实施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更为“ST绝味”。

此后,绝味食品股价接连大跌,几次跌停。

作为曾经的“鸭脖茅”,疫情期间,绝味食品的股价曾在一年内飙涨3倍,市值达到650亿元。

但此后,绝味食品股价连续下跌,累计暴跌近90%,多次创下历史新低。

在这个卤味贵到越来越吃不起的时代,卤味龙头们,却混不下去了。

而这,也并不只是卤味行业的困境。


01

919日晚,复旦复华、思科瑞、绝味食品和创意信息4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因财务造假同日戴帽。

其中,绝味食品格外引人注目。

其他公司基本都是因为虚增利润而财务造假,而绝味食品却是虚减营收。

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

这五年间,绝味食品合计隐瞒约7.23亿元营收。

至于虚减的营收到底流向何方,又有何目的,我们不得而知。

但能够发现的是,在虚减收入的五年里,绝味食品的营收增速大起大落

2019,绝味食品营收同比暴增18.4%2020增速减缓至仅2%2021年又飙升24.1%尽管有着疫情影响,但其经营稳定性仍旧承受质疑

而在刚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年报中,绝味食品也交出了几乎是上市以来最差的业绩。

2025年上半年,绝味食品营收28.2亿元,同比下降15.57%,归母净利润仅为1.75亿元,同比暴跌40.71%

而财报中,业绩下降的直接理由,就是销量下降。

具体业务上,占据绝味食品84.88%营收的卤制食品营收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卤制食品收入23.40亿元,同比减少16.67%,门店终端销售的鲜货类产品营收下滑19.15%,可见其业务上越来越重的压力。

同时,绝味的非核心业务供应链物流服务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9.81%,但仍旧难以对冲主业颓势。

而今,距离绝味食品董事长戴文军辞去上市医药公司市场部经理工作,转而投身卤味行业,刚好过去20年。

彼时,面临久久丫、煌上煌、周黑鸭等先发对手,戴文军表示,要在三年内做出上亿规模。

在那个卤味市场方兴未艾的年代,戴文军后来者居上,迅速达成万店目标,成为卤制品行业第一。

然而,自2023年年末绝味门店达到1.6万家峰值之后,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止今年9月底,绝味的门店已经锐减至10725家。

这也意味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绝味关闭了超过5000家门店,缩减幅度高达32.3%

为了拉动业绩,今年上半年,绝味还花下重金营销,广告宣传费用达到9231万元

然而,营销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得绝味的销售费用率攀升1.1个百分点至10%,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门店大量关闭、业绩不如人意,而这几乎是整个卤味行业的缩影。

2025年上半年,卤味四巨头总营收约为65亿元,同比下滑超10%,归母净利润合计4.65亿元,同比下降超20%

这或许意味着,过去行业飞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不再。

在卤味行业头部品牌营利双降、纷纷缩减门店之时,入局的新人却在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国卤味相关企业的注册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2022年共注册了约1.3万家卤味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2.9%2023年卤味相关企业注册量约1.5万家。

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卤味食品相关企业注册量将达到1.9万家。

这样的现象背后,实则是绝味这一类行业的症结所在,那就是门槛太低。

当消费者认为品牌门店的卤味价格太贵,且品牌食品的食品安全仍旧难以保障之时,消费者自然会去寻找更便宜的门店,越来越多小品牌甚至无品牌的门店崛起。

但问题还不仅于此。


02

疫情三年,不少线下门店无法开业,以线下为主的品牌纷纷转型线上。

如今疫情结束也已经近三年过去,不少消费行业逐渐恢复生机,但不少企业仍旧没有看到复苏的希望。

不论是曾经一年3倍的“鸭脖茅”们,还是被量贩零食冲击的零食巨头们,又或是陷入争议的高端餐饮店们,疫情至今大多跌跌不休。

三只松鼠自20205月涨至89/股的高峰之后,一路下跌,至今已经跌去超70%;如今跌成“仙股”的呷哺呷哺,也一度在21年涨至26港元/股的高峰,几近脚踝斩...

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

这些企业所处行业并不一致,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依赖资本驱动、线下拓店,完成规模扩张。

不论是卤味,还是零食,又或是餐饮,消费者对于这些消费的需求在这几年间并没有减少,市场规模也仍在稳步增长。

但头部企业的规模基本均在达到某个天花板后,迅速下滑。

可见,绝味的现状,不过是通过线下拓店起家的品牌的一个缩影。

纵观当前消费市场,从零食到茶饮,从高端餐饮到熟食店,通过新开门店实现规模扩张似乎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标准路径。

然而,品牌们苦苦追求的“万店规模”不等于“万店盈利”。

这背后的逻辑是,门店迅速扩张、规模化运营,意味着行业的门槛并不算高。

这也就导致,品牌之间差异化程度低,无论是卤味、零食,还是大多数的餐饮企业,实际上都未真正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

门槛低导致入局者众多,行业竞争激烈,进而,也导致行业利润率微薄。

以三只松鼠为例,2025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的净利率已经降至2.47%,相比去年年底,下降1.4个百分点。

净利率下滑的背后,是原料成本的价格上涨,但同样也说明了品牌议价能力较弱,在环境的变化中,相当被动。

其次,门店的迅速扩张需要资本推动。

在行业粗放增长期,资本大量流入,门店的迅速扩张成为可行。通过门店扩张,可以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

但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门店扩张的边际效益递减,太多门店就成为了负累,资本不再流入,增长,也就看到了尽头。

在这样的模式下,所谓价格太贵或者消费者的消费降级,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最后倒下的那张牌。

纵观如今的消费行业,依赖这样的增长模式的品牌,不胜枚举,如现在的新茶饮。

前两年,茶饮品牌纷纷宣布冲刺万店,谋求上市。资本的飞轮快速运转之下,如今,已经有不少茶饮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然而,在真正上市之后,茶饮品牌们的表现却各异。

这其中,除了规模差异,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些企业是否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

也是因此,蜜雪冰城在一众茶饮企业之中一枝独秀。

除了新茶饮,对于传统零食行业造成巨大冲击的量贩零食店,也是如此。

如今,万辰集团股价已然翻了十倍,但在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背后,是2024年不到2%的净利率。

这样的模式,势必会走到尽头。

到那时,真正的比拼或许不在于门店和规模,而在于谁能先跳出现在的模式,开拓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03

结语

绝味的ST背后固然折射出一定的行业困境,但作为卤味行业的“一哥”,从投资角度来看,却并非再无机会。

股票带帽后,因合规要求公募基金必须清仓ST股票,这种抛售往往会导致股价的非理性下跌,也是因此,绝味ST后接连大跌。

但从公司本身的经营来看,ST绝味并无太大问题。

绝味食品也表示,目前经营活动正常,将追溯调整财务报表、加强内控整改,后续待证监会正式处罚决定书满12个月且完成财务重述后,可申请撤销ST

可以说,摘帽的预期相当明确。

目前,绝味投资了廖记棒棒鸡、卤江南、盛香亭、和府捞面等一众企业,如果绝味跌到足够低,仅仅这些投资就可能带来相当可观的回报。

同行煌上煌、紫燕食品也早都止跌回升,回到了2023年的水平,因此,当ST绝味跌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许会创造短期的机会。

更不要说,长期以来ST绝味一直大额分红,2017年上市以来,ST绝味分红10次,近12个月股息率达到4.72%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即便摘掉ST的帽子,绝味的基本面能否彻底改善?

目前,不论从营收、净利润,还是从市值上看,绝味都是无可辩驳的“卤味第一股”,但降幅越来越大的同时,周黑鸭及煌上煌正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煌上煌归母净利润7691.99万元,同比增长26.90%。通过提升直营比例,周黑鸭净利润更是逆势上涨228%,达到1.08亿元,与ST绝味的差距越来越小。

对于ST绝味来说,当行业第一的帽子被摘下,更大的危机才会到来。(全文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绝味食品 ST绝味 卤味行业 食品安全 信息披露 财报 门店关闭 行业困境 消费行业 JueWei Food ST JueWei Braised Food Industry Food Safe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inancial Report Store Closures Industry Challenges Consumer Industry
相关文章